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聯合考古隊發現疑似匈奴單于庭「龍城」遺址

2020-11-30 人民網

9月10日,記者從內蒙古博物院獲悉,中蒙聯合考古隊獲得重大發現,在蒙古國中部地區發現距今約2000年的匈奴人統治中心和重要禮制性場所遺址。

今年8月,內蒙古博物院與蒙古國遊牧文化研究國際學院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蒙古國後杭愛省匈奴時期和日門塔拉三連城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大型祭祀性建築臺基和環繞四周的柱洞遺蹟。

據內蒙古博物院院長陳永志介紹,大型祭祀性建築臺基遺蹟用特殊紅土夯築而成,建築結構為向上略有收分的二層方臺,四稜體形狀。臺基頂部平整光滑,有人類頻繁活動的踩踏面,並發現一具擺放整齊的羊頭、羊肢骨和匈奴時期陶器碎片。在臺體周圍發現36個大型圓形柱洞。

陳永志表示,和日門塔拉城址位於杭愛山塔米爾河流域,在城址周邊地區匈奴遺址與墓葬分布密集,有著名的高樂毛都一號、高樂毛都二號和塔米爾烏蘭和碩大型匈奴貴族墓地,其中塔米爾烏蘭和碩大型匈奴貴族墓地僅8公裡,在該墓地出土了雙聯罐、銅鍾、規矩鏡等匈奴墓葬常見的隨葬品,一系列考古發現可以證明和日門塔拉三連城在匈奴城址中的重要地位。

陳永志認為,大型祭祀性建築臺基及祭祀品的發現,進一步印證了漠北匈奴人在單于庭「龍城」進行的「春夏秋」三季祭祀活動。由此初步判斷,和日門塔拉三連城址即是《史記·匈奴列傳》《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中記載的單于庭「龍城」遺址。

陳永志表示,這對於進一步研究匈奴的政治結構、社會形態及宗教禮儀制度具有重要學術意義。(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梅剛)

(責編:劉澤、張雪冬)

