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位講者:羅均
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副院長
上海機器人研究所所長
我是來自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的羅均,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水面之下》。
這是南海島礁水面之下的地形地貌圖,我們叫海圖。
中國有30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面積,在這麼廣闊的海域之下,海圖對船舶航行,甚至對整個國家的海洋經濟和國防安全都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對海圖的測量,我們一般通過海測船來進行。但是海測船吃水比較深,比如說海巡01,海巡166,以及我們的李四光號和錢學森號海測船。而中國30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裡面有很多島礁,據估計,東海有3500多個,南海有1700多個。
可是呢,有多達數十萬平方公裡的海域深度還不到5米,在這些島礁周邊測繪海圖,用海測船顯然是不行的,但是島礁周邊的海圖對中國的海洋權非常重要,這怎麼辦?
因為我們團隊從事的是機器人的基礎研究,所以我們採用了無人艇來解決這個問題。無人艇吃水很淺,能夠實現自主航行、自主避障、自主地進行島礁測繪。通過無人艇上的聲納發射聲波到海底或者暗礁再反射回來,再通過專門的聲吶測繪法,海底的地形地貌就出來了。
但是,無人艇對島礁的測繪,有幾個技術上的難點。
其中一個就是島礁周邊的水流紊亂,裂流、渦流都很多,給無人艇帶來很大的幹擾。因為聲納測繪,要求無人艇必須走直線。但是在島礁的周邊浪又很大,走直線特別困難。需要用抗湧流的控制方法讓它走得準。
那么正常情況下怎麼抗湧流呢?比如說無人艇在島礁周邊測繪的時候,一個大浪過來,它會偏離這個航線,但是通過無人艇上的傳感器我能測出來它的偏移量,根據偏移量的大小施以一個反作用力,讓它回到航線上面來。
但是如果是在海上航行的話,這個浪過來之後造成了一個偏移量,而下一個浪的大小還不知道,所以這個偏移量帶有一些盲目性,怎麼辦呢?
我們發明了一個新的方法,就是通過無人艇上的雷達將它周邊的海浪信息收集起來,建成一個動態模型,叫擾動空間。
無人艇上面有很多的傳感器,把它的姿態測出來,形成一個姿態空間,姿態空間和擾動空間都是不停變化的,我只要把擾動空間和姿態空間對應起來,找到一個映射關係,我就知道該怎樣來控制無人艇的糾偏量,達到走得準的效果。這個是第一個需要克服的關鍵問題。
第二個關鍵問題就是避障問題,我們對靜態目標避障是很容易的,通過雷達,雷射測定它的位置,用一定的算法就可以避開。但是在海上的時候,有很多正在航行的船舶,包括無人艇,像這種避障我們怎麼辦?
我們人在奔跑的時候,遇到另一個人跑過來,我會估計自己的速度、方向,然後還會估計對方的速度和方向,然後通過大腦的判斷和反應,就可以避開他。那麼海上的船舶也是利用這個原理,通過無人艇上的傳感器和雷達,把對方的信息估算出來。
但是因為無人艇在海上的航行的時候,它的速度和方向都是有誤差的,通過誤差信息去估計對方的誤差信息,會有更大的偏差。所以還需要將這兩方的誤差信息搞一個誤差錐,在兩個錐體沒有交集的時候,我們才能實現移動避障。
第三個難點是這樣的,因為無人艇的航行距離只有幾百公裡,如果進行遠海航行作業的話,必須要跟母艦配合著使用。可是在海上,正所謂無風三尺浪,三級四級的海風是很常見的,無人艇作業完成了之後,再回到母船一直是很困難的事情,美國也在研究這方面的問題。大船晃得很厲害,無人艇也晃得很厲害,讓兩邊的吊鉤結合對接,把無人艇吊上來,難度非常大。
我們想了一個新方法,在無人艇上做一個拋射的牽引繩,需要回收的時候,就把牽引繩自動拋到母艦甲板上面來,工作人員就能很容易回收了。在擾動的情況下做回收,這個方法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以上這些是無人艇遇到的三個難題。
以色列是全世界無人艇發展最快的國家,它有很多型號的無人艇,已經列裝了63個型號,還有25個型號正在研製,美國也很重視無人艇的研發。
我們呢,根據前面的三項技術,也研製了7個型號的無人艇。取名「精海」的意思,一個是發揮「精衛填海」的精神,還有一個是精準執行海上任務。
2013年我們的精海無人艇隨著海巡106到南海島礁測繪,在西沙群島,永興島,南沙群島赤瓜礁,美濟礁和永暑礁,都進行了大量的測繪。特別是對永暑礁的測繪,後來成為那個填海造島的數據一個支撐。
這個是我們在南海對一個軍港碼頭的測繪,因為軍港碼頭周邊有好多的礙航物,軍艦沒有辦法靠岸,礙航物在什麼地方又不知道,我們對周邊方圓50米進行了一個掃測,找到9個疑點,通過掃測到的坐標,把這個礙航物給清除掉,就可以停泊大型的軍艦。
這是我們的無人艇在長江口找到的一艘沉船,「長江口一號」。大家都知道,沉船的地方,一般都是水域條件比較差的地方,所以船才容易沉。大船測的時候肯定會遇到很多問題,反倒是無人艇在其周邊掃測,找到了這艘沉船。
以前雪龍號科考船在南極羅斯海科考的時候,因為不了解周邊的海圖信息,沒有辦法拋錨,不得不採用漂航的方式,船舶無法熄火,需要耗費極大的成本。2014年我們把周邊280公裡的海圖全部測好,根據這個海圖,找了一個比較好的拋錨點,所以2015年雪龍號再去的時候,就可以拋錨了。
我們知道東海的島礁最多,而且都是島礁群,以前我們都是通過衛星遙感的方式獲取島礁周邊的一些海圖數據。衛星遙感得出來的數據誤差特別大,給我們的船舶航行帶來很多困難。
所以我們想把東海的一部分島礁群通過無人艇的方式測繪好。
這個圖是大黃莽礁的測繪情況。
這兩個礁之間,藍色表示水比較深的地方,這個是衛星遙感的得到的數據。如果從這個水深的數據來看這裡船能過得去的,但是實際無人艇把周邊測完之後,顯示的全是紅色,越是紅色的地方,水越淺,最淺的地方只離水面0.85米,如果按照衛星遙感得到的數據航行,會帶來很大的危害。
中國有7千多個島礁,很多地方都是空白的,所以這塊的工作量非常大,通過無人艇測繪獲得海圖,我們把島礁周邊的數據都補充起來,生成一個三維的水深圖,能對海洋安全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然而單個無人艇的作用是有限的,採用蜂群探測,用一群無人艇來對執行任務的話,它的作用就會很大。
比如說我們海裡的鯊群,我們空中的蜂群,我們地面上的這種狼群。它們的單體能力都有限,但是群體的作用卻非常大。
這裡面就涉及到人工智慧和群體智能的問題。
比如說,當一群無人艇去攻擊對方的無人艇時,就像我們打籃球一樣,單對單時如果感覺對方能力比自己強,那麼另一個隊友就會從旁協防一下,如果一個隊友還不夠,那就再過來一個包夾一下,打完之後又分散去對付另外的目標。
無人艇也是一樣的,我們也是可以用一種雲技術,來同時控制三艘無人艇。這裡面就涉及到群體智能,和博弈方面的理論。
因為無人艇其實是空、天、地、海無人駕駛系統裡面一個典型的代表。我和我的團隊想致力於無人駕駛系統的研發,這是我們整個團隊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