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賢強:解譯「星星的話」

2020-12-02 i自然i海洋

圖為何賢強在學術論壇上作報告。受訪者供圖

  海洋衛星遙感技術是人類認識海洋的關鍵技術之一。然而,從衛星接收的原始信號,到獲取所需的海洋參數,需要突破重重技術阻礙。如何讓「天上的星星會說話」?無數科研工作者篤學至技,以期排除幹擾、減少誤差,從而更為準確地「翻譯」。

  本報記者 趙 寧

  海洋衛星遙感技術對海洋資源管理和環境監測領域的影響日益增強,為研究、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成為人類認識海洋的關鍵技術之一。

  何賢強,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從事海洋水色衛星遙感技術研究近20年,主持了30餘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曾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現擔任國際海洋水色協調組織執行委員。

  近十年來,何賢強與海洋二所水色遙感團隊圍繞海洋水色衛星遙感的基礎理論及核心模型開展了系統性研究,取得的多項成果填補了我國相關領域的技術空白,為我國海洋水色系列衛星資料處理與應用技術發展提供了支撐。

  瞄準海洋遙感技術前沿

  1995年,何賢強考入華中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畢業後,他進入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現為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師從我國著名海洋遙感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自此,何賢強便與海洋衛星遙感結下不解之緣。

  海洋水色衛星是通過光學遙感器從太空觀測水體的「顏色」,進而分辨水體所含物質的含量等信息。與常規觀測手段相比,海洋水色衛星遙感技術具有獲取面積大、獲取速度快、無區域限制等優點。

  「實際上,從衛星接收到的原始信號到獲取所需的海洋水體參數,要突破重重技術阻礙。」何賢強說,海洋水色衛星接收的信號,90%左右來自大氣幹擾,而真正來自水下的信號(離水輻射),只佔不到10%,信號非常微弱。換言之,1%的大氣信號扣除誤差,就會導致10%的離水輻射反演誤差。

  「只有前端準確的大氣校正並獲得離水輻射光譜,後端應用才可以精確反演出水體中的葉綠素、懸浮物、溶解有機物等含量,進而製作赤潮、營養鹽、碳參數、酸化等專題應用產品。」在讀碩士期間,何賢強便開始思考如何解決大氣幹擾難題。

  何賢強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美國航空航天局利用輻射傳輸模型生成了大氣校正核心的精確查找表,用戶可根據該查找表處理水色衛星資料。雖然查找表是免費公開使用,但生成查找表的輻射傳輸模型並不公開。「自主建立完備的輻射傳輸模型、掌握水色衛星資料業務化處理核心技術、研究新型水色衛星遙感機理,將是發揮我國自主水色衛星效能的關鍵。」

  「早期我國主要是基於大氣分子、氣溶膠單次散射近似方法進行大氣校正。隨著我國海洋水色衛星技術水平提升,這種近似算法成為制約技術發展的瓶頸。」面對技術難題,何賢強下定決心,一定要攻克。

  自主建立輻射傳輸模型

  2002年5月,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A」衛星成功發射。同年,何賢強碩士研究生畢業,進入海洋二所工作。當時,他一邊攻讀博士學位,一邊從事我國自主海洋水色衛星的業務化處理系統的研究,在實踐中逐步找到技術攻關方向。

  輻射傳輸是海洋水色衛星資料處理的核心模型。針對不同衛星,國際上開發了多種大氣、海洋輻射傳輸模型,但這些模型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如未全面考慮大氣—海洋耦合、粗糙海面、輻射偏振和地球曲率。經過10餘年刻苦攻關,何賢強成功建立了國際上少有的、可完備考慮上述因素的海洋—大氣耦合矢量輻射傳輸模型。該模型被國際海洋水色協調組織近海渾濁水體大氣校正工作組採用,作為標準模型用於檢驗模擬數據集的準確性。

