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書是非專業人士了解費曼這個人和他的思想的最好的書,因為這些內容都是出自費曼本人,原汁原味;這套書也是讓有志於從事物理研究的人了解物理學到底是什麼,自己是不是合適學物理、甚至將來搞物理,因為其中一些內容是費曼在課堂上講的物理,而不僅僅是對大眾的科普,如果你理解起來不是特別困難,還有繼續的興趣,就不妨試一試。」
——姬揚
《永遠的費曼:走近費曼叢書合集》(湖南科技出版社,2020年5月),點擊「原文連結」可購買此書。
撰文|姬揚(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
費曼是著名的物理學家、《費曼物理學講義》的授課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事故的調查員。他的名聲早就流傳到科學界之外,因為他還是搞怪的行家,講故事的能手,我行我素的科學頑童,很多人都聽說過他的一些故事。
最近,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一套8本的費曼作品合集《永遠的費曼》,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更深入地了解這位特立獨行的物理學家,了解他對科學和世界的看法。這套書包括了費曼的自傳《別逗了,費曼先生!》,他的書信集《費曼手札:不休止的鼓聲》,一些科普與高級科普的報告《物理定律的本性》和《費曼講演錄:一個平民科學家的思想》,一些真正的物理教學課《費曼講物理:入門》、《費曼講物理:相對論》和《QED:光和物質的奇妙理論》,還有一本《費曼語錄》匯總了他的各種金句。
湖南科技出版社的李蓓老師知道我是費曼的粉絲,希望我談談對這套書的看法。我是搞物理研究的,說話比較直白,所以先把結論放在這裡:這套書是非專業人士了解費曼這個人和他的思想的最好的書,因為這些內容都是出自費曼本人,原汁原味;這套書也是讓有志於從事物理研究的人了解物理學到底是什麼,自己是不是合適學物理、甚至將來搞物理,因為其中一些內容是費曼在課堂上講的物理,而不僅僅是對大眾的科普,如果你理解起來不是特別困難,還有繼續的興趣,就不妨試一試。
我第一次聽說費曼的名字是在高中,具體是因為他得過諾貝爾獎,還是因為挑戰者號事故的調查,現在記不清楚了。第一次讀費曼的書是在大學,物理系的學生嘛,總要讀讀《費曼物理學講義》的。能不能讀懂,是個能力問題;去不去讀,是個態度問題。那是三十年前吧,大學的普通物理課程應該已經上完了,這套講義讓我對物理學有了一種更深入的理解,雖然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確實讓我認識到物理不僅僅是做題,還真的很有意思呢。工作以後也會時不時地重新翻出這套書來讀一讀,每次都有新的體會。《永遠的費曼》就是從這套講義裡挑選出來了六節最簡單的、完全不用數學的物理課,講述物理學的基本問題(《費曼講物理:入門》)以及六節不那麼簡單的、但是以獨特的視角、系統地講解了相對論這個人人關心的話題(《費曼講物理:相對論》)。《QED:光和物質的奇妙理論》不屬於這套講義,而是費曼在量子電動力學課程上講授的內容,但經過相當大的修改,以便於「把物理學的核心內容介紹給範圍更廣的讀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費曼對自己獲得諾貝爾獎的工作做的解讀。在網上經常看到有人問「我是不是適合學物理啊?」「我將來是不是要搞物理啊?」這些問題其實是有標準答案的:不要問,問了就說明不合適,問了就說明不想搞。這些問題都是別人無法回答的,你只能自己找到答案——上面這三本書可能會幫你尋找答案,但是最終的答案還是要靠你自己。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學物理,都適合搞物理,但是可以有更多的人喜歡研究物理的人,喜歡像費曼這樣的著名物理學家。就像那句俗話說的,「我喜歡蘇東坡,但是我更喜歡東坡肉。」《別逗了,費曼先生!》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可以讓你喜歡上費曼這個人。我大概是在25年前讀的這本書,後來還讀過好幾遍,也讀過不同的中譯本,還讀過原著,每次都讀得放不下手。我也經常向別人推薦這本書,只要他有一點點可能對物理感興趣,或者對費曼感興趣,我就會推薦這本書,前一段時間我還專門寫過一篇書評《什麼是天才》推薦它。這本書也是這套書裡最有趣的一本,雖然是物理學家費曼回顧自己的一生,卻完全不像一本物理學家的傳記,更像是記錄了一個充滿好奇心的頑童闖入世界、認識世界,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世界,以及他在此過程中的感悟。不僅有溜門撬鎖、把妹抬槓的各種惡作劇,還有揭露政府不懂教育、書商瞎編教材的勇敢行動,以及參與研製原子彈、在大學講課(比學生還年輕的教授)、在日本講學以及調查航天事故中的種種遭遇。每個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有助於破除自己頭腦中關於科學家的刻板印象——雖然費曼本人是一個「非典型的」科學家。