相關焦點

  • 蘇聯出土一座遺址,解開匈奴突然強大的秘密,難怪漢初打不過匈奴
    匈奴爆發了軍事裝備革命 上世紀,在貝加爾湖地區,前蘇聯考古專家發現一座匈奴作坊遺址貝加爾湖匈奴作坊遺址揭示,匈奴擁有了真正騎兵,尤其馬鎧出現,說明匈奴擁有了重裝備騎兵,而且還有一定數量的鐵製武器,這讓匈奴戰鬥力瞬間倍增。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中的「龍城飛將」,到底指的誰?答李廣是錯的
    因為「龍城飛將」可以理解為兩個意思:一,「龍城」指衛青,「飛將」指李廣;二,統指那些積極抗擊匈奴的所有大漢將領。 「龍城」和衛青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是威武的,也是憋屈的。威武在於劉邦等人終於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治,擊敗了項羽等人,完全成了統一;而憋屈就在於漢初,朝廷對待匈奴等敵人的態度。
  • 我國古代北方的匈奴人是什麼人種?考古學家:大部分是黃種人
    B4b,C,D4,D5,G2a和M,其中頻率最高的D4在東北亞地區很普遍,在寧夏彭陽春秋戰國時期的兩處墓地,還有東北拓跋鮮卑的墓葬中,都發現了高頻率的D4;11% 的序列屬於歐洲單倍型類群,主要有U2,U5a1a和J1。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匈奴的相對地理位置在地理上,匈奴把其統治區劃分為左、中、右三部:左方諸王將居東方,轄區由上谷以東至穢貊、朝鮮;右方諸王將居西方,轄區在上郡以西,與月氏、羌接壤;單于居中,王庭正對著中原王朝的代,雲中,以便居於中路,指揮全局;文景時代,匈奴人向西徵服了西域,在博斯騰湖一帶和焉耆設置僮僕都尉,主持西域事務的運作。
  • 匈奴人讓人腦仁疼的官制和兵制(八卦史記157)
    李大嘴 大嘴讀史匈奴人最大的英雄是誰?這應該沒有疑問,肯定是匈奴的第二代單于冒頓。後來,冒頓為自己的單于家族取了一個姓:攣鞮氏,並稱呼自己為「撐犁狐凃單于」,「撐犁」在匈奴語中是「天」的意思,「狐塗」在匈奴語中是「子」的意思,連起來就是「天子單于」。 只有自己有姓氏還不行,冒頓又給輔佐自己的貴族取了姓,呼衍氏、蘭氏、須卜氏,這其中,呼衍氏的地位最高,蘭氏和須卜氏稍差一點。
  • 歷史上消失的民族——匈奴人與匈奴帝國(一)
    一、匈奴人「匈奴」,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遊牧民族。戰國時遊牧在燕、趙、秦以北。東漢時分裂為南北兩部,北匈奴在一世紀末為漢所敗,西遷。南匈奴附漢,東晉時曾先後建立前趙、夏、北涼等政權。匈奴之中,包含了蒙古語族、通古斯語族、突厥語族、葉尼塞語系、烏拉爾語系,印歐語系中的吐火羅語族、伊朗語族,與漢藏語系的成員。
  • 不教胡馬度陰山前一句中的「龍城飛將」到底指的是誰?
    「龍城之地」的說法關於「龍城」地望,傳統流行的說法大致有三:①指匈奴大會諸部祭天的地方。《漢書·匈奴傳》曰:「歲正月諸長少會單于於庭祠,五月大大會龍城。」>二者不但相距遙遠且各有歸屬,漢朝的將軍卻成了匈奴龍城的飛將,這顯然解釋不通,也不會是王昌齡詩作的本意。
  • 成都發現古代遺址,現場出土一噸重象牙!可考古隊卻不敢挖了
    2001年2月份,成都某施工工地發現古代遺址痕跡,隨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考古隊進駐現場。沒想到這片工地所發現的古代遺址,就是如今聞名遐邇的金沙遺址。當考古隊挖出大約重一噸的象牙之後,為何不少專家建議停止此次考古發掘?
  • 憑空消失的古國之「匈奴王國」
    憑空消失的古國之「匈奴王國」古代蒙古高原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髮左衽。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將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秦末漢初,匈奴強大起來,屢次進犯,對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
  • 但使龍城飛將在,「龍城飛將」到底指誰?
    稍讓讀者困惑的,是詩中第三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一般注本會註明「飛將」是李廣,課本上好像也是這樣注釋的。可能有人覺得有點武斷,起碼不夠嚴謹。然而其實是沒有問題的。判定李廣的直接證據,就是「飛將」二字。「飛將軍」經史記潤色,幾乎成為李廣的專稱。
  • 匈牙利人和匈奴人什麼關係?被漢武帝摁在地上摩擦,南北朝時散亂
    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強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其世傳國官號乃可得而記雲。---《史記》諸侯王們屁顛屁顛地趕過來鎬京,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周幽王對抗犬戎族。結果發現周幽王居然在騙他們,狼來了的孩子上演了,這幫諸侯不願再來。
  • 中法考古隊三進巫山 "巫山人"是猿是人有望揭秘
    中新網10月31日電 華龍網消息,10月27日,中法考古隊在「巫山人」發現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教授的帶領下,第3次聯合進駐重慶市巫山廟宇鎮龍骨坡古人類遺址,有望對「巫山人是猿還是人」的爭論給出一個確切答案。   據介紹,聯合考古隊共有十多名考古工作者。
  • 漢朝是如何打敗匈奴的?漢武帝起了個頭,但方法卻用錯了
    漢朝對匈奴的和親政策維持了六十多年時間,期間匈奴人在大部分時間都遵守了和平約定,但小規模的劫掠還是頻頻出現。到了漢武帝在位時期,漢朝國力已空前強大,而匈奴實力卻大不如前。漢武帝為了徹底解決匈奴問題,遂於公元前133年正式對匈奴發起反擊戰。在此後的數十年時間裡,漢軍多次深入草原腹地,匈奴人遭到了沉重打擊。
  • 中烏考古隊前後8次挖掘 中亞傳奇古城"面紗"揭開
    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大宛國就位於這裡。盆地東南部的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州馬哈馬特縣明鐵佩古城,距今約2000年,有「絲綢之路活化石」之稱。2012年起,中烏雙方組成聯合考古隊,先後八次對明鐵佩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通過獲取大批重要考古資料,逐漸揭開了這座古城的「神秘面紗」。
  • 中國考古隊又到人類發源地之一的肯亞,開展舊石器考古
    中肯舊石器聯合考古隊隊員近日順利抵達肯亞巴林戈郡的考古目的地,將今年發掘地點正式命名為博高利亞湖遺址(Lake Bogoria Site),開始為期兩個月的古人類舊石器考古工作,這也標誌著2019年度中肯舊石器聯合考古項目拉開帷幕,這是項目實施的第三年。
  • 聖經中的諾亞方舟真的存在嗎?中國考古隊員聲稱確有其事
    但是,一支考古隊2010年在公開媒體表明,自己發現了諾亞方舟遺址。這是由中國香港和土耳其共同組成的一支考古隊。他們在土耳其境內的海拔將近4000米高的亞拉臘山脈發現疑似諾亞方舟的七個掩埋在積雪和火山灰燼下面的較大遠古木質結構。這是一個令人驚喜的結果。
  • 中日考古隊沙漠發現古墓,出土文物寫有8字,專家:預言了新中國
    其中精絕古國留下的古遺蹟叫「尼雅遺址」。1995年,我國為了考古研究尼雅遺址聯合了日本考古隊,共同組建成「中日尼雅遺址聯合考察隊」。並向祖國西北內陸出發,如圖便是尼雅遺址的範圍,中日考古家便是在此進行的考古研究,可以看到尼雅遺址界限內是一片荒蕪,也可以說是茫茫大漠,要在這裡尋找古墓確實不易。到底有多不易呢?
  • 史前文明亞特蘭蒂斯,遺址終於被發現,人類巔峰時期的文明!
    2011年一隻考古隊聲稱自己發現了亞特蘭蒂斯的遺址,就在西班牙南部的泥潭之下,2013年12月葡萄牙西邊海域發現水下金字塔,疑似亞特蘭蒂斯遺址。
  • 甘肅發現神秘異族,膚色深紅、鼻梁高聳,NDA鑑定後:古羅馬人
    據悉生活在者來寨的人許多是異族,就是說和我們中國人有點不太一樣,主要是因為生活習慣和長相都是非常不同的,者來寨中幾百人都是膚色深紅、鼻梁高聳、眼睛深陷、毛髮棕色彎曲,這一看就知道是外來人士,那麼到底這些生活在者來寨的這些奇怪的人是來自哪裡的呢?
  • 新疆北庭考古最新進展:故城遺址為兩套四重八塊格局
    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民族與宗教研究室副主任、新疆北庭考古隊領隊郭物研究員透露,北庭故城考古最新發掘研究顯示,該遺址最終呈現的格局是兩套四重八塊,內外兩套城牆及護城河可能是唐代早晚兩個時期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