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化妝品的原料,曾經遭遇大量捕撈差點絕跡,如今全靠養殖

2020-12-05 淺談三農

化妝品是每個女性都會使用的必備品,從古時候的單一,發展至今輾轉幾百年,甚至幾千年,規模也是空前絕後,市場需求量大,品質高,具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化妝品均以塗抹、噴灑方式,來散布於人體表面的任何部位,就簡單的來說,以人的皮膚或者臉部為前提,可以達到清潔、保養、美容、修飾和改變外觀的作用,使人看起來更加精神氣爽,非常受女性的歡迎。

當然,也不一定只有女性才可以使用,如演藝圈的大部分男演員都會使用上化妝品,那麼化妝品大家都知道是化學品以外,那麼它的原材料是從什麼地方取下來的呢?可能大家第一印象,會想到的就是花草植物,其實並不是,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淡水魚類,也是做成化作品的原料,它就是「巴沙魚」。

首先筆者先帶大家了解下「巴沙魚」這種淡水魚類。

「巴沙魚」,在國內又稱「多利魚」,主要生長於湄公河一帶,原產地來自遙遠的越南,在越南當地居民都簡稱它為「卡巴沙」,體長100-120釐米左右,吃過淡水魚的都知道,淡水魚大部分都是帶刺的,然而「巴沙魚」這種淡水魚,不僅沒有魚刺,還沒有魚鱗,肉質也非常鮮美,並且體內富含的維生素和蛋白質極高,特別是油脂,就佔了總體積容量的58%左右。

「巴沙魚」曾經可養活了不少越南農民,因為它的體內富含的維生素和蛋白質,以及油脂都可以當作提取化妝品的原材料,並且出口於全國各地,美國就是唯一出口量最大的國家,也是越南最有經濟價值的出口淡水魚類之一。

現如今只能淪為保護物種,在它沒成為保護對象之前,因其身的價值高,卻引來了大量群眾長期捕撈,再加上水資源的汙染和沒有得到適當的休漁期,導致它產量一直在下降,最終只能淪為保護對象,而且差點絕跡。絕跡是什麼概念,等於滅絕,這都得拜越南人所賜,可是這麼有經濟價格,而且美味的食物,怎麼能讓它消失了呢?

「巴沙魚」在我國可是淡水魚類一項空白的記錄,只有越南才有,但是在2008年從越南引進「巴沙魚」進行了人工繁育試驗過後,歷經幾年時間,最後繁育成功了,在我國空白記錄淡水魚類又增添了一新物種,輾轉至今,發展已經有十一年的光陰,現如已經分布在全國各地,主要以湖南和廣東作為主要養殖基地,如今全靠人工養殖,它才得以生存。

「巴沙魚」到底有什麼經濟價值?

可能沒有養殖過「巴沙魚」的都不知道,其實「巴沙魚」產卵數量還是非常驚人的,一次產卵可以達到20-25萬粒,並且成活率非常高,可以達到90%以上,而且每畝產量可以達到10000斤左右,按照目前的零食價格每斤也要10-15元左右,批發價格應該在4-7元每斤,還是有非常大的利潤空間。

而且「巴沙魚」,在近幾年的餐飲界可是非常受歡迎,比如無骨酸菜魚就是其中之一,像以往的酸菜魚基本上都是以草魚和其他淡水魚類作為主要食材,如今卻不同,為了讓吃魚不吐魚骨,很多商家都紛紛的選擇了這種魚,不過在筆者眼裡這種魚可是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目前可以說它的「錢」景是特別好,在農村如果想養殖或者不知道養殖什麼的,不妨可以考慮一下這種淡水魚。

