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海吃海」招架不住 這些島礁資源需要我們保護

2020-12-06 浙江在線

2017-03-13 16:59 |舟山晚報

資料圖

俗說話,「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廣袤的海洋資源,給予了舟山得天獨厚的魚類及貝藻類資源。

潮間帶豐富的野生貝藻類,不知給多少人帶來過那些俯拾即是的簡單快樂。近年來,對島礁資源的過度開採,直接導致漁業資源的衰退。

藤壺、淡菜、牡蠣、佛手、黃螺……這些原本在露出的礁石上可採的貝類,已沒了蹤影。

《舟山市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管理條例》出臺,在嵊泗馬鞍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普陀中街山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裡進行貝藻類捕撈,需要許可證。如今,我們要對哪些資源特別保護呢?

一、瀕危資源

1.日本牡蠣(俗稱:低頭)

網絡配圖

牡蠣,海產貝殼,又稱「海裡的牛奶」,肉味鮮美,含有豐富蛋白質、脂肪和肝糖,可以鮮食或烹食,也可加工製成蠔豉或蠔油。牡蠣,軟體動物,一般固著於淺海物體或海邊礁石上。它有兩個貝殼,一個小而平,另一個大而隆起,殼的表面凹凸不平。在我國分布很廣,生活在潮間帶中區,北起鴨綠江,南至海南島,沿海皆可產蠔。

鳥類、海星、螺類以及包括鰩在內的魚類均是牡蠣的天敵。如今,人類過度捕撈和工業排汙也是牡蠣面臨的危險。近20年,嵊泗的海難上,幾乎找不到日本牡蠣了,我們在市場上買到的,也大多是養殖的。

2.羊棲菜(俗稱:海解菜)

網絡配圖

羊棲菜,俗稱「海解菜」,一種生長在低潮帶巖石上的藻類植物。營養豐富、肥厚多汁,在日本被稱為「長壽菜」。它不僅可以做菜,曬乾後,還可以入藥。

近年來,海洋資源的汙染,尤其是柴油對羊棲菜的影響特別大。這個曾經主產於嵊泗的藻類,也是突然間就從嵊泗的島礁上消失了。據了解,現在的浙江洞頭、蒼南地區,大量養殖羊棲菜,那裡的幼苗,就來自於嵊泗。

3.角蠑螺(俗稱:拳螺)

網絡配圖

角蠑螺的貝殼為圓錐形,蠑螺形或平卷形,殼質堅厚,殼口內面有顯著的真珠光澤,周緣隆圓。角蠑螺白天潛伏於巖礁下的洞穴和巖縫隙中,日落黃昏時開始活動。晚間從事攝食活動,主要以褐藻類和紅藻類為食。

主要生活在亞熱帶海區,棲息範圍廣,在浙江島嶼架和廣東潮下帶海域種群豐厚。生活區多位於較高鹽度、水質澄清和海藻繁茂的外側海域。

4.刺巨藤壺(俗稱:洋出)

網絡配圖

藤壺,是附著在海邊巖石上的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質外殼的節肢動物。舟山人們常叫它「洋出」。它幾乎分布於任何海域的潮間帶至潮下帶淺水區,附著棲息在海水中固定或浮動的硬物上。

藤壺,肉味鮮美,是島城人口中的美食。島城人習慣將雞蛋打散加少量黃酒放入洗淨的藤壺中清蒸,這便是具有健胃止酸功效的藤壺蒸蛋。藤壺的鮮甜夾雜了黃酒的醇和,輕輕一聞就足以讓人食慾大動欲罷不能,吃過一次後更是念念不忘。

5.龜足(俗稱:佛手)

浙江新聞客戶端見習記者 餘若望 攝

龜足,看起來很像「佛手」,於是島城人直接稱「佛手」。它分布於東海和南海沿岸,生活於沿海潮間帶和潮上帶巖石縫隙中,有時密集成簇狀,一受觸動即緊縮柄部藏在巖縫裡,以防止受到危害。沿海居民常取柄部肌肉為食,味鮮美。

龜足富含碘、鈣、蛋白質及維生素等,食後有恢復並增強肌體組織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延年益壽之功效,屬高級營養品。

二、重點保護種類(目前採捕作業的主打種類)

1.厚殼貽貝(本地淡菜)

