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島礁測繪海底勘察,中國無人艇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黑科技?

2020-12-08 騰訊網

第191位講者:羅均

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副院長

上海機器人研究所所長

我是來自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的羅均,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水面之下》。

這是南海島礁水面之下的地形地貌圖,我們叫海圖。

中國有30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面積,在這麼廣闊的海域之下,海圖對船舶航行,甚至對整個國家的海洋經濟和國防安全都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對海圖的測量,我們一般通過海測船來進行。但是海測船吃水比較深,比如說海巡01,海巡166,以及我們的李四光號和錢學森號海測船。而中國30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裡面有很多島礁,據估計,東海有3500多個,南海有1700多個。

可是呢,有多達數十萬平方公裡的海域深度還不到5米,在這些島礁周邊測繪海圖,用海測船顯然是不行的,但是島礁周邊的海圖對中國的海洋權非常重要,這怎麼辦?

因為我們團隊從事的是機器人的基礎研究,所以我們採用了無人艇來解決這個問題。無人艇吃水很淺,能夠實現自主航行、自主避障、自主地進行島礁測繪。通過無人艇上的聲納發射聲波到海底或者暗礁再反射回來,再通過專門的聲吶測繪法,海底的地形地貌就出來了。

但是,無人艇對島礁的測繪,有幾個技術上的難點。

其中一個就是島礁周邊的水流紊亂,裂流、渦流都很多,給無人艇帶來很大的幹擾。因為聲納測繪,要求無人艇必須走直線。但是在島礁的周邊浪又很大,走直線特別困難。需要用抗湧流的控制方法讓它走得準。

那么正常情況下怎麼抗湧流呢?比如說無人艇在島礁周邊測繪的時候,一個大浪過來,它會偏離這個航線,但是通過無人艇上的傳感器我能測出來它的偏移量,根據偏移量的大小施以一個反作用力,讓它回到航線上面來。

但是如果是在海上航行的話,這個浪過來之後造成了一個偏移量,而下一個浪的大小還不知道,所以這個偏移量帶有一些盲目性,怎麼辦呢?

我們發明了一個新的方法,就是通過無人艇上的雷達將它周邊的海浪信息收集起來,建成一個動態模型,叫擾動空間。

無人艇上面有很多的傳感器,把它的姿態測出來,形成一個姿態空間,姿態空間和擾動空間都是不停變化的,我只要把擾動空間和姿態空間對應起來,找到一個映射關係,我就知道該怎樣來控制無人艇的糾偏量,達到走得準的效果。這個是第一個需要克服的關鍵問題。

第二個關鍵問題就是避障問題,我們對靜態目標避障是很容易的,通過雷達,雷射測定它的位置,用一定的算法就可以避開。但是在海上的時候,有很多正在航行的船舶,包括無人艇,像這種避障我們怎麼辦?

我們人在奔跑的時候,遇到另一個人跑過來,我會估計自己的速度、方向,然後還會估計對方的速度和方向,然後通過大腦的判斷和反應,就可以避開他。那麼海上的船舶也是利用這個原理,通過無人艇上的傳感器和雷達,把對方的信息估算出來。

但是因為無人艇在海上的航行的時候,它的速度和方向都是有誤差的,通過誤差信息去估計對方的誤差信息,會有更大的偏差。所以還需要將這兩方的誤差信息搞一個誤差錐,在兩個錐體沒有交集的時候,我們才能實現移動避障。

第三個難點是這樣的,因為無人艇的航行距離只有幾百公裡,如果進行遠海航行作業的話,必須要跟母艦配合著使用。可是在海上,正所謂無風三尺浪,三級四級的海風是很常見的,無人艇作業完成了之後,再回到母船一直是很困難的事情,美國也在研究這方面的問題。大船晃得很厲害,無人艇也晃得很厲害,讓兩邊的吊鉤結合對接,把無人艇吊上來,難度非常大。

我們想了一個新方法,在無人艇上做一個拋射的牽引繩,需要回收的時候,就把牽引繩自動拋到母艦甲板上面來,工作人員就能很容易回收了。在擾動的情況下做回收,這個方法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以上這些是無人艇遇到的三個難題。

