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譁與騷動》是福克納寫作的長篇意識流小說,小說名字取材於莎士比亞的悲劇《麥克白》:「人生就像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該小說講述了南方沒落貴族康普生一家的故事。康普生的小兒子班吉是一個白痴,但是作者卻把他放到第一章來寫,其實另有深意,本文在此用精神分析的理論來分析小說中的班吉形象。
一、班吉的本我意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本我是無意識的,基本上由性本能構成,遵循「快樂原則」。隨著人漸漸接觸社會,發現必須遵循這個社會的一系列法則才能生存下去,於是開始遵循現實原則,形成了自我。但是由於內心尚未成熟,所以沒有完全擺脫快樂原則。隨著不斷地接受秩序和追求完美,社會規則和道德逐漸地在心中內化,於是最終形成了超我。在作品中,福克納將班吉塑造成一個白痴的形象,因此他的心智是不成熟的,處於本我階段。在此從兩個方面來分析班吉的本我意識。
(一)感知覺中的世界
班吉是一個智障兒,無法與他人交流,因此他感知世界的方式藉助於最基本的知覺。首先最明顯的是嗅覺方面,文章中經常班吉經常提到的一句話:「凱蒂身上有一股樹葉的香氣」,再比如他喜歡用手抓住鐵門,而且還能聞到耀眼的冷的氣味。在1912年康普生去世的那一天,班吉多次說了「我聞到了那種味道」,其實這種味道就是「死亡」的味道。由於語言的缺失,導致班吉思想也不完整,但是在他的潛意識裡,他卻能敏銳地捕獲到各種事物的味道。其次還有視覺和觸覺方面,像小說裡有這樣一段話:「我們走出門口。陽光很冷,也很耀眼」。還有「碗裡熱氣騰騰的,撓得我的臉直痒痒。」他可以細心地去感受米飯的熱氣,從而獲得內心的一種愉悅感。之前提到「本我」遵循快樂原則,在吃飯時就可以體現出來。後來班吉見大家都停下來,雖然不知道祖母去世,但他能感受到異樣的氣氛,他的快樂受到了阻撓,所以「本我」的快樂原則使他用哭鬧的方式來解決。
(二)喃喃低語裡的語言大爆發
班吉是個先天性白痴,他不會說話,只會嘟嘟囔囔,福克納在小說中共用了21個這樣的擬聲詞,在我們看來,這些從他聲帶裡發出的聲音,就像嬰兒吐口水一樣毫無意義。其實,對於班吉而言,這些詞語都是有意義的,都是出於他的情感表達:快樂、 憤怒、 悲傷……小說開頭,班吉誤把「球童」聽成他姐姐的名字後發出開心的嘟囔聲,就是他愛他姐姐的直接表現。 凱蒂失身後,班吉哭著把凱蒂推進洗澡間,想要像洗掉之前的香水味一樣洗掉凱蒂的不貞,其實他的哭聲就是表達了他對凱蒂失身的憤怒。還有後來班吉錯把其它女生當成凱蒂,於是在大街上追女生,快樂原則使他無視道德與時空,這其實就是很明顯的本我意識的體現。但是「本我」的釋放必須遵循道德原則,班吉的舉動被別人當成攻擊性行為,違反了道德準則,於是父親帶他去醫院做了閹割手術。小說中有一段班吉在手術時的幻象描寫:「可是我吸進了氣,卻吐不出氣,發不出聲音,我一心想不讓自己掉到山下去,卻偏偏從山上摔下來,落盡明亮的、打著旋的形影中去。」班吉一直發不出聲音, 其實就是在表達對自己被閹割的焦慮與不安。
二、鏡子的多重含義
拉康最重要的核心思想是鏡像理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形成於幼兒時期的鏡像階段。在這部小說中多次出現了「鏡子」這個意象,在此我主要選取三個角度進行探討。
(一)拉康鏡像理論與戀母情結
弗洛伊德的傳統精神分析認為所有男性都有一種戀母情結。拉康繼承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在傳統精神分析的基礎上又提出了自己獨特的鏡像理論。他認為嬰兒剛出生6-18個月時,仰仗母親,在鏡子裡第一次獲得了對自己形象的認識。同時也將母親與其他靜止物分開,並將這個形象在自己腦海中保留下來,成為以後的規範,拉康將此時鏡子中的映像定義為「意像」。