網絡配圖

每年進入11月到來年春天,就到了嵊泗厚殼貽貝收割的季節。它的鮮美,吊足了人們的胃口。人們吃的厚殼貽貝是嵊泗特有的野生產品。

貽貝用足絲附著在附養物上生活,利用鰓濾食。選食海水中的微小生物以及有機碎屑等。

厚殼貽貝,曾是嵊泗馬鞍列島島礁的生物大戶,礁石上隨處可見。由於厚殼貽貝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馬鞍列島眾多島礁上的厚殼貽貝資源一直被肆意地採伐,加上海洋環境不斷遭遇汙染,致使島礁上厚殼貽貝資源幾乎絕跡,許多島礁因此成了「光頭礁」。

2.黃口荔枝螺

網絡配圖

黃口荔枝螺,殼面具細而低的螺肋,肩部具結節。殼黃褐色,有縱走紫褐色花紋。殼口內黃色,棲於低潮區。生活在潮間帶中、低潮區的巖礁間。

三、其他保護種類(非主產種類)

1.單齒螺(俗稱:芝麻螺)

網絡配圖

單齒螺殼呈圓錐形,小型,殼質堅厚,殼表螺旋形肋明顯,與生長線互相交結成許多方塊形顆粒。殼面顏色多為暗綠色,夾以雜色。殼內面白色,具有珍珠光澤。

單齒螺多生活在潮間帶中上區巖石上、石縫中或石塊下,以足附著生活,可短距離移動,主要食物為褐藻和紅藻。

它幾乎是我國南北潮間帶分布最廣的貝類之一。單齒螺在舟山海域比較常見。落潮後常用手工零星採捕。

2.鏽凹螺(俗稱:馬蹄螺)

網絡配圖

鏽凹螺呈圓錐形,殼質堅厚,殼表面褐色,有鐵鏽斑紋,殼內面灰白色,具珍珠光澤。殼口向外斜,呈馬蹄狀,所以稱「馬蹄螺」。

大連地區、舟山各島嶼沿岸均有分布,常用潛水採捕,落潮後手工可零星採捕。生活在中低潮帶及水深20米左右巖石質海底,以藻類為食。

3.疣荔枝螺(俗名:青螺)

網絡配圖

疣荔枝螺,貝殼小,呈紡錘形,殼質堅厚。整個殼面密布螺肋和細密的生長線。殼表面為灰綠色和黃褐色,常雜以白色條紋。殼內面黃白色,外唇內側黑紫色。沿海岸均有分布,為潮間帶最為常見螺類之一,常棲息於潮間帶中下區的巖礁附近海底或礁石上。可短距離移動,喜群集生活。以藤壺、雙殼貝類為食。

這些貝藻類,共同生活在島礁或海域附近,共同組成了一個生態系統,它們互為食物鏈上的一環,只要其中一環受到威脅,其它一環,則會隨之衰退。但願,隨著《條例》的出臺,這些貝藻類能夠得到休養生息。

(原標題《舟山哪些島礁資源,需要我們保護?》,原作者逯平平。編輯何伊伲)