  在此基礎上,何賢強再接再厲,接連攻克了大氣校正核心查找表自主生成、高渾濁水體大氣校正、遙感器偏振響應在軌估算等技術難題,為我國後續水色系列衛星資料處理奠定了核心模型基礎。

  「我們基於自主輻射傳輸模型構建的大氣校正算法,離水輻射反演誤差小於千分之一,優於國際上對精確大氣校正模型所提出的精度要求。」何賢強自豪地說。

  科研之路不停歇

  2009年,剛剛進入而立之年的何賢強被單位破格升為研究員。彼時,他主持的科研項目,已經多次榮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面對榮譽,何賢強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與國際同行相比,我國海洋水色遙感技術實現了從『跟跑』向『並跑』的跨越式發展,但如何實現『領跑』,還需要我們更加刻苦地研究和攻關。」

  針對美國、歐洲的標準大氣校正算法在我國近海高渾濁水體失效的難題,何賢強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於紫外波段的高渾濁水體大氣校正算法,有效解決了極端渾濁水體業務化大氣校正難題。基於該成果,我國後續水色衛星增設了紫外波段,其目的之一就是解決高渾濁水體的大氣校正難題。

  近年來,何賢強基於自主研發的輻射傳輸模型,領先發展了晨昏觀測、偏振觀測等新型海洋水色遙感理論和方法,為新一代水色遙感器型號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牽頭完成了國家「863」計劃「靜止軌道海洋水色衛星遙感關鍵技術」項目和多項「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任務,率先研製出考慮地球曲率的輻射傳輸模型和晨昏弱光照水色遙感機理,為晨昏觀測資料業務化處理打下了技術基礎,並為我國計劃發射的自主靜止水色衛星研製和資料處理、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冬季高緯度海洋,特別是極地海域,太陽高度角極低,現有水色遙感技術無法有效處理,導致國際現有水色遙感產品在冬季高緯度海洋基本上是空白,極大阻礙了對冬季極地海洋生態的科學認識」。目前,何賢強正在帶領團隊聚焦極地海洋冬季水色遙感產品缺失的難題,並實現了初步突破,有望製作可恢復近40年來的極地海洋冬季水色遙感數據的產品。

  2016年,何賢強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8年獲得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近年來,他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海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海洋工程科技獎特等獎等獎項。

  「衛星是環繞地球的『天眼』,是藍天碧水、青山淨土的守護者。」何賢強表示,「我們要加強在遙感前端核心機理和模型的技術引領作用,充分發揮我國海洋、陸地、氣象系列衛星在海洋資源、環境監測等領域的作用,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貢獻遙感力量。」

