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熱力學第一篇
一、熱力學系統
熱力學系統:用界面從周圍的環境中分割出來的研究對象,或空間內物體的總和。
外界:與系統相互作用的環境。
界面:可以是假想的、實際的、固定的、運動的、變形的。
1、分類:
以系統與外界關係劃分:
2、狀態
熱力系統在某一瞬間所呈現的宏觀物理狀況稱為系統的狀態。
熱力狀態反映著工質大量分子熱運動的平均特點。
系統與外界之間能夠進行能量交換的根本原因在於兩者之間的熱力狀態存在差異。
(1)平衡狀態
定義:在不受外界影響的條件下(重力場除外),如果系統的狀態參數不隨時間變化,則該系統處於平衡狀態。
實現平衡的充要條件:系統內部與外界之間不存在各種不平衡勢差。
溫差 — 熱不平衡勢
壓差 — 力不平衡勢
化學反應 — 化學不平衡勢
平衡的本質:不存在不平衡勢
平衡的特點:具有確定的狀態參數
(2)平衡與穩定
穩定:參數不隨時間變化
穩定不一定平衡,但平衡一定穩定
銅棒穩定但存在不平衡勢差
(3)平衡與均勻
平衡:時間上
均勻:空間上
平衡不一定均勻,單相平衡態則一定是均勻的
(4)狀態參數
定義:描述熱力系狀態的物理量
狀態參數的數學特徵:
1)狀態參數的積分特徵:狀態參數的變化量與路徑無關,只與初終態有關
狀態參數的環積分為零。
2)狀態參數的微分特徵
設 z =z (x,y),dz是全微分
則可作為判定是否為狀態參數充要條件。
(5)狀態公理
閉口系:不平衡勢差→狀態變化→能量傳遞
消除一種不平衡勢差→達到某一方面的平衡→消除一種能量傳遞方式
不平衡勢差彼此獨立
獨立參數數目N=不平衡勢差數=能量轉換方式的數目=各種功的方式+熱量= n+1
n--容積變化功、電功、拉伸功、表面張力功等
(6)狀態方程式
狀態方程--基本狀態參數(p,v,T)之間的關係
狀態方程的具體形式取決於工質的性質
(7)熱力參數及坐標圖
常用狀態參數有6個:
壓力p、溫度T、比體積v、內能U、焓H、熵S。
基本狀態參數:
可直接用儀表測量出來的狀態參數。如:溫度、壓力、比容體積。
1)基本參數
壓力 p:物理中壓強,單位: Pa , N/m2
1 bar = 105Pa
1 MPa = 106Pa
1 atm = 760 mmHg = 1.013x105 Pa
1 mmHg =133.3 Pa
一般是工質絕對壓力與環境壓力的相對值--相對壓力
注意:只有絕對壓力 p 才是狀態參數
當 P> Pb→表壓力Pe→P=Pb+Pe
當 P< Pb→真空度Pv→P=Pb-Pv
溫度T
傳統定義:冷熱程度的度量。
熱力學定義:溫度是確定一個系統是否與其他系統處於熱平衡的狀態參數。溫度是熱平衡的唯一判據。
溫標的建立:需要選定測溫物質及其某一物理性質,規定基準點及分度方法。
T[K]=t[℃]+273.15
比體積:
定義:單位質量的工質所佔有的體積,單位 m3/kg
3、強度參數與廣延參數
強度參數:與物質的量無關的參數,如壓力 p、溫度T
廣延參數:與物質的量有關的參數¾可加性,如質量m、容積 V、內能 U、焓 H、熵S
比參數:
單位:/kg, /kmol 其具有強度量的性質
4、坐標圖
簡單可壓縮系 N=2,平面坐標圖
說明:
1)系統任何平衡態可表示在坐標圖上
2)過程線中任意一點為平衡態
3)不平衡態無法在圖上用實線表示
簡單可壓縮系統說明
最重要的系統:簡單可壓縮系統
只交換熱量和一種準靜態的容積變化功:壓縮功膨脹功
5、功和熱量
系統與外界在不平衡勢差作用下會發生能量轉換,能量轉換的方式有做功和熱傳遞。
功是系統與外界相互作用的一種方式,在力的推動下,通過宏觀有序運動方式傳遞的能量。
熱量是熱力系與外界相互作用的另一種方式,在溫度的推動下,以微觀無序運動方式傳遞的能量。
功的表達式
功的一般表達式:
熱力學最常見的功--容積變化功
其他準靜態功:拉伸功,表面張力功,電功等
功和熱量不是狀態參數。
只有當系統狀態發生改變時,才可能有功和熱量的傳遞。
功和熱量的大小不僅與過程的初終態有關,而且與過程的性質有關,它們是過程量。
系統吸熱時 Q>0 、放熱時 Q<0;
系統對外做功時W>0 、外界對系統做功時W<0 。
示功圖與示熱圖
6、熱力過程和熱力循環
熱力過程定義:
熱力系統從一個狀態向另一個狀態變化時所經歷的全部狀態的總和。
要實現連續作功,必須由熱力過程構成熱力循環。
熱力循環定義:
熱力系統經過一系列變化回到初態,這一系列變化過程稱為熱力循環。
熱力循環分類:
正循環:順時針方向
逆循環:逆時針方向
熱力循環的評價指標
正循環:淨效應(對外作功,吸熱)
動力循環:熱效率
逆循環:淨效應(對內作功,放熱)
製冷循環:製冷係數
制熱循環:制熱係數
二、準靜態過程、可逆過程與不可逆過程
1、準靜態過程
定義:由一系列連續的平衡態組成的過程稱為準靜態過程。
實現條件:推動系統狀態改變的不平衡勢差無限小,以致該系統在任意時刻均無限接近於平衡態。
特點:準靜態過程是一種理想化的過程,實際過程是實際過程進行得足夠緩慢的極限情況。
準靜態過程的工程條件:
破壞平衡所需時間(外部作用時間)遠大於 恢復平衡所需時間(馳豫時間)
工程上大多數過程,由於熱力學系統恢復平衡的速度很快,可以作為準靜態過程分析。
建立準靜態過程概念的好處有:
1)可以用確定的狀態參數變化描述過程。
2)可以在參數坐標圖上用一條連續曲線表示過程。
2、可逆過程與不可逆過程
定義:系統經歷某一過程後,如果能使系統與外界同時恢復到初始狀態,而不留下任何痕跡,則此過程為可逆過程。
注意:可逆過程只是指可能性,並不是指必須要回到初態的過程。
可逆過程的實現條件
準靜態過程 + 無耗散效應 = 可逆過程
不可逆根源;不平衡勢差,耗散效應(通過摩擦使功變熱的效應(摩阻,電阻,非彈性變性,磁阻等))
3、可逆過程與準靜態過程
準靜態過程與可逆過程的差別就在於有無耗散損失。
可逆過程一定是準靜態過程,但準靜態過程不一定是可逆過程
準靜態過程是實際過程的理想化過程,但並非最優過程,可逆過程是最優過程。
典型的不可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