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啥意思?

2021-01-13 一蓑煙雨一念塵

這句話出自魯迅的《而已集·小雜感》: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要了解這話什麼意思,先要了解其創作背景,在發表《小雜感》之前,魯迅還寫了一篇驚世駭俗的文章—《狂人日記》,像是一個迫害妄想症者的夢囈之語,通篇充斥著狂躁、憤怒、暴戾,語文老師解讀說,魯迅抨擊的是吃人禮教。

通過此文,魯迅一戰成名,成了反封建鬥士。

了不起!

先有《狂人日記》,而後有《小雜感》,一脈相承,了解了背景,再來分析魯迅的這句「憎和尚,不憎道士」,就相對容易多了!

中國人為何憎和尚呢?

因為在世人看來,和尚個個肥頭大耳、油光滿面、好逸惡勞,從不從事農業生產,也不創造社會價值,只靠著別人供養著。《水滸傳》裡有個好色和尚,叫作裴如海,整天就尋思著「好事」,後來與潘巧雲搞到了一起,施耐庵在這一回目,對和尚進行了無情地嘲諷:

原來但凡世上的人,唯有和尚色情最緊,為何說這話?……唯有和尚家第一閒,一日三餐,吃了檀越施主的好齋好供,住了那高堂大殿僧房,又無俗事所煩,房裡好床好鋪睡著,沒得尋思,只是想著此一件事。

當然了,這個觀點有失偏頗。

憎尼姑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因很簡單,在世人看來,女人本來就該生孩子,繁育後代,這世上男女比例一比一的,一個女子成了尼姑,就等於多了一個光棍,這從人類繁衍角度來講,大大的不利,因此世人恨尼姑。

還有,有些尼姑很壞,如《紅樓夢》中,饅頭庵裡挑唆鳳姐幹壞事的老尼姑,還有《倚天屠龍記》裡的滅絕師太等等。

當然,這也是偏見。

至於「憎回教徒,憎耶教徒」,那是因為伊斯蘭教和耶穌對於中原文明來說屬於外來的,它們有嚴格的宗教戒律,有排他性,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有點偏激,更有的,不支持本教的視為異教徒,嚴酷打壓甚至殺戮的時有發生。

譬如亞美尼亞大屠殺、盧安達內戰等等,或多或少都與宗教偏見有關聯。

最後,再來看看中國的本土教—道教,道教就溫和多了,無欲無求,清心寡欲,世道亂了,就躲進深山老林裡歸隱,或者出來扶危濟困,濟世救民,世道好了,可以尋仙論道,恣情山水,總體感覺,道教比較隨意灑脫。

然而,在魯迅看來,道教的與世無爭,冷眼旁觀,太過自私冷漠了,而中國人愚昧和冷漠便來源於此,這種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心態,對於革命,對於社會變革十分不利,所以魯迅才抨擊了它。

