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中公教育帶領大家來了解一類行測當中比較讓人頭疼的題目——樸素邏輯。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樸素邏輯這一類題目到底是在考察什麼?樸素邏輯的題型一般會在題幹中給出很多條件,讓考生根據這些條件得出必然成立的結論。看上去好像和必然性推理其他幾個知識點的題目不太一樣,但本質上還是在考察考生是否具備由已知信息推出未知信息的邏輯思維能力。
很多同學在做樸素邏輯題目的時候,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題幹中給出了很多條件,讓考生感覺眼花繚亂,卻不知道從何下手。但其實核心的解題方法永遠離不開一個思維,那就是找到條件之間的聯繫性,利用信息之間的傳遞性,環環相扣,然後推出結論。接下來中公教育通過一道例題來了解一下,如何抓住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這一層「聯繫」。
【例】在偵辦某網絡詐騙案時辦案人員發現,涉案的三名嫌疑人甲、乙、丙分別來自A、B、C三地,三人分別負責編寫詐騙腳本,撥打詐騙電話,收取詐騙款,根據嫌疑人的供述
(1)負責編寫詐騙腳本的嫌疑人向來自C地的嫌疑人借過錢
(2)來自B地的嫌疑人向負責撥打詐騙電話的嫌疑人學習過普通話
(3)負責編寫詐騙腳本的嫌疑人和來自B地的嫌疑人曾經是另一起詐騙案的同案犯
(4)乙和來自A地的嫌疑人在同一城市打過工
(5)來自B地的嫌疑人、乙比丙的年齡都大
根據以上信息,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丙負責撥打詐騙電話,甲來自B地
B.乙負責撥打詐騙電話
C.甲負責編寫詐騙腳本
D.來自C地的嫌疑人負責收取詐騙款
【中公解析】答案B。這是一道元素對應類的題目,我們需要找到的是身份與身份之間的對應關係。首先整理條件,我們發現(1)(2)(3)這三個條件是有關於三人來自的地方和三人分別負責的內容。從這三個條件分別可得出:C不是寫腳本的嫌疑人,B不是打電話的嫌疑人,B不是寫腳本的嫌疑人。可以發現條件之間存在諸多的聯繫,後兩句話都涉及B,可得出B不是打電話也不是寫腳本的人,那麼B只能是收款人。寫腳本的人信息也出現了兩次,把這兩句話關聯起來,可得出B、C都不是寫腳本的嫌疑人,那麼寫腳本的嫌疑人只能是A,由此C就是打電話的嫌疑人。由此總結A(寫腳本)、B(收款人)、C(打電話)。其次,(4)(5)的信息都對應到他們各自的真實身份,(5)涉及的信息更多,可得出B(收款人)不是乙不是丙,B(收款人)是甲,由(4)可得出A不是乙,那麼A(寫腳本)是丙,C(打電話)是乙。故正確答案選B。
整體來說,中公教育專家認為,可以通過三個方面來試著抓住聯繫,破解難題。第一,對於題幹給出的信息要儘量分類整合,分列清楚。第二,對於多個條件之間共同提及的信息,我們可以嘗試把這些有共同信息的條件放到一起進行思考,很有可能會得出新的信息。第三,對於新的信息,可以嘗試去找與新的信息有關聯的條件,一起進行思考,就有可能幫助我們進行下一步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