1489395563000

相關焦點

  • 昔日漁民投身中華白海豚保護工作 以前「靠海吃海」 現在「護海養...
    為保護中華白海豚生存和活動不受人為因素幹擾威脅,改善當地海洋生態環境,2003年,我市在這片海域劃設了面積為107.477平方公裡的江門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2008年成立保護區專職管護機構——廣東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開展常態化巡航觀測和海豚保護救護工作。 「自己家鄉能有這樣的『國寶』,非常難得,希望為保護家鄉生態環境出一份力。」
  •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貢人靠恐龍?
    但是靠著得天獨厚的「恐龍產業鏈」而奔赴小康,自貢人是實打實地吃到了「恐龍紅利」。如今,自貢當地的「恐龍產業鏈」早已開枝散葉,日進鬥金。一隻自貢生產的高端仿真恐龍,售價甚至能夠達到近百萬人民幣,並遠銷海外。除此之外,恐龍遊樂園、恐龍主題節日、恐龍酒店……一切與恐龍有關的東西,都被自貢人民玩出了花。
  • 【中國科學報】科學拯救南海島礁
    在全國海島保護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土地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嚴金明看來,除了上述生態、經濟因素,南海島礁的存在還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我國專注於陸地資源的開發,在南海資源的開發上一度落後於越南等周邊國家。南海珊瑚礁區蘊藏著豐富的油氣和生物資源,未來可能對緩解我國能源緊張起到重要作用。
  • 南海四大群島珊瑚島礁面積減少 亟需科學拯救
    在南中國海四大群島中,有些珊瑚礁島的面積正在減少,有些島礁甚至已經消失,漁民的破壞性捕撈為遠海珊瑚島礁的主要威脅。院士的擔憂「很多島礁面積非常小,一隻狗上去,3天就會發瘋。」談及南海島礁自然條件的艱苦程度,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 新聞意外曝光南沙真實態勢,我國已控制42個島礁,網友:意外驚喜
    據國內媒體本月26號發布的報導稱,中科院下屬的海洋研究所龍麗娟團隊,在近日獲得了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而龍麗娟團隊獲獎的項目,就是南部海域島礁多維生態修復關鍵技術與應用示範。據報導稱,龍麗娟團隊針對南沙群島的42個島礁進行了連續定點的科學考察,在這42個島礁中還包括了35個無人島礁。
  • 圖說南海島礁:瓊臺礁——南海南部唯一露出水面的島礁
    之前我們說過中國最南端不是曾母暗沙,而是瑪麗淺灘,同樣在這片海域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島礁——瓊臺礁。二戰勝利後,收復了包括瓊臺礁在內的南海島礁,1947年國民政府命名為瓊臺沙洲。新中國成立後,在1983年公布正式名稱為瓊臺礁。的確這個島嶼的面積很小,不過是一個在落潮時才露出的島嶼,但是這周邊的海底盆地卻儲藏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氣,其中石油儲量130億噸、天然氣儲量7萬億立方米。如此的豐富的資源引來了他人的惦記。
  • 地球上最後的「海族人」,常年依海生存居住,陸地上行走感覺困難
    這個部落的人們居住依海而建,常年的活動範圍就是位於海裡,由於生活習慣的長期積累,這些人們並不適應陸地上生活,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神奇的民族。我們今天所說的這個民族就是位於亞洲大陸東南部的「巴瑤族」。這是目前世界上認證的唯一一支海族部落,而且即將面臨消失的痕跡。
  • 保護海洋環境,公益訴訟如何常態化?來看這些案例
    為依法保障海洋強省建設,我省檢察機關深入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公益訴訟專項活動,針對非法排放陸源汙染物、非法進行海岸、海洋工程建設、非法傾倒廢棄物造成海洋環境汙染或生態破壞的違法行為,依法履行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切實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 專家: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固有領土,在南沙島礁開展建設,在項目選址、施工和後期監管方面,均嚴格按照國內法律法規的要求,並進行了科學評估與論證,注重了對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的保護。 1.在珊瑚礁區域開展建設活動在國際上有大量實踐 珊瑚礁不僅對於海洋生態健康非常重要,而且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同樣重要,人類對於珊瑚礁的開發利用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一直在進行。
