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月16日電(記者王凱)臘八時節寒風瑟瑟,山東淄博博山區一間露天廠房裡卻溫暖如春。1300多攝氏度的熔爐邊,孫雲毅一邊對著空心鐵管一端吹氣,一邊觀察著另一端逐漸鼓起「肚子」的雞油黃琉璃原料。
就是在這間不大的廠房裡,孫雲毅把博山雞油黃與雞肝石琉璃燒制技藝「吹」成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1月12日,孫雲毅(左)在和工人一起探討雞油黃打磨工藝。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琉璃在中國已有千餘年歷史,春秋戰國時期便已開始將琉璃作為生活用品和飾品。雞油黃琉璃料器興於明初,盛產於清代乾隆年間,因其色澤、油潤度酷似母雞腹中的雞油,而被形象地賦予「雞油黃」一名,又稱「御黃」,只供皇家使用,嚴禁民間生產,後該製作技藝在中國曾幾度中斷和失傳。
「我的名聲就是靠『吹』出來的。」孫雲毅說,製作一件雞油黃琉璃料器最重要的就是配料和吹製造型,他和父輩試驗了上百種原料,吹制的廢品不計其數,經過數十年努力,孫氏家族終於在2007年成功將雞油黃琉璃製作技藝「吹活」。
配料、投料、熔化、吹制、退溫、打磨、雕刻,雞油黃琉璃料器的製作首先要在窯爐中蘸取琉璃料、拍打,然後吹氣、搓圓。一直以來,孫雲毅的雞油黃琉璃作品都是手工完成,每一個步驟都要乾脆利索,決不能拖泥帶水。因為液態的琉璃一旦離開1300多攝氏度的窯爐,溫度就會迅速下降並很快變硬,而製作只能在軟硬適當的時候進行。冬日露天的廠房內,他和幾名工人的額頭上不一會便掛滿了汗珠。
1月12日,孫雲毅在製作雞油黃作品。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十爐九不成,現在是八不成了。」孫雲毅說,雞油黃琉璃料器的配方和製作過程非常複雜,因此製作成功率很低,十餘種原料的配比少一克都會失敗,與此同時,爐溫和氣溫、冷卻時間也都制約製作的成功率。
為了創新技法、提高成功率,孫雲毅滿世界尋找高質量的原材料,千百次的反覆試驗,投入了巨大成本。幾年下來,雞油黃琉璃料器的成品率漸漸提升,色澤、純淨度等都有很大提升,「『潤如玉、聲如罄、色如暈』,這是我檢驗雞油黃琉璃作品好壞的標準,現在越來越多自己的作品可以滿足這個標準」。
由於作品水平越來越高,故宮博物院也與孫雲毅合作,用雞油黃琉璃製作技藝一比一複製故宮琉璃文物。
1月12日,孫雲毅在查看一件雞油黃作品。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多年來,和孫雲毅一樣共同致力於中國傳統非遺文化傳承的博山匠人達數百人,而博山區又被譽為「中國琉璃之鄉」, 長久以來便有「世界琉璃看中國,中國琉璃看博山」之說,博山琉璃自唐代開始成批生產,到明代已初具規模,至清代已成為中國琉璃製作中心。
博山區文化研究院院長、博山區陶瓷琉璃行業辦公室主任劉蓮靜說,博山區設立專項資金建設國家陶琉文化出口基地,全力打造集產業發展、體驗觀光、文博會展、創新創意、品牌推介等為一體的琉璃綜合性文化項目。
目前,博山區全區琉璃產業從業人員5000餘人,大師工作室30餘個,擁有康乾琉璃、西冶工坊、人立文創等重點琉璃生產企業13家,年產值4800餘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