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望京綠地中心。站在十字街頭,滿眼都是新興的摩天大樓,麥田房產的總部就坐落在這個繁華的大望京國際商務區。
十八年來,麥田從僅有福州2家店3名員工的小中介,發展成為以北京為中心,輻射福州、廈門,擁有員工10000人,近600家直營門店,成交量位居福廈第一,北京第三的行業領軍者之一。一直以來,麥田房產給外界的印象,堅定而又低調。
此次,正值麥田房產成立18周年的日子,麥田房產副總裁吳存勝,這位與麥田共同成長了十八年的「元老」,房產經紀行業裡舉足輕重的代表人物,與我們一起聊起了麥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麥田曾有過哪些生死攸關的時刻,又是如何保持自身的戰略定力?吳存勝一一為我們揭開答案。
談發展:
最突出的是人才培養和服務品質提升
Q:麥田成立發展的這十八年,您覺得麥田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吳存勝:人才的成長是我們最看重的,麥田一直堅持自主培育人才,我們現在的2000多名幹部,都是這18年來自主培養的,這樣的精英團隊,是麥田最大的收穫。
同時,這些年來麥田的服務品質也是逐步提升的,現在我們福州老客戶成交比例50%,北京、廈門達到30%,老客戶成交比例很高,說明他們對我們的認可度還是很高的,客戶通常評價麥田,很熱情,很有溫度,很用心,團隊服務特別好。
當然了,還有企業的規模也是在變化的,從最早的2家店3個人,變成現在3個城市,1萬多人。
Q:這十八年裡,有沒有特別重要的節點,讓您印象很深刻的?
吳存勝:有很多啊,麥田在剛成立的時候,就不賺差價不炒樓,那個時候標的比較低,純粹靠佣金收入真的是挺難的,但我們做到了。
2005年,麥田來北京拓展,說實話當時我們對北京並不是很了解,競爭又非常激烈,如果沒有遠大夢想也不敢來;
2008年因為金融危機和宏觀調控,行業陷入「冰河」期,因為之前都是上行市場,一下子掉頭向下,大家的壓力都很大,也很悲觀,麥田挺住了,做了靈活的應變和深刻的總結,找到了更大的信心,平穩過冬;
2011年,不少同行大舉擴張開店,認為規模能夠致勝,但我們忍住了,苦練內功,2012年順勢發展,一下子躍居到北京第三。
再後來的就不細說了,比如2015年經歷了行業亂象和多重衝擊,2016年我們發布了「麥田之道」,2018年推出服務品質升級戰略等等。
談競爭力:
有理想、有團隊、最專注、懂客戶
Q:以上您說的,其實就是濃縮版的麥田發展史,感覺不論是市場低谷還是外界紛擾,麥田一直很堅定,請問是如何做到的?
吳存勝:這是因為,我們對行業本質有著深刻的認識,所以有戰略定力。房產經紀行業的特點是長周期、低頻,這也就決定了行業的本質是以「人」為核心,我們一直堅定地自主培養優秀經紀人和幹部,堅定地做自己,用更優質的服務獲取客戶信任。
而經歷了這麼多年起起伏伏,我們已經能以淡定的心態理性面對市場,正是因為市場有不確定性,才需要專業靠譜的房產顧問為客戶提供好的解決方案,我們才有存在的價值。
Q:麥田在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吳存勝:總結起來的話,麥田有四大競爭力,首先我們是一家有文化有理想的公司,你可以看一下,一般基業長青的優秀企業,都是背負著某種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才能抵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
二是我們有非常強的專注精神,這十八年來目不斜視,與行業無關的,事不做錢不賺人不見。就連新房業務,也是因為能促進二手房經紀,所以我們現在才做的。
三是有非常優秀的團隊,他們跟麥田一起成長,有共同價值觀,團隊精神也很強,這是最寶貴的財富。
四是懂客戶,麥田的高管很多都是經紀人出身,對客戶需求的理解是比較深刻的。我們懂顧客要什麼,能給顧客提供很好的服務,懂經紀人缺什麼,能提升團隊。
重視人才,有優秀的團隊,是麥田的一大核心競爭力。圖為麥田崗前班畢業照。
Q:您覺得房產經紀行業現在有什麼挑戰,未來的趨勢又是什麼?
吳存勝:現在行業的雜音非常多,比如網際網路思維經營,比如資本砸錢,都說代表未來趨勢,這讓人變得很浮躁。事實上,整個行業現在正在面臨轉型,從原來的成交為王、比較功利的時代,轉向口碑為王、服務的時代,這就意味著在新的時代需要培養新的經紀人。只有具備服務意識、利他精神,能夠有很好的口碑和關係的經紀人,才能很好地適應行業的發展。未來誰能批量生產這樣的經紀人,誰就能擁有未來,這就是麥田的巨大機會。
採訪手記:
「上個世紀我就開始做這個行業了」,吳總笑稱,起起伏伏經歷得多了,就淡定了。
從麥田房產成立開始,吳總一直陪伴著麥田一起成長。近二十年的歷練,也讓他變得更自信、更沉穩、更包容,這同樣也是麥田的蛻變。
吳總坦率地說,這十八年來,麥田相比於其他公司來說,「快」和「大」都算不上,但因為我們深刻洞察到行業的本質,精準理解客戶的需求,所以能一直保持初心,堅持陽光、正向的服務之道,在追求成為一家好企業的路上堅定不移。
這或許就是麥田堅持的底氣,把握住行業本質,就是抓住了根本,所以它始終專注在房產經紀行業,一路篤定前行,要為中國房地產經紀行業走出一條新路。
註: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責編:何倞倞、孔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