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甘昕禕
事件背景
7月21日,「火箭少女101」隊長Yamy在個人微博上公布了一段公司會議錄音。在這段長達3分鐘的錄音裡,公司老闆徐明朝在員工大會上不停貶低Yamy,說她醜、裝時尚、唱歌難聽、沒有價值……並且還讓其他員工認同自己的說法。
Yamy表示,目前自己已經向公司發了解約函。但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徐明朝的打壓指責曾一度讓自己極度低落、不斷自我懷疑。而會議事件,更是讓她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信徹底崩裂了。
「火箭少女101」隊長Yamy在個人微博上發公開信,披露職場遭遇不公正待遇
Yamy的老闆徐明朝回應:解約的事交給法律
事件發生之後,Yamy收到黃子韜、楊超越等藝人朋友、粉絲以及網友的支持和安慰。評論中更是有不少人提到,Yamy所經歷的更像是一場職場PUA。於是,「職場PUA」登上熱搜第6位,許多網友分享自己疑似遭遇職場PUA。
近年來,一提到PUA,我們更容易聯想到「情感操控」、「人身控制」,「虐待霸凌」等。被PUA的人,身心都會受到很大傷害。從北大女生包麗,到火箭少女Yamy,很多人發現自己即便躲過了情感PUA,卻逃不過職場PUA。Yamy的遭遇是否是職場PUA?有相似遭遇的職場小白應該怎麼辦?封面新聞記者就此採訪了著名作家陸琪。
著名作家陸琪
人物簡介
著名作家陸琪
陸琪,百萬級暢銷書作家、資深自媒體人、中國作協會員,國內首個網際網路愛情大學「算愛研習社」創始人,新榜2017全國內容創業100強。
先後擔任天津衛視情感心靈節目《愛情保衛戰》嘉賓導師、浙江省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浙江傳媒學院導師、2017中國職場女性平權計劃推廣大使、中國首個省級網聯會副主席。
Yamy的公開信將「職場PUA」推上熱搜。儘管當事人之一、Yamy的老闆徐明朝在回應中承認「我就是那個職場pua的中年男老闆」,儘管百度百科迅速將「職場PUA」詞條解釋為「職場中上級對下級的精神控制」,但我還是想區分這兩個概念。
Yamy的老闆徐明朝在回應中承認「我就是那個職場pua的中年男老闆」
PUA全稱是Pick-up Artist,號稱是搭訕的藝術,在中國也被稱為「泡學」。它的定義是通過搭訕、吸引、建立聯繫、升級關係、直到發生親密接觸並確定雙方關係。
這個詞包含了發生「性關係」這個最終目標,根據目前的各方發聲,徐明朝的所作所為不是「職場PUA」,而是「職場精神控制」。
在職場,「精神控制」其實還挺多見的。
說職場PUA對Yamy不公平
如果我們將這一事件歸結為「職場PUA」,我覺得對於當事人Yamy其實不公平。PUA包含了「性關係」的最終目的,這一標籤對女當事人有些汙名化。
PUA有一系列的方法和完整套路,比如,人設的包裝、好奇心陷阱、心理錨點等。精神控制只是PUA達成目標的手段之一。
PUA分好幾種,比如速推法,迅速推倒一個姑娘,然後跟她發生關係,再把她甩掉,這也屬於PUA。還有一種PUA是通過精神控制的方式,管理和控制好幾個女性。
我們如果把PUA當作只有精神控制,很容易混淆PUA的定義,讓很多利用PUA騙女性的渣男從此被「洗白」了,也對當事的女性很不公平。
PUA、精神控制和精神虐待,這是三種不同的概念。PUA是以性關係為最終目的,欺騙異性的手段。精神控制通過精神獎賞和精神虐待,有時給予精神獎賞,讓多巴胺迴路打開;有時進行精神虐待,讓你不斷自我懷疑,然後,一正一反交替進行,有時讓人很嗨,有時讓人很低落,最後形成「成癮性的精神控制」。
為什麼很多姑娘被男人給精神控制住了,怎麼也離不開他呢?正是因為這種成癮性。
精神虐待是純粹的施暴,不斷地貶低,不斷地壓制,不斷地斥責,橫挑鼻子豎挑眼,指責你哪兒哪兒都不對。