不過,在那個特殊年代,魯迅的說法是沒錯的,他需要喚醒國人麻木不仁的心,讓國人猛醒,來推翻吃人的禮教。

相關焦點

  • 蟹和尚
    這個時節,每看到或提到螃蟹,我總會想到魯迅先生《論雷峰塔的倒掉》裡面的「蟹和尚」。
  • 夜讀經典 | 魯迅授課
    原標題:夜讀經典 | 魯迅授課民小編說1909年8、9月至次年7月,魯迅由許壽裳推薦,至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初級師範部的化學課程與優級師範部的生理學課程教員。在這一年多的教學生涯中,有人勸他「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他卻說「當一天和尚,鍾要認真地撞。」
  • 《易經》提醒:真正圓滑之人,往往懂得說這3句「口頭禪」
    《易經》提醒:真正圓滑之人,往往懂得說這3句「口頭禪」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讀遍世上所有的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讀通一本易數書。易數書指的是《易經》。這其實一點也沒有誇大,因為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讀懂了《易經》就相當於讀懂了中國人的根。《易經》提醒:真正圓滑之人,往往懂得說這3句「口頭禪」圓滑之人,在殘酷的現實裡,遊刃有餘。
  • 香港西方寺舉行永惺老和尚圓寂一周年追思法會
    中央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辦公室副主任殷曉靜女士、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女士、中央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辦公室新界工作部副部長張肖鷹先生、荃灣民政事務助理專員莊港生先生、廣東省民宗局主任黃強先生、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智慧長老、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紹根長老,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梁德華道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廣州光孝寺方丈明生大和尚,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四川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 《劍來》老和尚的愛情觀
    老和尚在救下老烏龜的時候,對河對岸說了一句「回頭是岸」,這既是在提醒陳平安危險,要儘快離開鬼域谷,也是在對蒲禳說,事情應該有個結果了,雙方就是這麼默契,蒲禳來到了大圓月寺,老和尚也終於出來相見。蒲禳以前來過多次,老和尚都是避而不見,蒲禳以為他是內疚,實際上老和尚是沒把握過情關,如果蒲禳知道這件事,恐怕早就不再糾結了。
  • 星雲大師的告誡:真正有大福報的人,往往懂得守弱勝強
    在生活中,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運勢好的人通常是那些懂得「弱」的人,此「弱」非彼「弱」,並不是喪失底線的示好,而是懂得凡事退一步海闊天空。懂得包容,學會退讓,就會內心輕鬆,生活也會順遂很多。星雲大師的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在生活中,學會打好做人的根基,懂得以弱勝強,才能有所得到。
  • 你知道「和尚」是對什麼人的稱呼嗎?
    在平常人的觀念中,出家人就是和尚,和尚就是出家人,只要見到出家的僧人,就稱作和尚,甚至只要看到光頭,就以為是和尚,並且一般人認為只有出家男性才叫和尚,女性不能稱作和尚,其實這都是因為對佛教常識不了解而造成的誤解。
  • 魯迅哲學的核心概念是什麼呢?是反抗,是反抗絕望的哲學
    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還有,現在忘記了。只還記得在發熱時,又曾想到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禮儀,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麼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魯迅的戰鬥風格都死都是別具一格,人之將死其言也不善。
  • 毛澤東三讀《魯迅全集》 稱他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1971年11月20日,他同武漢軍區和湖北省黨政負責人談話時說:「魯迅是中國的第一個聖人。中國第一個聖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賢人,是聖人的學生。」在這裡,作為「聖人」的魯迅,從「第一等」,升為了「第一個」;不只是「現代中國」的聖人,而是「中國的」聖人;毛澤東自稱「賢人」,「是聖人的學生」。對魯迅評價之高,在古今文化人當中,無出其右。
  • 情商高的女人,往往懂得「安靜」
