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我曾經聽我母親說在我們老家有一位非常「靈驗」的醫生,他可以通過調節人的飲食,再輔助一定的藥物來改變孕婦體內的酸鹼度,從而幫助備孕的人實現自由選擇胎兒性別的願望。當時據說很多外地人都不遠千裡趕赴當地花重金求子。
後來長大以後,自己有了孩子,也了解了更多關於備孕的事情,才知道生男生女是由基因染色體決定,藥物是控制不了的。但即便是這樣,其實媽媽孕期的飲食還是會影響寶寶的DNA排序。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如果我們把寶寶的DNA比喻成一張菜譜,裡面的成分不變,可是最終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掌握不同的火候做出來成品的效果也是千差萬別的。
我們做父母的怎麼做,才能使孩子這個「菜譜」從嬰兒到成年,一直保持健康的「成品」呢?
01、孕期保持科學飲食,可以保證胎兒的DNA健康排序
美國北卡羅萊那州的達勒姆,有一所世界頂級的研究型大學名叫杜克大學,這個學院的科學家們曾經跟美國著名的貝勒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在一起,做過一種通過飲食改變胎兒DNA序列的科學試驗。
科學家們對兩種不同的刺豚鼠做了研究,一種是常規的品種,它們有著檸檬黃色的疏鬆毛髮;還有一種刺豚鼠呈現棕色,毛髮相對緊湊,跟前一種看起來完全不同。
從外表看來這兩種刺豚鼠似乎屬於不同的品種,但其實從DNA分布來看,它們有著完全相同的遺傳密碼,之所以它們能呈現出不同的外形結構,正是因為兩種刺豚鼠的母親在懷孕期間有著不同的飲食結構。
普通的檸檬黃色的母刺豚鼠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和癌症,於是科學家們從刺豚鼠母親懷孕的前兩周開始,一直到整個妊娠期和哺乳期結束,都給它們吃一些添加了化學物質的食物,這些化學物質包括維生素B12、葉酸、膽鹼和甜菜鹼等B族維生素。在刺豚鼠懷孕早期,這些化學物質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它們有效地抑制了糖尿病和癌症相關的病因形成,從而使得原本生下易患病的普通檸檬黃色毛髮疏鬆的刺豚鼠,變成了健康的棕色毛髮緊湊的刺豚鼠。
由此可見,通過一些食物的有效調節,確實是可以改變胎兒的DNA排序,使得原本不健康的因子轉變為健康因子。
那麼給刺豚鼠吃的那些含有維生素B12、葉酸、膽鹼和甜菜鹼等B族維生素等化學物質,人類都有哪些飲食包含得有呢?《孕味魔方》這本書裡曾提到過含有這些營養成分的食物有:肉類、肝臟、貝類、牛奶(含有維生素B12);多葉蔬菜、葵花籽、麵包酵母(含有葉酸);蛋黃、大豆(含有維生素B6和膽鹼);甜菜、小麥和菠菜(含有甜菜鹼)。
與此同時科學家們還發現,在豆製品中,有一種叫作「染料木素」的弱雌激素跟以上化學物質具有同樣的效果。通俗一點說就是,孕婦懷孕期間吃含有以上化學物質或者是服用含有「染料木素」的雌激素物品的食物,他們患乳腺癌、結腸癌以及前列腺癌的風險都非常低。
所以有時候不信科學真的不行,我記得自己懷孕的時候,前幾個月孕吐厲害,基本上是吃什麼吐什麼,五個多月的時候好不容易不吐了,覺得前幾個月吃了太多的苦,從那以後我沒有忌過飲食,鹹的辣的能吃下什麼就吃什麼,以至於孩子剛生下來臉上就起了很多白色的小粉刺,長到三歲臉上還隱約看到有一些小坑。
02、孕婦可以通過提前設定嬰兒的「口味」,使得孩子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
在國外有的醫院產房裡,護士會給剛出生哭鬧不止的嬰兒用羊水洗澡,接觸到羊水的嬰兒立刻就會停止哭泣,據護士說這是因為每一位嬰兒都有「嗅覺記憶」。其實,嬰兒的這種「嗅覺記憶」也叫「口味設定」,羊水裡不僅僅有母親的體味,更有母親吃進去食物的味道,這些味道早已在嬰兒的大腦裡形成記憶,使得他一接觸到這個熟悉的氣味就感覺非常安全,自然地停止了哭鬧。
美國費城Monell化學感覺中心的味覺研究員Julie Mennella及其同事研究過46名孕婦的飲食,他們讓部分孕婦孕期喝胡蘿蔔汁,一些孕婦喝白開水。在嬰兒出生後5個月,那些孕期喝胡蘿蔔汁的媽媽分娩的寶寶,更喜歡胡蘿蔔味道的輔食。這種研究讓他們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母親在懷孕的時候吃的東西以及哺乳時候分泌的乳汁,會影響到孩子日後對食物(或者說是孩子對食物的口味)的接受傾向。
同時,研究者還發現,母乳餵養的孩子要比人工餵養的孩子更不挑食(甚至這種好習慣可以一直延續到成年),特別是當餵奶的媽媽們不挑食的時候。
所以說很多媽媽在懷孕期間多吃堅果、魚類或者一些健康的蔬果,是非常睿智的選擇,這些飲食行為都能有助於父母幫助孩子儘早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03、掌握四個原則使孩子遠離垃圾食品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注重合理的科學飲食,就拿我來說,結婚前壓根不知道廚房的門朝哪開的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人,有了孩子之後竟然也開始研究菜譜,能做出一手孩子喜歡吃的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我們在感慨為母則剛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太多的不安全因素使得我們必須要重視孩子的飲食習慣,以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
然而,寶貝越長大意識越清晰,面對滿街的色彩斑斕充滿誘惑的各類食品,我們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遠離垃圾食品,保持健康飲食習慣呢?