相關焦點

  • 何賢強:解譯「星星的話」
    何賢強,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從事海洋水色衛星遙感技術研究近20年,主持了30餘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曾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現擔任國際海洋水色協調組織執行委員。近十年來,何賢強與海洋二所水色遙感團隊圍繞海洋水色衛星遙感的基礎理論及核心模型開展了系統性研究,取得的多項成果填補了我國相關領域的技術空白,為我國海洋水色系列衛星資料處理與應用技術發展提供了支撐。
  • 陳應時解譯敦煌古譜音樂會首演 敦煌古樂「新貌重生」
    「古樂·新聲——陳應時解譯敦煌古譜音樂會」4日晚首演於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音樂廳。《品弄》《傾杯樂》等陳應時研究成果中的敦煌古譜解譯精品,經數位專家學者尋律編配後,通過竹笛、琵琶、揚琴、古箏等中國民族樂器,讓千年前的敦煌古樂得以「新貌重生」。
  • 「Augenstern譯為:「喜歡的人眼中的星星」。」
    Augenstern譯為:「喜歡的人眼中的星星」。「願終有一天,你所愛之人會被你眼中的星河所照亮。」「你碰不到星星,可是你能夠碰到它產生的光子呀。除太陽之外距離最近的恆星是距離我們4.22光年的比鄰星,它所產生的光子在宇宙中行進了4.22年,終於來到你的面前,卻被你的眼睛反射,於是在空氣裡沿著某一條特定的軌跡沉默地離去。或許你一無所知,但它們確實來過。」
  • 32支團隊同臺競技高分遙感圖像解譯軟體大賽亮相濟南
    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邵宗有致辭(中科星圖供圖)中新網濟南11月2日電 (郭超凱)記者2日獲悉,第四屆「中科星圖杯」高分遙感圖像解譯軟體大賽國內賽道決賽近日在「泉城」濟南舉行第四屆「中科星圖杯」高分遙感圖像解譯軟體大賽國內賽道決賽現場(中科星供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院長吳一戎出席決賽開幕式並講話。
  • AI終有落地實例 大眾足不出戶就可解譯地形地貌
    這款高效、實時、易用的智能遙感影像解譯平臺依託於商湯科技領先的SenseRemote遙感影像智能解譯解決方案,從而保障其強大的數據解析和洞察能力。目前,SenseRemote已應用於要素識別與調查、資源分析與評估、動態監測與預警、違法建設行為檢測等多個領域。
  • 長光衛星高分遙感圖像解譯大賽獲佳績
    近日,第四屆「中科星圖杯」高分遙感圖像解譯軟體大賽決賽在濟南市舉行。本次大賽吸引了來自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知名高校和遙感單位1000餘支參賽隊伍,經過3個多月的激烈角逐,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數據中心三室參賽團隊在「高解析度可見光圖像水體目標自動提取」「全極化SAR圖像中地物要素自動分類」兩個賽道均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 第四屆「中科星圖杯」高分遙感圖像解譯軟體大賽數據正式發布
    2020年7月10日,第四屆「中科星圖杯」高分遙感圖像解譯軟體大賽(以下簡稱「大賽」)數據正式在官網發布,標誌著大賽即將進入最為緊張關鍵的算法提交與測試評估階段。大賽報名仍持續開放中,等你來戰!欲知更詳細的大賽信息,快來第四屆「中科星圖杯」 高分遙感圖像解譯軟體大官網報名參賽吧!國際賽道報名入口:http://en.sw.chreos.org/國內賽道報名入口:http://sw.chreos.org/(文字提供:中科星圖)
  • 科技創新人物|張拴宏:解譯大地構造密碼
    他識別出華北北緣晚古生代活動大陸陸緣巖漿巖帶及中元古代中期(距今13.2億年)燕遼大火成巖省破解了白雲鄂博超大型稀土礦床的成礦時代及層位問題張拴宏:解譯大地構造密碼原標題:《科技創新人物|張拴宏:解譯大地構造密碼》閱讀原文
  • 第四屆「中科星圖杯」高分遙感圖像解譯軟體大賽決賽在山東濟南舉行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10月30日,由高解析度對地觀測學術年會組委會主辦,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和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承辦的第四屆「中科星圖杯」高分遙感圖像解譯軟體大賽決賽在山東濟南舉行。
  • 精確感知 洞察分毫|第四屆「中科星圖杯」高分遙感圖像解譯軟體...