以色列是全世界無人艇發展最快的國家,它有很多型號的無人艇,已經列裝了63個型號,還有25個型號正在研製,美國也很重視無人艇的研發。

我們呢,根據前面的三項技術,也研製了7個型號的無人艇。取名「精海」的意思,一個是發揮「精衛填海」的精神,還有一個是精準執行海上任務。

2013年我們的精海無人艇隨著海巡106到南海島礁測繪,在西沙群島,永興島,南沙群島赤瓜礁,美濟礁和永暑礁,都進行了大量的測繪。特別是對永暑礁的測繪,後來成為那個填海造島的數據一個支撐。

這個是我們在南海對一個軍港碼頭的測繪,因為軍港碼頭周邊有好多的礙航物,軍艦沒有辦法靠岸,礙航物在什麼地方又不知道,我們對周邊方圓50米進行了一個掃測,找到9個疑點,通過掃測到的坐標,把這個礙航物給清除掉,就可以停泊大型的軍艦。

這是我們的無人艇在長江口找到的一艘沉船,「長江口一號」。大家都知道,沉船的地方,一般都是水域條件比較差的地方,所以船才容易沉。大船測的時候肯定會遇到很多問題,反倒是無人艇在其周邊掃測,找到了這艘沉船。

以前雪龍號科考船在南極羅斯海科考的時候,因為不了解周邊的海圖信息,沒有辦法拋錨,不得不採用漂航的方式,船舶無法熄火,需要耗費極大的成本。2014年我們把周邊280公裡的海圖全部測好,根據這個海圖,找了一個比較好的拋錨點,所以2015年雪龍號再去的時候,就可以拋錨了。

我們知道東海的島礁最多,而且都是島礁群,以前我們都是通過衛星遙感的方式獲取島礁周邊的一些海圖數據。衛星遙感得出來的數據誤差特別大,給我們的船舶航行帶來很多困難。

所以我們想把東海的一部分島礁群通過無人艇的方式測繪好。

這個圖是大黃莽礁的測繪情況。

這兩個礁之間,藍色表示水比較深的地方,這個是衛星遙感的得到的數據。如果從這個水深的數據來看這裡船能過得去的,但是實際無人艇把周邊測完之後,顯示的全是紅色,越是紅色的地方,水越淺,最淺的地方只離水面0.85米,如果按照衛星遙感得到的數據航行,會帶來很大的危害。

中國有7千多個島礁,很多地方都是空白的,所以這塊的工作量非常大,通過無人艇測繪獲得海圖,我們把島礁周邊的數據都補充起來,生成一個三維的水深圖,能對海洋安全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然而單個無人艇的作用是有限的,採用蜂群探測,用一群無人艇來對執行任務的話,它的作用就會很大。

比如說我們海裡的鯊群,我們空中的蜂群,我們地面上的這種狼群。它們的單體能力都有限,但是群體的作用卻非常大。

這裡面就涉及到人工智慧和群體智能的問題。

比如說,當一群無人艇去攻擊對方的無人艇時,就像我們打籃球一樣,單對單時如果感覺對方能力比自己強,那麼另一個隊友就會從旁協防一下,如果一個隊友還不夠,那就再過來一個包夾一下,打完之後又分散去對付另外的目標。

