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魯迅的《而已集·小雜感》: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要了解這話什麼意思,先要了解其創作背景,在發表《小雜感》之前,魯迅還寫了一篇驚世駭俗的文章—《狂人日記》,像是一個迫害妄想症者的夢囈之語,通篇充斥著狂躁、憤怒、暴戾,語文老師解讀說,魯迅抨擊的是吃人禮教。
通過此文,魯迅一戰成名,成了反封建鬥士。
了不起!
先有《狂人日記》,而後有《小雜感》,一脈相承,了解了背景,再來分析魯迅的這句「憎和尚,不憎道士」,就相對容易多了!
中國人為何憎和尚呢?
因為在世人看來,和尚個個肥頭大耳、油光滿面、好逸惡勞,從不從事農業生產,也不創造社會價值,只靠著別人供養著。《水滸傳》裡有個好色和尚,叫作裴如海,整天就尋思著「好事」,後來與潘巧雲搞到了一起,施耐庵在這一回目,對和尚進行了無情地嘲諷:
原來但凡世上的人,唯有和尚色情最緊,為何說這話?……唯有和尚家第一閒,一日三餐,吃了檀越施主的好齋好供,住了那高堂大殿僧房,又無俗事所煩,房裡好床好鋪睡著,沒得尋思,只是想著此一件事。
當然了,這個觀點有失偏頗。
憎尼姑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因很簡單,在世人看來,女人本來就該生孩子,繁育後代,這世上男女比例一比一的,一個女子成了尼姑,就等於多了一個光棍,這從人類繁衍角度來講,大大的不利,因此世人恨尼姑。
還有,有些尼姑很壞,如《紅樓夢》中,饅頭庵裡挑唆鳳姐幹壞事的老尼姑,還有《倚天屠龍記》裡的滅絕師太等等。
當然,這也是偏見。
至於「憎回教徒,憎耶教徒」,那是因為伊斯蘭教和耶穌對於中原文明來說屬於外來的,它們有嚴格的宗教戒律,有排他性,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有點偏激,更有的,不支持本教的視為異教徒,嚴酷打壓甚至殺戮的時有發生。
譬如亞美尼亞大屠殺、盧安達內戰等等,或多或少都與宗教偏見有關聯。
最後,再來看看中國的本土教—道教,道教就溫和多了,無欲無求,清心寡欲,世道亂了,就躲進深山老林裡歸隱,或者出來扶危濟困,濟世救民,世道好了,可以尋仙論道,恣情山水,總體感覺,道教比較隨意灑脫。
然而,在魯迅看來,道教的與世無爭,冷眼旁觀,太過自私冷漠了,而中國人愚昧和冷漠便來源於此,這種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心態,對於革命,對於社會變革十分不利,所以魯迅才抨擊了它。
不過,在那個特殊年代,魯迅的說法是沒錯的,他需要喚醒國人麻木不仁的心,讓國人猛醒,來推翻吃人的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