    她也能在繁華的場所,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氣質,安靜地做自己手中該做的事,讓身邊的人賞心悅目,心情舒暢。這樣的女人,往往懂得「安靜」,不會過分引人關注;卻令人不知不覺地被她所吸引,被她身上那份淡然的氣質所打動。她們可以是成熟穩重的職場優秀女性,文藝知性的智慧女青年;也可以在生活中活成一個小仙女,在靜好的歲月裡,幽幽地放著香。
  • 讀懂魯迅:以「貓頭鷹」自喻,一位無聲中國的孤獨「吶喊者」
    民國時期是近代中國史上最不幸的風雨飄搖之際,同樣湧現了一批又一批才華洋溢的人,其中魯迅先生可謂是其中之最。偉人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同時魯迅也被喻為「中國人的脊梁」,作為那個時代的先行者、時代的清醒之人,魯迅曾說:「我姑且舉起灰黑的手裝作喝乾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而魯迅不僅在筆下道出自己的內心,他也用筆直指人心。
  • 中青報:「百影和尚」與成才
    原標題:「百影和尚」與成才   「百影和尚,為清末民初三湘詩僧,原名寄禪,號八指頭陀,又自號言難尊者。初在寧波育王寺為知客僧。一日,王闓運與易順鼎遊育王寺,行至山麓,闓運語順鼎曰:『寺已在望,何妨慢氽。』(氽,讀吞字去聲,湘潭土語。)於是並轡聯吟打油詩。闓運先曰:『一步一步氽,』順鼎曰:『氽入育王嶺。』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曾經瑞典漢學家斯文·赫定致信,請求推薦一名中國的文學家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所以當時的領導新文化運動的劉半農代為舉薦。經過一番言論之後,最終確定提名魯迅,之後就寫信給魯迅徵求魯迅的意見。魯迅的原話是:梁啓超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而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都得不到,何況我?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還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有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結果將很壞。
  • 孫悟空原型或為印度神猴 胡適與魯迅曾為此爭執
    魯迅進行了反駁,他認為悟空的形象來自淮渦水神無支祁。在現實世界裡,對於孫悟空的「原型」也有不同意見:敦煌的以西天取經為題材的壁畫中,有類似「猴行者」的胡人牽馬隨行的圖像;在史書中還記載了唐朝一位叫悟空的和尚,他還參與過佛經的翻譯。  孫悟空原型之爭至今也無定論,但「孫悟空」的俠義形象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卻是不爭的事實。
  • 俗話說:「香椿過房,主人恐傷」,啥意思?背後有科學道理嗎?
    小時候生活在農村,感覺很有樂趣,生活豐富多彩,就像魯迅先生在少年閏土裡寫到的一樣,覺得閏土懂得很多,其實閏土少年的經歷,很多農村孩子都經歷過。
  • 李雪健濮存昕2人,演魯迅「似」魯迅,香港演員高雄沒演卻呼聲高
    演過魯迅先生的不少,但值得回味的莫過於李雪健,濮存昕兩個老戲骨了。一人形似一人神似,也可聊慰大家想念故人之心了。提到李雪健,很多人都不陌生。作為一代老戲骨,演技可謂是榜上有名的。他演的秦始皇,張作霖等等都是深入人心的。而且他的形象也是非常接近魯迅先生中晚年時期的。在電影《紅星照耀中國》中,他演的魯迅就非常讓人回味不已。
  • 高速新增標誌「問號加燈泡」啥意思?交警:最後一次解釋,記好了
    高速新增標誌「問號加燈泡」啥意思?科目一考試,只要認識字的人都能順利通過,基本沒有什麼難度,但是,新手司機開車上路,往往對那些手機的標誌卻忘得一乾二淨,一點也記不起來了其實,現實生活中,只是通過了科目考試,那些熟悉的交通標誌都很常見,但是有些標誌屬於新增標誌,依舊需要駕駛員們及時補充道路知識,以免遇到突發情況,走錯了道,只能面臨扣分罰款的結果。
  • 和尚可以吃雞蛋嗎?為什麼到了中國,原本吃肉的和尚就改吃素了?
    牛奶食之無礙,然亦取彼脂膏,補我身體,亦宜勿食」 「雞卵之食否,聚訟已久,然明理之人,決不以食為是。好食者,巧為辯論,實則自彰其愚。何以故?有謂有雄之卵,有生不可食,無雄之卵,不會生雛可食。若如所說,則活物不可食,死物即可食,有是理乎?此種邪見,聰明人多會起,不知皆是為口腹而炫己智,致明理之人所憐憫也。
  • 鬼谷子:心眼壞的人,往往有這3個難以察覺的特徵,千萬要當心
    人生總能遇到各種形形色色的人,這些人當中有好人也有壞人,而我們最怕的就是遇到哪些壞人,因為你不知道哪天他就將你給賣了,你還幫他數錢。因此,看一個人非常重要,可是有句話叫做「知人知面不知心」,你不知道對方在想什麼,所以讓你在人際交往當中不得不小心。
  • 自詡「中國白話第一人」,臺灣著名評論家李敖,竟說魯迅都比不上他
    他們往往對社會事件的見解有著自己獨樹一幟的見解,不會因為事件對自己是否有利而輕易改變自己的看法。就像古代皇帝專屬的諫官一樣,敢於在公眾面前直接發表自己的看法。臺灣有這樣一位社會時事評論家,他和眾多評論家一樣,文筆犀利,文章多充滿批判情感,文章風格十分的隨意,自己的嬉戲謾罵,憤怒玩笑都能成為作為自己對某一件事情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