無人艇也是一樣的,我們也是可以用一種雲技術,來同時控制三艘無人艇。這裡面就涉及到群體智能,和博弈方面的理論。

因為無人艇其實是空、天、地、海無人駕駛系統裡面一個典型的代表。我和我的團隊想致力於無人駕駛系統的研發,這是我們整個團隊的夢想。

相關焦點

  • 「雲洲海洋測量無人艇」首發亮相 可海事搜救
    「雲洲海洋測量無人艇」 珠海雲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張雲飛和海洋學相關學者在現場。  珠海雲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張雲飛在現場。新華網廣州11月5日電(記者盧鑑)珠海雲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洲)3日發布了近6米的「雲洲海洋測量無人艇」。
  • 上海大學研成國內首艘無人快艇 載有測量聲納
    近日,他們作為隨隊技術人員,跟著親手設計的我國第一艘無人測量艇,參與南海水域巡航任務。14天航程中,一次次目送著這艘長6米的「大傢伙」在星星點點的島礁間自如穿梭,從容丈量藍色國土,兩個小夥子都挺激動。「這次出航完成了我的科研夢想,收集到許多難得的系統運行資料,」陳金波說,「回去要儘快完善系統設計,造出更好的無人艇,再來南海!」
  • 中國造!世界最快無人艇問世 最高航速超50節
    據科技日報12月14日報導,中國造出了世界上最快的無人艇,這是記者14日在廣東湛江開幕的第五屆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上獲悉的。 無人快艇「天行一號」2017年9月問世,最高航速超過50節(每小時92.6公裡),由哈爾濱工程大學和深圳海斯比船艇公司聯合研製。它全長12.2米,滿載排水量7.5噸,是油電混合動力。海斯比是中國最大的公務快艇廠商。
  • 海洋測繪的分類及應用
    儘管如此,隨著科技的進步與設備的不斷更新,使解決海洋問題有了更多的可能,海洋測繪正向著深度與廣度方向發展,以改變目前落後於陸域測繪及效率低下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等高新技術手段的快速發展及在測繪領域的不斷滲透,海洋測繪在數據獲取方式、信息處理技術、產品供應形態及應用保障領域也在發生深刻變革,海洋物聯網和海洋信息化建設未來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
  • 中國測繪丨堅持和堅守——訪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院長張志華
    原創 中國測繪學會 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12期後來青島院通過同步改革分配機制,收入與個人工作績效嚴格掛鈎,大家發現在生產中科技創新能提高工作效率,能夠完成更多工作量,青島院自下而上形成了對科技和人才的「宗教式崇拜」。
  • 下海、隱身 首款水陸兩棲無人艇「軍民融合造」
    從「黑魚」智能無人艇到「海蜥蜴」兩棲智能無人艇、再到正在設計研發中的「獵鯊」百噸級無人艇、「海獵犬」20米級無人艇、「獵空」反無人機系統……無不凝聚著「新十八羅漢」的軍民情懷。負責配套產品技術的無疆技術副總經理劉中凡說,公司科研團隊成員的職業背景構成多樣化,專業領域跨度較大,其中包括研究院所研究員、作戰部隊專業軍人、大學教授、網際網路企業的研發工程師、兵工廠技術員。
  • 中國公布南海25個島礁、55個海底實體標準名
    【來源:快科技】4月19日下午,國家民政部發布公告,為進一步規範有關地名的使用,公布了我國南海25個島礁、55個海底地理實體的標準名稱,請社會各界規範使用已公布的標準名稱。公告還表示,中國地名委員會1983年4月受權公布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繼續有效。相關消息:4月18日下午,民政部宣布,國務院於近日批准,海南省三沙市設立西沙區、南沙區。
  • 【中國科學報】科學拯救南海島礁
    國家海洋局2012年公布的《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近2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明顯,近3年來,中國海平面處於歷史高位。1980~2011年,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約85毫米,平均上升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公報預計,未來中國沿海海平面將繼續上升,2050年將比常年升高145毫米至200毫米。按照此速度,很多海島將從中國版圖上消失。
  • 世界第一,中國無人艇成功穿越風眼
    北京8月5日電(記者孫子發)記者5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研究所獲悉,該所自主研發的「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型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於本月初成功穿越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颱風中心。
  • 學術交流 | 海洋測繪產業發展透析及其思考
    ↑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海洋測繪產業的發展繁榮與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與我國海洋經濟內生動力不斷積蓄、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有關。以航道整治項目為例,除進行多波束全覆蓋水深測量外,還需要進行淺地層剖面測量、側掃聲吶掃海測量和工程地質鑽孔,有條件下還會進行海流測驗,以保障施工期的施工安全;再以海洋石油開發為例,除了需要建設海上石油勘探開採平臺,有的還需要建設人工島、海底輸油、輸電管線等;還比如,海底管線路由調查包括施工前調查及施工後檢測,管線路由也包括光纜、電纜、光電纜、輸油管線、輸水管線等,一般需要進行水下地形測量、淺地層剖面測量