《費曼講演錄:一個平民科學家的思想》和《物理定律的本性》是費曼針對大眾的科普報告。前者是1963年他在華盛頓大學做的丹茨講座系列講演(共3場),題材更寬泛一些,講的是對科學和社會的看法(從題目上就能看出來:《科學的不確定性》、《價值的不確定性》和《這個不科學的年代》);後者是1964年他在康奈爾大學做的梅森哲講座系列講演(共7場),題材更專門一些,正如書名所示。這兩本書的絕大部分內容我應該是在15年前看過,那會兒好像也有一陣子的費曼熱,出版了好些本費曼的書,什麼《費曼的彩虹》啦、《發現的樂趣》啦、《你幹嘛在乎別人怎麼想》,等等。這些書可以讓你了解一位卓有成就的物理學家對科學、對社會和對人類的看法,更會促使你思考,而且也都很有趣。
如果《永遠的費曼》只是這六本書的話,我可能也不會答應李老師的要求,畢竟這都是我十幾年、幾十年前讀過的書了。好在還有兩本我沒有讀過的書,費曼的女兒米歇爾編輯的《費曼語錄》和《費曼手札》。
《費曼語錄》分門別類地記錄了費曼的話,有趣的,有愛的,有想像力的,有不確定的,形形色色26個門類,很符合我個人喜歡掉書袋的惡趣味。比如說,我想抱怨手機成癮了,就可以請出費曼來撐腰,「有一種計算機病,用計算機工作的人都知道這病。那是一種嚴重的病,它完全妨礙工作。計算機的麻煩,是你用計算機『玩兒』。」當然,一般的讀者沒有這種愛好,但是你可以從這本書裡快速地了解費曼的科學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費曼手札》更有意思一些,可以讓你了解一個更加真實的費曼。費曼自傳可能會給人留下太鬧騰的感覺,覺得會不會是費曼故意編了些故事逗大家玩兒(我有時候就冒出過這樣的想法),至少是誇張了許多?那裡的主人公太有些表演型人格了吧。《費曼手札》是費曼的書信集,包括一些珍藏的手稿和私人的照片,可以讓你知道費曼的行事因為他就是這樣的本性,而不是因為他有表演型人格,雖然他確實有吸引人注意力的才能。厚厚的一大本,我先翻了翻最感興趣的幾章。費曼有一封寫給亡妻阿琳的信,情深意切,非常令人感動,我還曾經翻譯過這封《費曼情書》。《費曼手札》第一章是他給母親的幾封信,講述他為什麼要和阿琳結婚(費曼和阿琳可以算是青梅竹馬,兩個人郎才女貌,情投意合,但是費曼的家庭特別是他的媽媽卻強烈反對,要棒打鴛鴦,因為阿琳得了不治之症,後來也確實因此而早逝)。第二章是他和阿琳的通信,這些往來信件讓我們了解到他們短暫婚姻裡的幸福和悲傷,更加深切地體會到《費曼情書》裡的思戀和悼亡之情。第四章是他和美國國家科學院的信件往來,說他想辭去院士的事情(對方當然是極力挽留)。以前我朦朧地聽說過這件事,當時還覺得是不是因為費曼有些矯情,現在看了他在10年間的通訊(只不過往來一共十幾封簡訊而已),就知道他想辭去院士的理由是「純個人因素,和科學院本身沒有任何瓜葛」。如果真的是想搞事情,那當然是要在短時間裡大幹特幹,出盡風頭,而不是在十年裡(在他得諾獎之前五年就開始了)有一搭沒一搭地做了。
《費曼手札》裡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他給以前的學生真野光一寫的信。真野光一在祝賀費曼獲得諾貝爾獎的信裡表現出一些頹唐之意,費曼在回信中談到自己對科學研究的看法:「在科學界,只要是出現在我們面前而還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們卻有辦法向答案推進一點,這就是偉大的問題。……不要因為『什麼問題沒意思、什麼問題才有價值』這種錯誤想法,而一直悶悶不樂,剝奪了自己對成功的喜悅。」最後他鼓勵真一:「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用自己年輕時的幼稚想法來論斷自己,也不要用別人的眼光和想法來評論自己。」
如果只在《永遠的費曼》裡看到了剛才這幾封信,就已經很有收穫了,何況還不止這些。他對世界的看法,他對人生的回顧,他對奇妙的物理世界的介紹,都有可能吸引你。不僅僅是費曼的粉絲,每個人都有可能從這套書裡獲益,也不僅僅讓你是成為他的粉絲,還有可能激勵你成為像費曼那樣的物理學家,像他那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