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面對一個術語的時候,首要的原則就是「尊重知識的源頭」。
比如當我們在知乎看到上面這則「費曼技巧」高贊回答的時候,應該如何面對呢?
第一步,不是去嘗試理解與吸收消化,而是要搞清楚它的來源。
來源分兩種:
價值程度源頭知識
價值程度的探尋決定這個術語是否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學習,源頭知識則幫我們探尋到最原始的知識點,防止被誤導。
1價值程度
費曼技巧用了「費曼」這個人的名字,那麼:
費曼是誰?他所取得的成就到底如何?他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學習嗎?① Google學術查詢
我們可以去GoogleScholar搜索下費曼的成就:
可以看到,費曼的成就主要集中在量子力學與量子電動力學上,被引用最高的是他的論文與他的費曼物理學講義。
在量子力學排名上,費曼目前第五:
在量子電動力學排名上,費曼排名第一:
而經過Wiki搜索發現,費曼與1988年去世,換言之這個數據是在費曼去世32年還擁有的成果,可見相當不易,側面證明了費曼屬於大牛級別。
② Wiki搜索
Wiki上關於費曼的專門介紹
從中進行信息抽樣來發現費曼的牛:
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被英國《物理世界》雜誌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位物理學家之一被認為是量子計算領域的先驅15歲,自學了三角學、高等代數、無窮級數、解析幾何以及微積分參加費曼第一次研討會的人包括愛因斯坦,沃爾夫岡泡利和約翰·馮·諾伊曼。
③ 豆瓣書目證據
再來看看豆瓣中與費曼相關的書目評分:
綜合14本的評分,平均分為8.92(剔除一本沒有評分的香港出版的《理性邊緣的物理》),Top3平均評分人數1791人,費曼的書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綜上可以預測,對費曼本人的作品花時間去研究是值得的,他是一個跨世紀的牛人。
2源頭知識
通過源頭知識的尋找,有助於幫我們找到最底層的信息來源,我們先來搜索一下費曼技巧的最原始出處。
①正規網絡抽樣
通過Google+英文(the feynman technique),第一頁的顯示內容可以大概率給到我們很多啟發:
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相同點?
最直觀的結果顯示,搜索 the feynman technique 顯示Top5 全部是個人的博客/平臺文章!
嘗試點擊打開上述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直接對費曼技巧進行的解讀與分析,而對於其來源並無任何介紹與說明:
按理來說,以費曼本人命名的技巧,應該有正式、合規的官方解釋,但這些博客文章對費曼技巧的解析方式基本相似。所以,我們再以費曼的名字來搜索一下,第一個就是Wiki(Richard Feynman):
我們著重就費曼的Wiki綜述和目錄中的「教學方法」與「外鏈引用」作為詳細信息收集源去抽樣:
1-綜述中提到一個「Feynman diagrams」(費曼圖)
通過抽樣發現,無論是費曼圖還是裡面提到的費曼法則(Feynman rules)這樣看似與費曼技巧相關的內容,其實與技巧都並無關聯,而是談及的物理學的專業內容:
2-費曼的Wiki頁面中的教學方法
該部分主要強調費曼的兩個觀點:
缺乏應用的學習方式無效反對死記硬背的態度
Wiki中介紹費曼教學方法的說明中,並無「費曼技巧」一說。
3-外部連結中提到兩個與費曼相關的網站
http://www.richardfeynman.comwww.feynman.com
打開這兩個網站,嘗試從一級二級目錄中進行信息抽樣,但均未發現裡面有關於「費曼技巧」的專門闡述。
到這裡,知乎上高贊的答覆自然有了疑問:
這麼多人認可的答案,為什麼在費曼官方網站沒有任何說明呢?
②費曼技巧中的有效點與關聯
到這裡,我們知道了,費曼技巧是一個他人他創的概念。
這裡需要兩個關鍵點:
費曼本人對於當下流行的費曼技巧中涉及到觀點或方法的證據支撐費曼技巧共識之間的有效關聯那我們先來看看第一點,即費曼技巧這個術語裡面的合理之處。
即:
針對目前費曼技巧呈現出來的「共識」中,有哪些地方與費曼本人曾經表述的觀點或態度一致的呢?
先來看看從知乎高贊答案中梳理出來的費曼技巧共識:
選擇一個概念跟小白解釋這個概念遇到問題重新學習解釋儘量簡化和比喻
可以嘗試從費曼相關的素材中尋找響應的支撐證據:
1「向小白解釋這個概念」的原始證據
證據1
Richard Feynman was once asked by a Caltech faculty member to explain why spin one-half particles obey Fermi Dirac statistics. Rising to the challenge, he said, 「I』ll prepare a freshman lecture on it.」 But a few days later he told the faculty member, 「You know, I couldn’t do it. I couldn’t reduce it to the freshman level. That means we really don’t understand it.」 (Excerpt from the book Six Easy Pieces)理察 · 費曼曾經被加州理工學院的一位教員問及為什麼自旋半粒子服從費米 · 狄拉克的統計。面對挑戰,他說: 「我會準備一個新生講座。」 但是幾天後,他告訴教員,「你知道,我做不到。我不能把它降低到大一新生的水平。這意味著我們真的不理解它。」—— 加州伯克利大學 berkeley.edu 頁面
加州伯克利大學頁面中談及到了費曼對於降維解釋知識的點,看似符合「向小白解釋這個概念」的要求,其實不然。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費曼說的是「freshman level」,即大一新生的水準。
換言之,加州理工學院大一新生也是有相當高的入門水準的!
