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3 16:59 |舟山晚報
資料圖
俗說話,「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廣袤的海洋資源,給予了舟山得天獨厚的魚類及貝藻類資源。
潮間帶豐富的野生貝藻類,不知給多少人帶來過那些俯拾即是的簡單快樂。近年來,對島礁資源的過度開採,直接導致漁業資源的衰退。
藤壺、淡菜、牡蠣、佛手、黃螺……這些原本在露出的礁石上可採的貝類,已沒了蹤影。
《舟山市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管理條例》出臺,在嵊泗馬鞍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普陀中街山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裡進行貝藻類捕撈,需要許可證。如今,我們要對哪些資源特別保護呢?
一、瀕危資源
1.日本牡蠣(俗稱:低頭)
網絡配圖
牡蠣,海產貝殼,又稱「海裡的牛奶」,肉味鮮美,含有豐富蛋白質、脂肪和肝糖,可以鮮食或烹食,也可加工製成蠔豉或蠔油。牡蠣,軟體動物,一般固著於淺海物體或海邊礁石上。它有兩個貝殼,一個小而平,另一個大而隆起,殼的表面凹凸不平。在我國分布很廣,生活在潮間帶中區,北起鴨綠江,南至海南島,沿海皆可產蠔。
鳥類、海星、螺類以及包括鰩在內的魚類均是牡蠣的天敵。如今,人類過度捕撈和工業排汙也是牡蠣面臨的危險。近20年,嵊泗的海難上,幾乎找不到日本牡蠣了,我們在市場上買到的,也大多是養殖的。
2.羊棲菜(俗稱:海解菜)
網絡配圖
羊棲菜,俗稱「海解菜」,一種生長在低潮帶巖石上的藻類植物。營養豐富、肥厚多汁,在日本被稱為「長壽菜」。它不僅可以做菜,曬乾後,還可以入藥。
近年來,海洋資源的汙染,尤其是柴油對羊棲菜的影響特別大。這個曾經主產於嵊泗的藻類,也是突然間就從嵊泗的島礁上消失了。據了解,現在的浙江洞頭、蒼南地區,大量養殖羊棲菜,那裡的幼苗,就來自於嵊泗。
3.角蠑螺(俗稱:拳螺)
網絡配圖
角蠑螺的貝殼為圓錐形,蠑螺形或平卷形,殼質堅厚,殼口內面有顯著的真珠光澤,周緣隆圓。角蠑螺白天潛伏於巖礁下的洞穴和巖縫隙中,日落黃昏時開始活動。晚間從事攝食活動,主要以褐藻類和紅藻類為食。
主要生活在亞熱帶海區,棲息範圍廣,在浙江島嶼架和廣東潮下帶海域種群豐厚。生活區多位於較高鹽度、水質澄清和海藻繁茂的外側海域。
4.刺巨藤壺(俗稱:洋出)
網絡配圖
藤壺,是附著在海邊巖石上的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質外殼的節肢動物。舟山人們常叫它「洋出」。它幾乎分布於任何海域的潮間帶至潮下帶淺水區,附著棲息在海水中固定或浮動的硬物上。
藤壺,肉味鮮美,是島城人口中的美食。島城人習慣將雞蛋打散加少量黃酒放入洗淨的藤壺中清蒸,這便是具有健胃止酸功效的藤壺蒸蛋。藤壺的鮮甜夾雜了黃酒的醇和,輕輕一聞就足以讓人食慾大動欲罷不能,吃過一次後更是念念不忘。
5.龜足(俗稱:佛手)
浙江新聞客戶端見習記者 餘若望 攝
龜足,看起來很像「佛手」,於是島城人直接稱「佛手」。它分布於東海和南海沿岸,生活於沿海潮間帶和潮上帶巖石縫隙中,有時密集成簇狀,一受觸動即緊縮柄部藏在巖縫裡,以防止受到危害。沿海居民常取柄部肌肉為食,味鮮美。
龜足富含碘、鈣、蛋白質及維生素等,食後有恢復並增強肌體組織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延年益壽之功效,屬高級營養品。
二、重點保護種類(目前採捕作業的主打種類)
1.厚殼貽貝(本地淡菜)
網絡配圖
每年進入11月到來年春天,就到了嵊泗厚殼貽貝收割的季節。它的鮮美,吊足了人們的胃口。人們吃的厚殼貽貝是嵊泗特有的野生產品。
貽貝用足絲附著在附養物上生活,利用鰓濾食。選食海水中的微小生物以及有機碎屑等。
厚殼貽貝,曾是嵊泗馬鞍列島島礁的生物大戶,礁石上隨處可見。由於厚殼貽貝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馬鞍列島眾多島礁上的厚殼貽貝資源一直被肆意地採伐,加上海洋環境不斷遭遇汙染,致使島礁上厚殼貽貝資源幾乎絕跡,許多島礁因此成了「光頭礁」。
2.黃口荔枝螺
網絡配圖
黃口荔枝螺,殼面具細而低的螺肋,肩部具結節。殼黃褐色,有縱走紫褐色花紋。殼口內黃色,棲於低潮區。生活在潮間帶中、低潮區的巖礁間。
三、其他保護種類(非主產種類)
1.單齒螺(俗稱:芝麻螺)
網絡配圖
單齒螺殼呈圓錐形,小型,殼質堅厚,殼表螺旋形肋明顯,與生長線互相交結成許多方塊形顆粒。殼面顏色多為暗綠色,夾以雜色。殼內面白色,具有珍珠光澤。
單齒螺多生活在潮間帶中上區巖石上、石縫中或石塊下,以足附著生活,可短距離移動,主要食物為褐藻和紅藻。
它幾乎是我國南北潮間帶分布最廣的貝類之一。單齒螺在舟山海域比較常見。落潮後常用手工零星採捕。
2.鏽凹螺(俗稱:馬蹄螺)
網絡配圖
鏽凹螺呈圓錐形,殼質堅厚,殼表面褐色,有鐵鏽斑紋,殼內面灰白色,具珍珠光澤。殼口向外斜,呈馬蹄狀,所以稱「馬蹄螺」。
大連地區、舟山各島嶼沿岸均有分布,常用潛水採捕,落潮後手工可零星採捕。生活在中低潮帶及水深20米左右巖石質海底,以藻類為食。
3.疣荔枝螺(俗名:青螺)
網絡配圖
疣荔枝螺,貝殼小,呈紡錘形,殼質堅厚。整個殼面密布螺肋和細密的生長線。殼表面為灰綠色和黃褐色,常雜以白色條紋。殼內面黃白色,外唇內側黑紫色。沿海岸均有分布,為潮間帶最為常見螺類之一,常棲息於潮間帶中下區的巖礁附近海底或礁石上。可短距離移動,喜群集生活。以藤壺、雙殼貝類為食。
這些貝藻類,共同生活在島礁或海域附近,共同組成了一個生態系統,它們互為食物鏈上的一環,只要其中一環受到威脅,其它一環,則會隨之衰退。但願,隨著《條例》的出臺,這些貝藻類能夠得到休養生息。
(原標題《舟山哪些島礁資源,需要我們保護?》,原作者逯平平。編輯何伊伲)
14893955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