每經記者:楊棄非
「與日本聯繫密切的大連會迎來新的發展機會嗎?」
這是近日《日本經濟新聞》一則報導的主題。文章的「論斷」,源於近段時間密集在大連落地的日資項目——
7月1日,本田與東軟集團投資3億元人民幣的合資企業在大連投入運行,負責開發車外通信的互聯汽車服務;
去年落地、投資5億美元的日本電產工業園項目如今正在加速建設當中,該研發中心未來將達到與日本本部的核心基地同等規模……
上一次,大連以「日企重鎮」形象進入大眾視野時,正值日企撤離擔憂討論熱烈。當時,大連受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對日軟體外包行業逐步失去優勢、企業和人員流失嚴重。一時間,「中國班加羅爾」風光不再。
如今,隨著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推進,大連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
新趨勢
今年初,日本航空宣布,在獲得相關當局批准前提下,將於3月29日新開東京羽田機場往返大連航線。這是羽田機場對國際航線難得的一次大幅擴展,中國僅大連、青島、深圳與上海被納入擴圍計劃中。
圖片來源:攝圖網
對日航線中,最靠近東京市中心的羽田航線被認為是一條「黃金線」。儘管疫情令首航被迫推遲,但在業內看來,這是一個信號。
大連國際機場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加東指出,羽田機場與中國通航的城市過去僅限於北上廣和天津,「第五城」的利好將有助於提升大連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城市發展定位。
時間線拉長,新航線也是大連與日本聯繫加強的又一個高潮。伏筆在去年已經埋下——一年之內,大連先後開通至北九州新航線,並復航至仙臺航線。
更重要的是,這是時隔多年後,大連與日本交往水平的再度提升。
大連是國內繼北京、上海之後第三個與日本通航的城市,但多年來,航線數量反覆增減,數年沒有實現增長。而過去兩年時間內,大連對日通航點從7個迅速增加至10個。
市場的變化更加直觀。
2004年,在一場東京推介會上,時任大連市市長夏德仁公開表示,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後,日企將開啟對大連的第二波投資熱潮。當時,大連外商投資企業中,日資企業佔據1/3,達2200餘家。而當年年底,在大連企業投資的日企總數就已達到2800家之多。
不過,根據去年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發布的《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白皮書》,在大連投資日本企業已減少至1500家,儘管這個數字仍超越上海與曼谷。
值得關注的是,新的勢頭正在出現。
2016年,大連進出口在經過幾年下降後出現回升趨勢。在此過程中,大連2018年與日本貨物貿易總額達132.4億美元,為近5年最高峰,佔大連對外貿易總額18.3%。
整理製圖:城市進化論
日企是否即將「回歸」大連?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各方對東亞地區、特別是中日合作產生新的預期。作為中國離日本最近的城市,大連亦迎來新的合作機遇期。
今年初,大連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將「深耕日韓擴大開放,主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推進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探索建設針對日韓的自由貿易港」。在外界看來,這是大連展開新一輪對日合作的起點。
新邏輯
更重要的原因或許在於,新一輪奔赴大連的日企,形成了新的投資邏輯。
圖片來源:攝圖網
2004年,《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美國記者託馬斯·弗裡德曼曾專程來到中國,調查日企聚集的原因。書中寫道:
這裡是中國現代化城市的縮影。它擁有大量精通日語的人才,網絡寬帶十分普及,有許多公園和一個世界一流的高爾夫球場,這些都令其成為日本企業青睞的外包市場。
最直接的吸引力來自低廉的成本。
日本企業在本國僱一個軟體工程師的工資,在大連除了可以僱3個軟體工程師之外,還可以再僱用一屋子呼叫中心的接線員。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大約2800家日本公司選址在大連。