各位朋友們,看完「巴沙魚」以後,你對它有什麼想法和看法,你覺得前景如何,不妨留言一起交流。

相關焦點

  • ...長江,河蟹,捕撈,張根玉,苗種,餌料,上海市,上海,-上海頻道-東方網
    如今靴子落地,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自2019年2月1日起,停止發放刀鱭(長江刀魚)、鳳鱭(鳳尾魚)、中華絨螯蟹(河蟹)專項捕撈許可證,禁止上述三種天然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刀魚為何禁捕  「雖然不能說長江刀魚已經絕跡,但的確已經很少了。
  • 它看似蜈蚣,曾在農村很常見,如今卻靠養殖供應,一條5元
    有一年的夏季,在海灘邊發現不少像蜈蚣一樣的蟲子在石頭上爬行,炙熱的石頭上,它們卻可以肆意的爬行,看著它們十分的害怕,但一些南方的朋友卻說,在他們那兒也有一種類似的蟲子,它可是一個很好的東西,曾經的農村還是十分的常見,如今卻需要靠人工養殖才可以供應市場,而且價格還非常的貴。
  • 富春江鰣魚已近絕跡長江鰣魚多養殖
    這三鮮裡,河豚幾乎已經絕跡美食江湖;刀魚價格高得離譜,前一陣子還有消息說,今年3月剛上市時,上海知名的刀魚捕撈地崇明島團結沙漁港,3兩以上的「大刀」在港口的交易價格達到了6000元/斤。這麼一比起來,相對容易能嘗鮮的,只有鰣魚了。  鰣魚,是我國東南沿海特有的洄遊魚。每年春夏之際,就洄遊到江裡產卵,就像上了鬧鐘一樣守時。「鰣魚」這個名字,也就這麼來了。
  • 「絕跡幾十年的魚又見面了」——河北環渤海漁村走訪見聞
    新華社石家莊4月16日電題:「絕跡幾十年的魚又見面了」——河北環渤海漁村走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鞏志宏渤海綜合治理是汙染防治攻堅戰的七大標誌性戰役之一。記者走訪河北環渤海的滄州、唐山一些漁業鄉鎮了解到,攻堅戰實施一年多來,當地重點推動陸源汙染治理、人居環境整治、漁業生產轉型等工作,渤海環境明顯改善,一些絕跡幾十年的漁業資源重現渤海灣。(小標題)「渤海刀」重現渤海灣黃驊市南排河鎮是純漁業鄉鎮,全鎮5萬多人主要靠海洋捕撈和漁業養殖為生。受疫情影響,鎮裡的漁船從3月起才陸續出海作業,比往年晚了一個多月。
  • 河裡一種小雜魚,20年前太多沒人要,今5元1條很多人撈,快絕跡了
    導讀:河裡一種小雜魚,20年前太多沒人要,今5元1條很多人撈,快絕跡了 文/農夫也瘋狂 如今手機是人手一個,就連農村很多的老人也用上了智慧型手機。通過手機能了解天下事,沒事的時候也會盯著手機看得不亦樂乎。
  • 2020十大化妝品明星原料,大麻葉提取物赫然在列!
    愛美乃人之天性,人們對美麗的追求決定了化妝品的發展方向。上周剛剛發布的《2020高端奢華美妝品牌消費趨勢報告》中顯示,有超七成的女性捨得在護膚上為自己投資。在如今這個後疫情時代,直播經濟帶動實體經濟,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注重的不再是華而不實,而是品質。
  • 5種「入侵」的物種,除了它「成功」了,其他4種全被吃到靠養殖
    5種"入侵"的物種,除了它「成功」了,其他4種全被吃到靠養殖 當提及物種生態鏈,大家都知道外來的生物入侵,都會給本地的生物鏈一定的破壞,甚至有可能會因為沒有天敵而泛濫成災的繁殖,從而給當地居民帶來不少困擾。
  • 現存活化石,但也差點被吃滅絕!!!
    翻開陳舊的筆記,一本本水產書籍,已然滿是灰塵,偶然發現一個命運多舛的淡水魚,故事也算有趣,它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最早起源於白堊紀,和恐龍一起生活過的呢,可是現在卻要靠養殖和保護法才能延續下去,所以我打算將它分享出來。
  • 麻雀如今變「鳳凰」曾經還差點成為國鳥!
    但是你們想不到吧,如今的麻雀已經變成了「鳳凰」,不僅僅是受到了國家保護,而且曾經還是國鳥的競選之一,呼聲之高遠超競選者!科普麻雀是屬於「三有」動物之一,他們是有重要的科學、社會、生態價值的野生動物。甚至有些地區的環境惡劣鼠藥汙染較嚴重的地區,會致使麻雀數量驟減或絕跡。我國的農業大省比如江西、四川曾經都有人分析過麻雀的分布以及數量。認為環境的汙染和農藥的使用是造成麻雀種群數量下降的重要原因。2、目前還有很多地方出現以麻雀為美食的現象,像炸麻雀,烤麻雀。這樣會在利益和美食的驅動下造成麻雀被大量捕殺和販賣。
  • 港媒稱當地漁業資源敲警鐘 過度捕撈(圖)
    ,香港水域由去年12月31日起禁止拖網捕撈。而當地昔日大量供應的紅衫魚已因濫捕,產量急降。該報記者走訪了西營盤街市,發現除紅衫魚外,還有多近20種廉價海魚,同步入逐漸消失之中,漁業資源枯竭敲響警鐘。  特首梁振英少年時買魚的西營盤街市仍然存在,但如今魚價大漲。「大條一點的海魚每斤幾十元(港幣 下同),唯有挑細條的買,但即使小魚,種類也少了。」街坊黃先生邊在魚檔挑魚邊說。