    2020年10月30日-31日,由高解析度對地觀測學術年會組委會主辦,地球科學與遙感協會(IEEE GRSS)、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聯合舉辦,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和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同承辦的第四屆「中科星圖杯」高分遙感圖像解譯軟體大賽國內賽道決賽和國際
  • 英語長句拆譯
    因此我們可以按照原文的順序譯出。這在長句拆譯時稱為「順譯法」。(並不經常可用)   題外插入語:   例句3中有個單詞」grand」,這是一個形容詞。意思多樣,在口語中可作「極好的、美妙的」解;用於褒義可作「威嚴的、大的、偉大的、重大的、宏偉的、壯麗的、尊嚴的等等」解;   也可用於作貶義譯為「驕傲的、自負的」等含義。所以說某些詞語只能由上下文來定義。
  • 太陽,月亮,星星.
    「太陽位於金星時是從西邊升起的,月亮很有可能是一個中空的球體,夜空中密密麻麻的星星實際上隔的都很遠,而這一切的一切,就像我們一樣,有可能但非事實且充滿虛假性。」而且我還要無時無刻的承受著高溫的灼燒,承受這堪稱無窮無盡的痛苦,是,我的確是可以通過自我了斷這種方式結束掉這痛苦的一生,但我如果消失了的話,那這些與我一同降生的伴生品也會不復存在的,正所謂因我而生,因我而死,我深知它們是沒有錯的,儘管它們終其一生也無法靠近我,但…畢竟是我的家人吧,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其實我也很累,很痛苦,我也只不過是因為放不下它們,才選擇了一直堅持而已,僅此而已。」
  • 2020中科星圖杯高分遙感圖像解譯軟體大賽國內賽道總決賽月底開啟
    據悉,本屆「中科星圖杯」高分遙感圖像解譯軟體大賽吸引了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復旦大學等頂尖學府及中國電科集團、航天科工集團等253家單位共計701支隊伍報名參賽,相比第一屆的來自40家不同單位的271個團隊,報名數量成倍增長。
  • 星星2號教你「屌絲」用英語怎麼說
    中興星星2號的語音翻譯,就是這樣一個可以為消費者帶來更為便捷旅行生活的應用。通過星星2號的語音翻譯助手,用戶只需對著星星2號說出想要表達的單詞或句子,就能快速實現中英互譯,操作便捷高效。或許日常用語翻譯並不算特別,但如果能把當下流行的網絡用語都能準確翻譯,那麼這就是這款手機翻譯功能的最佳體現。
  • 金子美玲︱白天的星星眼睛看不見 看不見卻在那裡
    本期主持 王木木 小桐(實習)薦詩 小貝星星和蒲公英作者 金子美玲 吳菲 譯藍藍的天空深不見底,就像小石頭沉在大海裡,一直等到夜幕降臨,白天的星星眼睛看不見。
  • 心經.直簡白話解
    【般若】二字是印度語華文譯為平等性智即自性報身佛也、三、實相般若' 屬於《體》大圓鏡智即自性法身佛也、要具超凡入聖的智慧才稱之為般若智慧、【波羅密】譯為到彼岸、【多】譯為「定」煩惱無儘是為多定心生起煩惱滅回歸為「定」所以古德將「多」譯為「定」 、【心】譯為「無」體內心臟是肉團心
  • 為什麼要新譯莎士比亞?
    不同中譯本的風格一目了然:福斯塔夫:好吧,願上帝給你一套勸人的本領,給他一雙受教的耳朵,好讓你說的話使得他受感動,他聽見的話使得他信服。(梁實秋)福斯塔夫:好吧,願上帝給你三寸不爛的舌頭,給他能受善言的耳朵;使你說的能夠打動,他聽的能夠接受。
  • 嚇傻外國人的20道英譯菜名
    嚇傻外國人的20道英譯菜名 夫妻肺片、獅子頭等是中國人很喜歡吃的菜,在我們看來很正常的菜名一旦經過某些人的英譯就能把老外嚇尿!比如"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和"Lion's head",你覺得老外敢吃嗎?
  • 出來看星星嗎什麼意思什麼梗? 星星是託詞,想約你出來是真的
    出來看星星嗎什麼意思什麼梗? 星星是託詞,想約你出來是真的時間:2020-06-18 18:43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出來看星星嗎什麼意思什麼梗? 星星是託詞,想約你出來是真的 是一句約對方出來的話。全句是出來看星星嗎?不看星星出來也行。
  • 《阿米:星星的孩子》入選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
    繼續生長,仿佛將包容整個天空:大地上的最後一所房子就像是天空中的第一顆星星(選自裡爾克《 閱讀者 》 楊武能 譯)卡諾普 著 方向 譯3、《讀懂課堂》鍾啟泉11、《阿米:星星的孩子》 【智】恩裡克·巴裡奧斯 著 曾卓琪 譯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