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今天的正題之前,十點君要莊嚴肅穆地貼上一個名字:
雷德利·斯科特。
何許人也?
從來沒拿過奧斯卡,卻身負一串金光燦爛的電影履歷:
《銀翼殺手》、《異形》、《天國王朝》、《末路狂花》、《角鬥士》、《火星救援》……
堪稱上古大神級導演。
時年83歲的他仍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生命力,手中的項目已然排到了5年後。
在職業生涯早期,大神曾在英國短暫地指導了幾集犯罪劇,之後便一直在電影圈摸爬滾打。
這次是他時隔60年,首次在美國拍攝電視劇集。
大神終於下凡再戰電視圈,而更寬鬆的環境和束縛更少的資本讓他可以完全放飛自己。
本劇剛剛開播便取得了9分的傲人成績,
話不多說咱趕緊盤盤這部——《異星災變》
進入劇情之前,先聊幾句片名的厲害。
Raised by Wolves(部分網友將其直譯為「狼群養子」)——
來自古羅馬城的建立的神話故事。
在羅馬傳說與神話中,羅慕路斯(Romulus)和雷穆斯(Remus)是一對雙生子,幼年被拋棄,一隻母狼哺育了他們。
羅慕路斯後來殺死了弟弟雷穆斯,建立了羅馬。
而《異星災變》這個故事的主角,被稱為「Mother(母親)」,亦被象徵為這匹哺育城邦、開闢文明的母狼。
故事要從2145年講起。
信仰密特拉教一派和無神論者一派在地球爆發慘烈戰爭。
信仰派掌握尖端科技,利用終極人型兵器死靈機器人屠殺無神論一派。
在強大的敵人面前,無神論一派節節敗退。
山窮水盡之時,無神論者俘獲了其中一臺死靈機器人,並將程序改寫。
被改造後的死靈機器人帶著12個人類胚胎逃離地球,來到了一片荒蕪的克卜勒-22B星球,開始肩負孕育人類文明的新使命。
於是,一篇處處是文明暗喻的宏大史詩,大幕拉開。
機器人「母親」和「父親」搭載的飛船著陸在一處不明的深坑旁。
危急之中,只搶救出6個胚胎。
他們用先進科技在培養皿中孵化出6個孩子。
怎料最後一個孩子沒有呼吸,父親要將其分解做為養料供給其他嬰兒。
而母親不願放棄。
她把嬰兒抱在懷中,用象徵著人類情感的淚水,喚醒生命。
好一個愛的呼喚——
這一招,無疑也是眾多偉大科幻作品中常見且必備的高光時刻。
這個孩子被命名為坎皮恩(Campion),是12年裡唯一倖存下來的孩子,也就映照了羅馬神話中那個被母狼哺育長大的孩子。
而這部劇對人類宗教哲學、文明起源等極高概念的隱喻,才剛剛開始。
當「母親」和「父親」宛如亞當夏娃在宛如伊甸園般的處女星球克卜勒-22B上重新引導人類時,一千個密特拉教信徒正搭乘一座方舟穿越太空,帶著孩子和動物遨遊在銀河中尋找居所。
而這個貧瘠版的伊甸園倚靠的是掩埋蛇骨的土壤來種植莊稼,《聖經》裡是蛇將人類由蒙昧引向開智,最後走出伊甸園開始了新的文明。
母親和父親拒絕承認任何超自然的觀念,並堅定地給孩子們灌輸無神論觀點。
隨著兄弟姐妹的接連離世,不僅母親的系統似乎出現故障,坎皮恩也開始了自發的祈禱行為。
這似乎又是一個弔詭的隱喻:
在一個信仰真空的實驗室環境中,人的自發祈禱行為從何而來?