那這兩個理論與小說又有什麼關係呢?之前我們提到,嬰兒在鏡子中將母親與其他靜止物區別開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受戀母情結的影響,所以這也就意味著嬰兒將母親的形象納入到自己的意識體系中,而一旦失去就會不安。在康普生家中,家人幾乎都厭惡班吉的存在,覺得他是個累贅。康普生太太是個自私、殘酷又虛偽的人,而只有凱蒂才是真正疼愛她、不顧一切保護他的人。因此在生身母親那裡得不到一點母愛的班吉在鏡子中將視線轉移到了疼愛他的姐姐身上,凱蒂也就取代了母親的位置,所以當凱蒂身上忍冬的香味消失的時候,班吉就產生了將要失去她的恐懼,於是他就會一直哭鬧,直到帶有樹香的凱蒂重新回到他身邊保持鏡像的完整。
(二)鏡子中的潛意識
「鏡子」這個物體在小說中經常出現,班吉的視野多半是在鏡子上,因為他的意識還停留在幼兒的鏡像階段,所以鏡子中的意象對於他來講意義極其深刻,這直接影響到他潛意識裡的某些情感。
班吉本來叫毛萊,後來母親將他的名字改為班吉明。在他改名的那天晚上有這樣一段話:「『『威爾許把我放下,我們走進母親的房間。屋子裡生著火。火在四面牆上一會兒高一會兒低。 鏡子裡也有一堆火。我能聞到生病的氣味。那是母親頭上隔著的一塊疊起來的布上發出來的。她的頭髮散開在枕頭上。火光達不到那兒,可是照亮了她的手,那幾隻戒指一跳一跳地在閃閃發光。』『來,去跟母親說晩安。』凱蒂說。我們來到床前。 火從鏡子裡走出去了。」班吉看到鏡子一方面代表他已脫離現實界,開始進入想像界,也就是鏡像階段。而另一方面進入鏡像階段也代表著對母親的喪失。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段文字:當凱蒂讓班吉跟母親說晚安後班吉的視線就從凱蒂身上轉移到了母親的身上,「火」就從鏡子裡走出去了,這說明班吉將火當成了凱蒂溫暖的化身,看到她就安心的班吉在凱蒂離開後,自然的在他的視野裡「火」的意象也就「從鏡子裡走出去了」,在他的潛意識裡,這代表著母愛的喪失。另外這段故事發生的時間正好是班吉過生日的那天,作者為什麼要安排這樣一個時間呢?因為成長就意味著失去。
在這段文字敘述之後不久,又出現了「火」的意象,然後又接連出現了拖鞋和墊子,在母親讓凱蒂把墊子拿走之後,班吉就開始不停地哭鬧,唯一了解班吉的凱蒂知道只有在墊子出現在班吉視線中的時候他才會停止哭鬧,於是她偷偷地將墊子放到了母親頭上,班吉便停止了哭鬧。拉康認為嬰兒失去母親之後,必須尋找一種事物來替代母親的位置。在這裡,墊子其實就和火、凱蒂的拖鞋一樣,都是凱蒂的替代物,給予班吉一種安全感,而一旦失去了這些替代物,班吉就會陷入無盡的恐慌。
(三)作為道德鏡子的班吉
其實班吉自身也是一面鏡子,一面道德的鏡子。班吉作為小說中的一面鏡子,在見證康普生家族衰敗的同時,還折射出了種種高尚或卑鄙的人性。首先我們通過不同人眼中的班吉來分析不同人物的性格。同樣是對班吉的敘述,康普生太太和凱蒂截然相反,雖然在她倆眼中,班吉始終是個流著口水的白痴,但是兩個人的描述一個充滿了厭惡,一個充滿了喜愛。班吉雖然智力低下,但是他的本能卻使他能感受到凱蒂帶給他的關愛和保護,而對母親卻是敬而遠之。我們從班吉這面「道德鏡子」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張醜陋虛偽的臉和一張溫柔慈愛的臉。 其次,作者讓班吉來敘事一方面起到了陌生化的效果,另一方面,這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客觀冷靜的敘事方式也從側面呈現出了小說中其它人物的真實面貌,通過對比從而揭露本性。 我們也一步步地看到了一張張清晰的面孔:麻木虛無的父親、唯利是圖的傑生、還有冷漠自我的昆丁……
《喧譁與騷動》中的班吉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人物形象,已經成為評論家眼中的經典。在此篇論文中主要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和拉康的鏡像理論兩個方面來探討小說中的班吉形象,以對這一形象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