(一)、父母自己不挑食
正如Julie Mennella博士所說,「孩子開始學習認識味道的最初途徑之一,就是通過羊水和母乳。」前面我們也說過的,從孕期開始母親的飲食習慣就時刻影響著孩子的口味設定。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 ,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自己保持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如果父母不挑揀蔬菜的味道什麼都吃、常常吃一些粗糧、在飯桌上準備足夠而適量的魚、肉、多喝開水不買碳酸飲料,孩子就會把這樣的飲食習慣看作自然而然,而不會產生挑食的模仿效應了。
(二)、給孩子準備豐富的食物
我們說到不挑食,並不是說每天只給孩子準備幾樣類似的食品。
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從6個月開始就接觸固體食物了。當我們開始給孩子添加輔食的時候,固然是要按照通常的規則,等孩子接受了一種食物,再添加下一種,這為的是觀察一下孩子是否對哪些食物有過敏反應。
不過,當孩子能夠接受一種食物之後,父母千萬不要害怕去繼續擴大孩子接觸食物的範圍。孩子在小的時候接觸越多各種口味、各種氣味、不同質地的食物,對他們將來對食物的接受性越有幫助。
(三)、拒絕甜飲料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被兒童肥胖所困擾,似乎也沒有什麼依據能把兒童肥胖歸罪於任何一種食物的效應,然而仍然有專家嚴肅指出:那些五顏六色的無比誘人甜甜的碳酸飲料,其實正在衝擊著孩子的生活,這就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雜誌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一些7個月的寶寶用奶瓶喝一點碳酸飲料,到了他們兩歲,其中便有1/4的孩子幾乎每天都要喝一點甜飲料。
我們都知道碳酸飲料除了能滿足人們口味上的需求,對人們的身體健康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如果孩子不愛喝白開水,那麼我們可以給孩子榨100%新鮮果汁,即滿足了孩子口味需求,又使孩子攝入足夠的水果,保持身體健康。
(四)、保證規律飲食
家裡有上幼兒園的孩子家長都知道,一般在幼兒園裡孩子都是「三餐兩點」的飲食規律,即早、中、晚三頓正餐,兩餐之間上下午各有一次點心時間。
其實孩子到了1歲左右,就可以培養他跟成人一樣的飲食習慣了,每天保證吃3頓飯,中間可以有兩次加餐,每餐之間相隔3~4小時。因為這時候是孩子身體結構旺盛發育的時期,所以每天要按時按頓按量(或適量)給孩子吃東西非常重要。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還小,想吃的時候就讓他吃,不想吃的時候也不勉強,這其實是不對的。孩子一天到晚吃東西,就會使他逐漸喪失感覺真正餓的能力。他覺得無聊了吃東西、覺得緊張或煩躁了吃東西、玩兒的時候吃東西、在路途上吃東西……這種習慣不僅會導致孩子發胖,還會使他因為不正常吃飯而營養不良。
魯米說,「我們是鏡子,也是鏡中的臉龐。我們正在品嘗它的味道,永恆的此刻……」作為一個母親,本著為家人負責、為孩子負責的態度,從孕期開始就要嚴於律己,規範自己的行為、規律自己的飲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生出一個健康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