  • 東海漁業捕撈慘澹 「長江三鮮」之首鰣魚基本絕跡
    東海漁業捕撈慘澹 「長江三鮮」之首鰣魚基本絕跡   長江南京段  魚類品種下跌近一半  東海漁業經歷史上最為慘澹的一年,南京市農委漁政處長江漁漁業的漁獲量同樣也不容樂觀,他說,雖然沒有明確的捕撈數據的支撐,但是從今年工作的直觀上感覺,長江資源的魚類資源正在枯竭,漁獲量今年更有明顯的下降。
  • 入侵最失敗的4個物種,只能靠養殖「苟延殘喘」,只因太美味
    有些外來物種在國內造成很大危害,但是也有外來物種不得不靠養殖「苟延殘喘」,比如:牛蛙、小龍蝦、大口黑鱸、羅氏蝦等,這幾種由於味道鮮美,早已成為盤中餐,受到「吃貨」們的喜愛。隨著龍蝦各種口味的開發,龍蝦已經不再沒有天敵,各種美食街,美食城拔地而起,而小龍蝦不得不靠養殖來維持大量的食用。現如今,雖然野外還有小龍蝦的生存,但是它們的數量以及種群並不多。
  • 江蘇太湖白魚基本靠養殖 白蝦仍是純野生
    江蘇太湖白魚基本靠養殖 白蝦仍是純野生2014-09-03 08:3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城市商報不少市民感慨地說,小時候菜場裡時常能買到野生白魚,而如今想買到一條野生白魚比登天還難。&nbsp&nbsp&nbsp&nbsp水產專家分析說,以前,太湖裡的白魚數量很多,人們都是通過捕撈來獲得,而近十年中,白魚的人工繁殖技術已得到解決,市場上由此會出現更多容易捕撈的養殖白魚。「以往白魚捕撈過多壓制了野生種群的數量。」
  • 部分農村地區鳥類、蟲類、青蛙等大量減少或趨於絕跡,你怎樣認為
    先說麻雀,它曾被列為「四害」之一,原因就是數量多,農民伯伯種植的穀物類減產的主要宿主就是麻雀。為了驅走麻雀,農民伯伯想盡了一切辦法,或在地裡樹立了各式各樣、花花綠綠的稻草人!農民們種地也不用牛了,散養雞、鴨、牛、羊、豬的沒有了,隨之而來,漚制農家肥的習慣消失了,種地全靠化肥,殺蟲全靠農藥!隨著人口總基數增多,用水量增加,天氣溫室效應加劇,常年乾旱少雨,地下水超量開採,地表水位明顯斷崖式下降。
  • 因叫聲似豬而得名,全身有劇毒卻受追捧,如今50元一斤大量養殖
    導讀:因叫聲似豬而得名,全身有劇毒卻受追捧,如今50元一斤大量養殖對於很多人來說,有刺有毒的東西都會讓人感到害怕,比如竹葉青、五步蛇、眼鏡蛇之類的毒蛇,一般人看到之後肯定都會被嚇破膽,即便是十分專業的捕蛇人,在看到它們都會本能的懼怕
  • 寧波高山梯田養殖成功 溪坑石斑魚有望重回餐桌
    然而,這種魚養殖困難,主要靠天然捕撈,近年來數量稀少,市面上已難得一見。奉化養殖戶袁嶽寧兩年前在奉化溪口大雷山上利用梯田建起養殖基地,引進山澗泉水,流水養殖溪坑石斑魚。昨天,記者來到位於奉化溪口石門村金竹地自然村扁擔嶺頭的養殖基地,看到沿著山坳梯田建有8個大小不一的水池,池水清澈見底,成群結隊的溪坑石斑魚在覓食。
  • 清潔靠它,化妝品中常用清潔劑介紹
    廣義上來說,化妝品中起清潔作用的物質都可以叫做清潔劑,根據汙垢性質的不同,所需要的清潔劑也不相同。一般來說,皮膚表面的汙垢是由脫落的角質形成細胞和黏膜上皮細胞、皮脂、汗液、皮膚表面的微生物、灰塵和各類化妝品的殘留物混合而成。
  • 寧波這種「住別墅」的大黃魚已到大量上市的季節!口味接近野生,必須晚上捕撈!原因是…
    視頻拍攝 剪輯 鄭凱俠幾十年前,高泥村人除了趕小海,基本靠著養海帶、紫菜為生,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如今,村民們通過大黃魚、鱸魚網箱養殖奔向小康,高泥村也由此發展成為浙江網箱養殖第一村。12月11日,記者走進高泥村,探秘大黃魚的「別墅」。
  • 廣西一漁民撈起一條重210斤石斑魚 已近乎絕跡
    不過,專家表示過度捕撈 龍躉已近乎絕跡近日,北海漁民在北部灣海域作業時,撈起一條105公斤的龍躉(念「dun」,讀第三聲),長1.7米,之後被北海一家海鮮食府買下。近幾年來,我區漁民已多次「偶遇」這種大型的石斑魚。
  • 「靠海吃海」招架不住 這些島礁資源需要我們保護
    《舟山市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管理條例》出臺,在嵊泗馬鞍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普陀中街山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裡進行貝藻類捕撈,需要許可證。如今,我們要對哪些資源特別保護呢?它有兩個貝殼,一個小而平,另一個大而隆起,殼的表面凹凸不平。在我國分布很廣,生活在潮間帶中區,北起鴨綠江,南至海南島,沿海皆可產蠔。鳥類、海星、螺類以及包括鰩在內的魚類均是牡蠣的天敵。如今,人類過度捕撈和工業排汙也是牡蠣面臨的危險。近20年,嵊泗的海難上,幾乎找不到日本牡蠣了,我們在市場上買到的,也大多是養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