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哭鬧或睡眠不安時,一些媽媽便將寶寶抱在懷中或放入搖籃裡搖晃,寶寶哭得越兇,媽媽搖晃得也就越猛烈,直到寶寶入睡為止。
殊不知,這種做法對寶寶十分危險。
美國一個名叫Cheyenne的小寶寶睡醒以後哭鬧不止,她的父親心裡焦躁,抓住孩子的肩膀使勁晃了她幾下,孩子哭了幾聲就慢慢安靜了。
沒想到母親Amy突然接到電話,說孩子已經陷入重度昏迷,在醫院搶救。等她趕到醫院,被女兒的慘狀驚呆了,Cheyenne 全身插滿管子,渾身浮腫,面色慘白。
她患的病症正是嬰兒搖晃綜合症(SBS),因為劇烈的晃動,顱內血管破裂,經過幾次手術搶救 ,把一半的腦組織切除,Cheyenne 才勉強保住了性命。
無獨有偶,臺灣新北市某位新手父親生有三胞胎,因小女兒哭鬧不停,將女兒放在搖椅上搖晃哄逗,很快發現女嬰口吐白沫,呈昏迷狀態,夫妻倆趕緊將女兒送往醫院,可惜最終宣告不治。
警員表示幼兒無明顯外傷,醫院分析是「嬰兒搖晃症候群」,父親哄女嬰如果用力過度、劇烈搖晃,則有可能損傷嬰兒大腦。這則駭人聽聞的新聞,給了不少新手父母教訓。
多位寶寶突發抽搐,都是家長「搖晃」出的禍
搖晃動作使嬰兒的大腦在顱骨腔內不斷晃蕩,未發育成熟的大腦會與較硬的顱骨相撞,容易造成腦小血管破裂,引起腦輕微震傷症候群,發生腦震蕩、顱內出血。
輕者發生癲病、智力低下、肢體癱瘓,嚴重者出現腦水腫或腦疝而死亡。如果眼睛裡的視網膜受到影響,還可導致弱視或失明。這種情況多發生於4歲以下(尤其是10個月以內)的寶寶。
嬰兒搖晃症候群
嬰兒搖晃症候群指瞬間以不當的方式劇烈搖晃嬰幼兒,或長時間無數次地快速搖晃嬰幼兒,造成其腦部傷害,甚至死亡的病症。
目前臨床病例多發生於0-4歲的嬰兒或幼小兒童,但主要好發對象為0-10個月大的嬰兒。
1歲之前嬰兒頸部較為柔軟、脆弱,嬰兒頭部的重量也約佔全身重量的1/4,加上嬰幼兒顱底較為平坦,腦部不易固定,頸部又欠缺支撐力,大腦也尚未有發育完全的髓脂——一種起保護作用的蛋白質。
所以,當大人或外力施予部當激烈搖晃,或是將嬰幼兒背在大人背上,卻疏忽給予他們頸部支撐,嬰兒的大腦就會在他的相對空曠的頭骨中來回碰撞,都有可能導致嬰幼兒永久性的腦部傷害。
寶寶被搖晃後的異常表現
有搖晃症候群的寶寶,初期可能只是嗜睡、食欲不振或煩躁不安,接著出現抽搐或意識不清等現象。抽搐也許是偶發或局部抽搐,但也有可能頻繁發生,嚴重者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
絕對危險的哄寶寶動作
1、以劇烈搖晃的方式安撫寶寶
2、空中拋接寶寶
3、將寶寶拋到床上
4、抱著寶寶旋轉
5、讓寶寶坐在大人膝蓋上,往後用力翻躺
6、過度依賴搖籃
【圖源網絡 侵立刪】
布穀媽媽會分享更多專業孕育科普乾貨,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