這三者有明顯的不同。
Yamy在職場中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我覺得是鑑於精神虐待和精神控制之間。因為我不知道徐明朝平時有沒有給Yamy精神獎賞,如果有精神獎賞,那就屬於精神控制;如果沒有精神獎賞,那就是純粹的精神虐待了。
判斷精神虐待的指標
從北大女生包麗,到火箭少女Yamy,每次發生這樣的公共事件,PUA一詞就會登上熱搜。這是因為大家現在對PUA這個詞十分敏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案例,戀人之間吵架拌嘴,女生會反駁男生「你這是PUA」;或者職場裡做錯事了被上司罵兩句,就懷疑遭遇了「職場PUA」。
大家不要「談PUA色變」,一被批評就懷疑自己被「職場PUA」或者精神虐待。
精神虐待是毫無依據地鎖定一個錨點,不斷地攻擊,最後讓你完全喪失自信心。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遭遇了精神虐待?這裡面有兩個指標:高頻、沒有事實支撐。
如果你發現自己高頻率地被上級或者其他同事進行人格的侮辱,比如,每周有三四次的頻率,而且,這樣的侮辱沒有任何事實支撐,就可以算是受到了精神虐待。
如果一個人長期遭受精神虐待,可能會從自信心喪失開始全面崩潰,不僅事業上裹足不前,而且身心遭受重創,長期失眠、抑鬱或者雙向之類的後果都可能發生。
很多人在職場中可能都被罵過,特別是職場小白,如果遇到一個情緒化的領導,做錯事了很可能挨罵。但是如果一挨罵就說是「職場暴力」「職場PUA」,這樣的說法值得商榷,還是要依據是否高頻、有無事實依據、是否要達到某種目的來做判斷,而不是做錯事了被罵兩句就敏感到覺得自己被精神虐待了。
儘管如此,為什麼我依然說職場裡精神虐待十分常見?因為很多老闆喜歡壓制下屬、貶低下屬,導致下屬自信心喪失,然後他就能以更低的成本從員工身上獲取利益。
這樣的精神虐待,很容易發生在情侶和上下級之間。
Yamy應該儘快從中脫離
我覺得職場裡的員工,應該有基本的底線,能否在工作中學習新東西、收穫自信心、擁有前進的動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管是不是職場暴力都可以離開。
定義一件事情很難,相當於「貼標籤」。而這個「標籤」對與否,是一個道德評判,不是法律評判。
不過,Yamy發公開信曝光的事件是一個很典型的精神虐待,我覺得老闆肯定是壞的。老闆的回應是在說解約,並沒有正面回應員工大會上對Yamy的點評。
Yamy對事件的最新回應
我覺得不要去定義別人是什麼,而要看到你經受了什麼,你經受的東西讓你自信心完全喪失了,讓你沒有前進動力了,讓你覺得在這個地方過得很難受,你就應該離開。
這種離開用專業術語叫「脫離」。對於任何形式的精神虐待,都要儘快脫離,無論是情感方面、家庭方面還是職場。
也有人認為,對方使用PUA或者精神控制,是因為自己弱小、認慫,才會被欺負。如果站出來反抗,是否就能擺脫這種控制?
其實我覺得最好的辦法還是離開。這一次的反抗之後,就不會再次遭遇精神控制了嗎?我對此並不樂觀。
因為,這是習得性的行為,是一個人已經養成去壓制、貶低下屬的習慣了。為什麼還不離開?
回到事件本身,Yamy是個藝人,她可能短時間內不能順利地解約,需要在法律層面上應對解約的相關事項。
不過我覺得脫離和解約是兩碼事。脫離包含幾個層面,第一是空間上的離開,第二是人際關係和評價的隔絕,第三是忽略。
儘管Yamy短期內可能無法解約,但是她仍然可以做到隔絕和忽略,不參與當事人對我的評價,也不允許你再來評價我,同時忽略每個人背後的議論。
如果站出來指責一個人是精神虐待或者PUA,一定要達成一個目的,就是能夠儘快脫離。
歸根到底,我覺得PUA不僅僅是精神控制,如果模糊PUA的定義,會讓大部分渣男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