  • 中國南海島礁建設又惹糾紛 外交部發言人回答了這麼五個字!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吧!  問:最近中方國防部發言人在回答關於中國在南海島礁建設機庫和雷達的問題時表示,不存在「人工島礁」的問題。這句話應如何理解?是中方不承認這些島嶼的存在?還是這些問題的存在?或是這些島嶼是自然地貌而不是人工建造的?  答:中方已經多次闡明對南海島礁建設的立場。
  • 靠海為生的遊牧民族,族人自小便戳破耳膜,可不帶器具潛下30米
    這個民族因無國籍也無固定居所,又常年以潛海捕魚為生,因此也被世人稱為「海上吉普賽人」。巴瑤族也是一個遊牧民族,只不過他們不像北方遊牧民族那樣,棲息在廣袤的草原上,靠放牧遊獵維持生計,而是靠海吃海,以漁業和海上貿易為生。巴瑤族沒有固定的國家歸屬,他們就像是一群流浪兒,常年生活在幾個東南亞國家邊境的公海上。
  • 除了島礁測繪海底勘察,中國無人艇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黑科技?
    但是在島礁的周邊浪又很大,走直線特別困難。需要用抗湧流的控制方法讓它走得準。 那么正常情況下怎麼抗湧流呢?比如說無人艇在島礁周邊測繪的時候,一個大浪過來,它會偏離這個航線,但是通過無人艇上的傳感器我能測出來它的偏移量,根據偏移量的大小施以一個反作用力,讓它回到航線上面來。
  • 英美海軍航海記錄證明中國漁民曾居南海島礁
    ,並曾經常年居住在島礁之上。300多年以來,英國人留下大量航海記錄,其中包括穿越南中國海各島礁淺灘的航行記錄,這些記錄都顯示,只有中國漁民遍布南中國海各島礁。  報導引述1879年出版的英國海軍《中國海航行指南》有關「鄭和群礁」的章節,並在其註腳中寫道:「海南島漁民以採集海參以及龜殼為生,在大部分的海島上都可以遇到。部分人在島礁之間居住時間數以年計。
  • 南海上的永暑島四面環海,為什麼島嶼的地下卻有著大量的淡水?
    我們都知道在海洋上航行的時候,一個船隊是非常的需要淡水的,畢竟海水不僅不可以飲用,而且如果強行飲下海水,還會造成體內的脫水和其他的嚴重現象,所以說在海洋上如果出現淡水資源
  • 三沙漁民喝上江蘇海淡水 淡化海水將成新藍海
    為給漁民補充淡水,2014年,三沙市給該島安裝淡化海水設備,漁民們喝上了第一口「海淡水」。「淡化海水靠柴油機發電,遇到惡劣天氣,補給船出不了海,水就斷供。」謝勝清坦言,「雖然有了『海淡水』,但出水少,島上當時生活著500人,洗衣做飯依然不能敞開用。」    「那時的『海淡水』是一二級反滲透水,補給不足。
  • ...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全國政協「協調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
    把海洋資源保護、開發、合作與維權納入「十四五」規劃,制定發展戰略,明確海洋生態汙染防護重點,統籌近岸、近海,合理開發岸線、灘涂、淺海、島礁資源,兼顧深海、遠洋和極地,加大開放合作,維護海洋權益。  二是完善法治建設。儘早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基本法」,以此修訂「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島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漁業法」等,完善海洋資源開發、生態監管和賠償等相關法律法規。
  • 去象山塗茨,尋覓山海鄉野的樂趣!
    塗茨位於象山東北部,地處象山港口,東瀕大目洋,與舟山群島隔海相望。這裡將山、水、景、味通通蘊藏囊中,因灘涂資源豐富,從而得名塗茨。脫離了都市,這個小鎮更宜度假散心,滿眼的綠,山水秀麗,是距城市最近的含有超高負氧離子的風景區,也是人們休閒放鬆的港灣。這一路行程,從仙子灣旅遊風情線到花漾湯岙,你準備好了嗎?這個國慶,一起到塗茨!
  • 在「十四五」時期協調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 推進海洋強國建設...
    為在「十四五」期間協調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提出五方面建議。一、完善頂層設計,統籌藍色國土的保護與開發。一是加強總體規劃。把海洋資源保護、開發、合作與維權納入「十四五」規劃,制定發展戰略,明確海洋生態汙染防護重點,統籌近岸、近海,合理開發岸線、灘涂、淺海、島礁資源,兼顧深海、遠洋和極地,加大開放合作,維護海洋權益。二是完善法治建設。
  • 三文魚業界噩夢:海蝨
    海蝨(Sea lice)是一種體型很小的海洋寄生蟲,屬於海底等足類,長相有點像蟑螂,腹部有密密麻麻的腳,不僅長得像小強,連繁殖能力都像小強一樣厲害,雌性海蝨一生中能產成千上萬個卵,經過幾周的時間它們就能發育為成熟海蝨。02.海蝨導致三文魚養殖業損失慘重 海蝨可以寄生在三文魚身上,以其皮膚和外膜為食,近年來,世界許多地方的三文魚養殖業受海蝨影響嚴重。
  • 貴州省古生物化石資源亟須保護和開發
    在這方面以貴州省關嶺自治縣的海百合化石、魚龍類化石以及興義市的貴州龍等化石為最。為了保護這種稀有資源,地方政府為之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財力,卻沒有任何收入。      古生物化石資源是一種特殊資源。特殊資源的開發需要特殊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