當時,中國城市正掀起一輪對下一個「中國班加羅爾」的競逐,大連以對日合作的獨特優勢突出重圍。
一組大連軟體園公布的數據顯示,到2018年底,大連有3000家軟體和信息服務企業,產值達到1500億元。其中,有20多萬專門從事軟體服務外包的人才。
但硬幣皆有兩面。
早在2007年,大連喊出建設成為「全球軟體和服務外包新領軍城市」口號同時,當地就意識到,外包業務可能淪為「為他人做嫁衣」,沒有以做本地市場為主的軟體企業,是大連產業發展的明顯弱項。
事實也證明如此。有媒體調查近年來日企「出走」大連的原因時發現,曾因「工資窪地」受到日企青睞的大連,卻難以留住願意繼續低薪從事外包行業的人員。難以招工的日企不得不向更便宜的城市轉移。
與此同時,一直以全市之力發展外包行業的大連,態度也逐漸發生變化。
2016年,大連推進位造強市建設,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仍然居於其「1+X」政策體系中,但裝備製造業明顯佔據更大比重。
以大連統計局公布的去年1-4月數據為例,其規上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1%,裝備製造業貢獻率佔60%以上,已成為「第一支撐」。
同樣的轉變也表現在對日合作上。
上個月,國家發改委批覆6座城市建設中日地方發展合作示範區。在大連規劃的52.92平方公裡園區,將主要聚焦高端裝備製造和新材料產業。近段時間接連落戶的日本電產新工廠項目、堅山公司新工廠等均位於該示範園所在的金普新區。
中日(大連)地方發展合作示範區示意圖 圖片來源:大連市發改委官方微信號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總裁赤星康此前分析,日本在大連有很多僑民,日本的整個行業也希望投資內容多元化,比如向服務行業進軍,中日兩國企業之間將尋找更多合作模式。
新挑戰
大連如何實現合作「跨界」轉型?
在宣布與本田合作之初,類似問題也投向東軟——作為大連最大的軟體外包公司,為何能夠得到本田垂青,在新能源車與共享汽車領域分得一杯羹?
與東軟的軟體外包業務深入人心相比,其早早布局的汽車相關業務並沒有受到太多關注。從1991年成立起,以軟體為核心定位的東軟,就開始為汽車廠商、汽車電子廠商做軟體研發。
東軟集團總裁王勇峰指出,近些年,汽車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趨勢,是更多地與軟體產業緊密融合,汽車業務創新的背後推手正是軟體。如今,東軟與本田的合作,被外界解讀為軟體業從汽車行業的「幕後走向臺前」。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連敢於向製造業發起挑戰,與軟體外包業產業優勢的外溢亦不無關係。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但這背後並非沒有隱憂。
類似的故事曾發生在製造大市寧波身上。2006年,意識到企業大量從事貼牌出口到來的外貿結構性問題難解,寧波提出自主出口品牌戰略,期望奪得製造的主動權。
2010年,優衣庫、阿迪達斯、耐克等品牌的代工廠申洲集團創設自主品牌馬威。此後,馬威的店鋪從寧波向長三角區域不斷延伸,並由於設計風格被稱為「中國優衣庫」。
可惜好景不長,申洲集團仍然為優衣庫代工,馬威卻早已旁落。2016年,申洲將馬威BVI49%的股權轉讓給網易香港,並在公告中提及:
該零售業務目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並錄得累積虧損。本公司希望按原設備製造商(OEM)方式將其資源集中於加強其製造針織品的核心業務,而出售事項標誌著本公司有可能逐步減持馬威股權的計劃的第一步。
此前,網際網路分析師丁道師曾指出,中國各大軟體外包城市總以下一個「班加羅爾」為藍本,對於發展充滿激情:「我們現在做低端外包,以後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發展我們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軟體,最終我們將會反超。」但若思考外包邏輯就會發現,在現有合作框架下,所謂「超越」很可能只是「一場空談」。
日本企業的再次「回潮」無疑是重大機遇。但對於大連而言,言及「成功」似乎還為時尚早。
記者|楊棄非 編輯|劉豔美 趙雲 王嘉琦 肖勇
本文來源:城市進化論(微信號:urban_evolution)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