  • 飪美食、照顧老人、危險巡檢、海底測繪……探訪服貿會「機器人...
    【環球時報記者 劉揚 張陽】正在舉行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憑藉眾多黑科技元素成為眾多媒體和民眾觀展必去的打卡場館。其中「服務機器人智能科技專題展」更是明星中的明星。《環球時報》記者8日走進這個「機器人王國」,體驗形形色色機器人的炫酷功能,感受智能技術給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
  • 兇殘的「食人魚」戰術:56艘中國無人艇組成一艘「航空母艦」
    近日,網路上風靡一段視頻,視頻的拍攝者應該為雲洲智能無人艇企業。在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該企業組織了56艘無人小艇在南海萬山群島海域展開了名為「多艇協同」的戰術演練。視頻的效果非常震撼,這56艘小艇或整齊劃一的前行,忽而左右穿插,又或呈不規則區位部署,最為震撼的是,56艘無人艇竟然編組成為一艘「航空母艦」模樣,其中還令一艘小艇模擬殲15划過模擬的「飛行甲板」,進而「升空」的精彩動作。整段視頻中,無人艇在提前編程的操控下,一切動作可以用行雲流水來形容,有懂無人控制技術的軍迷推斷,此次無人艇的控制採用了「蜂群算法」。
  • 太陽能無人艇海洋氣象水文探測試驗啟動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晨報導 為加強對海洋特別是遠海的氣象監測工作,近日,太陽能無人艇海洋氣象水文探測試驗在福建漳州東山海域啟動。其間,海洋氣象水文探測太陽能無人艇(以下簡稱太陽能無人艇)進行了自動航行、自動探測、自動定位試驗。這也意味著遠洋自主氣象水文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 無人深空強化艇什麼時候可以造
    無人深空強化艇什麼時候可以造?還有不少玩家不知道遊戲中強化艇什麼時候才可以建造,這裡小編給大家帶來一篇關於無人深空強化艇建造方法,還不清楚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 中科院無人艇成功穿越颱風眼—新聞—科學網
    無人艇施放 這艘名為「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的無人艇,獲取了颱風發展過程中高時間解析度洋面氣象及海洋要素的詳細數據,為颱風預報、預警和研究提供了傳統觀測手段無法提供的數據支撐,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探測到颱風中心。
  • 我國太陽能無人艇首次接近探測颱風中心
    【我國太陽能無人艇首次接近探測颱風中心】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由該所自主研發的「海洋氣象觀測者-3」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前不久成功穿過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探測到颱風中心。
  • 太陽能無人艇穿過颱風中心 成颱風監測新「哨兵」
    新華社北京8月5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5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在今年第3號颱風「森拉克」8月初臨近海南島時,該所一艘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穿越了颱風中心,並提供大量寶貴的實時觀測數據。該無人艇名為「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是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牽頭的颱風觀測項目組成部分。
  • 來自海底一萬米的黑科技,深海探測器究竟厲害在哪裡
    根據央視新聞消息,2020年11月10日,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下潛深度為10909米,這一深度也成為了我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10年前,中國第一胎自主設計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下潛深度達到3759米,中國自此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掌握3500米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隨後,在2012年,蛟龍號又刷新了自己的成績,成功下潛到7062米的深度。
  • 太陽能無人艇穿過颱風中心 成颱風監測新「哨兵」
    這艘名為「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的無人艇,獲取了颱風發展過程中高時間解析度洋面氣象及海洋要素的詳細數據,為颱風預報、預警和研究提供了傳統觀測手段無法提供的數據支撐。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探測颱風中心。
  • 從遠海到河壩:海洋科技走進抗洪救災一線
    圖集 新華社廣州8月17日電(記者王攀、荊淮僑)赴南北極、下深海遠洋進行海洋工程勘察、海洋測繪、海洋調查研究,是自然資源部南海局南海調查技術中心科研人員的家常便飯。今年,在防汛最關鍵的「七下八上」時段,調查中心的專業海洋勘測隊伍組成了抗洪小分隊,在江西上饒、九江等地,完成了四個岸段129公裡水下及水上堤壩地形勘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