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我國首次海上發射火箭模型
入駐中國科技館
為青少年築起航天科普教育的交流平臺
青少年去科技館
如何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呢?
本期《強國課堂》上,我們請到了李象益,他將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把科技館裡最有價值的知識收入囊中,講述「科普界的諾貝爾獎」背後的故事。
李象益,中國科技館原館長。1983年,科學家們呼籲建立一個國家科技館,李象益被抽調去創建中國科技館,他的工作也逐漸從科研轉向了科普。
作為中國科技館的創建者之一,他推動了全國科技館以科學中心理念建館與科普創新,201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科普領域最高獎「卡林加獎」。
這位在全球科普界響噹噹的人物,出門作報告時總是隨身攜帶一個「百寶箱」用來變魔術,以備科普之需。
他每次變小魔術,目的都不僅是要講述原理,更在於啟發青少年形成習慣探索和發現的科學思維。
在《強國課堂》上,這位老者拿出一塊紅綢子,「小朋友們看,我把它從右手塞到左手」,然後他張開雙手,結果兩手空空。「我再把它變回來」,紅布又出現在他手中。(超有趣,滿分推薦!)
這是什麼科學原理?「這運用了心理誘導中的一個原理——非注意盲視。」李象益展示出套在大拇指上的「假肢套」,其實紅綢子被藏到了這裡面。「科學無處不在,我們應該學會探索和發現」。
作為我國科普事業的推動者,李象益見證了中國科普場館建設取得的成就。
但李象益覺得,中國的科普教育從創新和深度教育方面,依然有所不足,科普的目標不僅是讓公眾要掌握科學知識,還要有科學的應用能力。
所以現在的科普教育應該關注如何從知識層面提高到思想方法層面,而這,也是他正在努力的方向。
30餘年的科普工作
他不僅是一個科普的命題者
更是一個科普的解題人
在《強國課堂》上
李象益將帶領大家一起向創新思維出發
向未知出發
.
正片
↓↓↓
(猛戳上方視頻看全部內容)
他希望同學們多參加科學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注意探索與發現,把自己培養成為有誠信、有社會擔當和社會責任、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幾十年如一日
堅持不懈從事科普的人生歷程
體現了他對科普事業飽含的深情
正是這樣一位學者
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科普事業
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點亮"在看「,向他致敬!
《強國課堂》簡介
《強國課堂》匯聚眾多在各自領域內自成一「家」的大師級人物擔任「強國講師」。他們將結合自身閱歷和研究領域,用通俗易懂的講述,聚焦青少年群體,精心設計課程,打造中國頂級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強國課堂》第一季共30期,每期時長10-15分鐘。內容聚焦對青少年人文素養和科技思維的培養,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出品單位
主辦單位:中國青年報社、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團中央青年志願者行動指導中心
承辦單位:學而思網校
出品名單
總監製:劉健 毛一翔 張朝暉 劉慶遜
出品人:張義豪 馮磊
監 制:喬建賓 堵力 周偉 閔捷 李麗 崔麗 王俊秀 王翠虹
策劃人:王毅旭 賈麗華 劉碩
統 籌:潘攀 秦丹陽 胡曉 鄒贊 姚燕妮
音、視頻:《強國課堂》節目組
圖片來源 :《強國課堂》節目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