但我們又都知道:
在人類文明的幼年時代,正是對死亡和未知的恐懼——
起源了神話,創造了圖騰,衍生出種種燦爛的歷史文明。
時間線緊鑼密鼓,方舟上的密特拉教探查隊出現了。
矛盾迅即激化。
先遣探查隊抵達克卜勒-22B時,他們穿著就像十字軍東徵的騎士。
而當他們看到坎皮恩這個由機器人撫養的人類兒童已經隱約顯露出信仰時,這些教徒開始相信坎皮恩可能就是他們宗教奧義中所指的先知。
預言中一個蠻荒世界的孤兒將指引教徒來到一個和平的城市。
教徒認為讓機器人撫養孩子是一種罪惡,於是他們企圖拐走坎皮恩,並銷毀低端型號的亡靈機器人「母親」。
但怎料危急時刻,這個低端型號機器人的功能徹底被激發覺醒。
「母親」自動開啟進攻模式。
她張開手臂宛如造物主般在天際中翱翔,
對侵略者展開毀滅性的降維打擊。
把小嘍囉消滅還不算完,母親乘勝追擊,直搗敵人老巢——方舟。
她將船裡的教徒屠殺殆盡。
簡單粗暴的生猛畫面,卻又被震撼得酣暢淋漓。
作為HBO旗下今年新組建的流媒體平臺HBOmax的頭號原創大製作種子選手。
《異星災變》的存在意義,不亞於《紙牌屋》之於網飛(Netflix)。
據說,雷導第一次看到亞倫·古茲科夫斯基的劇本,就被這個原創故事徹底徵服。
率領麾下團隊全情投入,親自下場執導了前兩集,並且將之後的三集交給自己的兒子,一拍板就定下了五季的宏偉藍圖。
對於這種題材雷導絕對遊刃有餘,讓畫面看起來高級有質感又清澈好看,幾乎已經成為了他的本能。
從開播的前三集來看,雷氏美學隨處可見:
首當其衝的當屬從《異形》綿延至《普羅米修斯》系列的那種觀感上沉寂的宏大感。
克卜勒-22B星球的色彩始終是暗淡壓抑的灰綠色,這種極度不飽和的色調一直在營造一種肅穆高壓的氛圍。
以至於密特拉教信徒的純白色制服,都能帶給觀眾一種視覺上的解脫感。
空氣中飛絮塵埃一直是雷導的招牌,本劇前兩集的畫面裡始終飄散著雪花或瀰漫著滾滾濃煙和霧霾 ——
在營造氣氛方面配樂也功不可沒,配上磅礴壯美又悽婉悲涼的自然景觀,渲染孕育文明的艱辛、衍化和存續的不易。
在科幻主題的映襯下,符號化的信仰、哲學等元素,也讓熟悉雷導的觀眾倍感新鮮。
對於這樣一個不無敏感的風險話題,《異星災變》巧妙地設置了一個架空的世界觀,
而借古諷今的效果,卻又絲毫不減。
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
在這個龐大的未知世界中,本應該晦澀繁雜的艱深故事,卻被講得明明白白——
不需要浪費時間闡釋世界觀,代之以快節奏的敘事,隨著主線的推進再把設定一點一滴地滲透出來;
不用掏筆來記各種不同種族、幫派、紛繁複雜的人物關係, 更犯不著看完一集就狂抓頭皮:
這就無異於一句金光閃閃的廣告語——
我,很高級。
但你,看得懂。
但降低了觀看門檻,並不意味著故事的空洞淺薄。
機器人、空間旅行、自主意識的覺醒、高屋建瓴的哲學思考以及一個雷厲風行的大女主。
這些雷導擅長的元素在本劇中一個都不少。
」母親「這個角色無疑是本片中最出彩的一個,她的身上充滿著矛盾和對立。
阿曼達·科林對這個角色的演繹非常出色,將機器人面部和肢體語言微妙的不和諧感,表面和藹下隱藏著的瘋狂都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不斷增加毛骨悚然威脅感的同時,卻仍然能贏得觀眾的同情。
諸多招牌的雷氏元素被完美融合在一起,而前三集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貫穿《銀翼殺手》《異形》《普羅米修斯》等作品對於機器人感情的探討。
關於機器人一類的科幻題材經常陷入有關「人性」的漩渦,一種就是人類掌握尖端科技,創造出無限靠近人類本身的機器人而引發的一系列倫理問題,另一種就是人類面臨著被人工智慧或其他巨大的科技變革所超越或拋棄的危機。
而在本劇中,編劇跳出了這個圈子,沒有討論機器上是否可以稱之為「人」,而是將「父親」和「母親」抽離出來,置身事外僅僅是行為舉止上盡力模仿人類。
雖然「父親」和「母親」也表露出了渴望、嫉妒、憤怒、恐懼、悲傷等等情緒,但觀眾可以明顯感知出這些情緒的遲鈍和滯後,只是程序決定了在不同的場景下而做出的反應,套用一句經典臺詞(they’re not bad, they’re just programmed that way)。
再結合他們所充當的家長角色,就會引出了一系列靈魂拷問——
沒有人性的機器人能教導嬰兒成為人嗎?
一個被機器人撫養長大的孩子增否擁有健全的情感呢?
而當這臺機器的編程朝著失控、可怕的方向發展時,人類的情感、他們之間建立起的羈絆是否足以將一切挽回呢?
在顛覆傳統父母設定的同時,又從其他方面探索了一些正常家庭也在面臨的問題。
做一個好父母到底意味著什麼?是為了保護你的孩子而不惜一切代價?或是包容他們所犯的錯誤?是讓孩子認同你的哲學,還是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己選擇想走的路?什麼才是把父母和孩子捆綁在一起的紐帶?生物學的還是更深層的情感上?
這種悖論和矛盾的交織疊加,如同呼吸,無處不在。
表面上肩負人類繁育責任慈愛的「母親」其實是滅世級別的戰爭機器;
象徵「亞當」和「夏娃」的父親和母親在貧瘠的伊甸園指引著人類,他們在重複《創世紀》的故事,但又是徹頭徹尾的無神論者;
可他們的行為又處處都像個有神論者,而母親毀天滅地的能力和形象甚至就是神本身。
而當我們走出劇中的充滿感官刺激的虛構混戰,又很難不聯想到人類歷史上與之映照的滿目瘡痍。
如果我們能重新來過、消除我們所在星球的混亂會怎麼樣?
我們能倖存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