我們簡單在加州理工學院官網查詢一下它的入學門檻:
2019年錄取率 6.4%!
再來看看加州理工大學Wiki頁面中介紹其地位:
據2015年波莫納學院的一項研究,加州理工學院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畢業生比例在美國排名第一。
針對這麼牛的大學這麼高的入學門檻,費曼還表示並不能針對大一新生解釋他的相關概念,可見費曼要講述的這個知識難度之深!
而反觀國內的知乎中的各位高贊解釋,將費曼口中的「freshman level」變成了什麼級別了呢?
證據①
https://zhuanlan.zhihu.com/p/88209825 10,483 人贊同了該文章
證據②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85936/answer/731163030 11,547 人贊同了該回答
其他證據
知識的運用與解釋都是有邊界的。
任何概念與術語都需要一定的先行知識,如果不了解這些必要的先行知識,就不可能將其理解清晰,而諸如上述國內各大學習大師將費曼口中的freshman level擅自進行降維理解普及為「小孩、老太太」,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但這個不重要,對於我們而言,對於常見的術語,是否更需要足夠構建一絲警惕?建立自己的知識構建基礎技能,防止被看似有效其實誤導的知識汙染!
證據2
—— 《費曼手札》 P512 ☆ 費曼發表此文與《工程與科學》期刊第28卷第6期, 1965年3月號
這是費曼針對低年級課本的描述,又是證明「向小白解釋這個概念」的一個反面例證。
注意,費曼這次的觀點是「由高(大人能理解)到低(一到八年級學生)」而非由低到高!再次將知乎等平臺渲染的降維理解打臉。
2 「遇到問題重新學習」的原始證據
暫無
3「解釋儘量簡化和比喻」的原始證據
證據1
—— 《發現的樂趣》 P3
證據2
—— 《別鬧了,費曼先生》 P100
綜上可以發現:
所謂的「費曼技巧」,其實將費曼過去在不同平臺談及到的方法進行了一次隨意的拼湊組合。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四步曲的關聯,即這四步之間真的是有明顯的關聯程度嗎?
我們依然以尋找知識源頭的方式去查找相應的鮮活證據,即:
③ 作品集抽樣
通過上述兩個專業網站+豆瓣搜尋費曼的相應書目,從他述(講座口錄+他人轉錄)+書信(費曼本人書信)兩個基於費曼本人的鮮活證據去收集與費曼技巧相關的內容,經過整理如下:
可以看到,事實上,費曼對於學習,其實並沒有一個像「費曼技巧」這樣的綜述,而是從多個維度進行了展開。換言之,費曼本人對於學習的態度與觀點,是一種基於全局學習的概念而並非像網上盛傳的四步曲。而事實上,學習的有效性,並非簡單基於知乎各大高贊答案中的「降維、理解、簡化」這樣單一。
所以這時候可以看到,費曼本人對於「費曼技巧」這個概念並沒有正式的說明與詮釋。
由此可以推測:
所謂「費曼技巧」,其實是其他人借費曼之名用於宣傳推廣的一個偽概念。
④ 費曼技巧的自變量證據
到這裡,我們基本上可以斷定「費曼技巧」的含金量了。不過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作一次驗證,即:
假設費曼對於他推出的這個技巧自認為是有效的,那麼它會帶來哪些影響或結果呢?
我們可以預測的第一個結果就是,費曼自認為很會教學生。
因為費曼技巧的幾個部分都是針對學習與教,若真的有效,費曼當然會對自己教學的方式有很強的自信心。而費曼真實的表述是怎樣的呢?
我們依然從收集鮮活證據來驗證:
證據1
費曼自認為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是「熱愛」而已
證據2
費曼認為教學應該不拘一格,並沒有固定的定式
由此可見,費曼對於教學與自我的定位,與知乎等平臺推薦的費曼學習法背後的定位相左。
⑤ 誰「自創」了費曼技巧 這個術語?
費曼本人並沒有推出「費曼技巧」,那麼,到底是誰自創了這個概念並用來宣傳呢?
回到Google搜索的首頁結果,我們其實還發現一個PDF方式顯示的文件:
我們先打開這個PDF,看看裡面的闡述:
可以看到,其中斯科特·楊(Scott Young) 提到了the feynman technique 這個術語。
Scott Young是誰?
從其官網(https://www.scotthyoung.com)可以發現,他是一個基於學習研究推廣者。
在中國已經出版了多本他的書籍:
在斯科特·楊(Scott Young)的書籍 Learn More Study Less(中文版《如何高效學習》)一書中恰有提到費曼技巧:
從亞馬孫網站上查了一下該書英文版的發行日期為2013年11月,再回過頭來看Google上搜索到的與費曼技巧相關的網站及相關內容並沒有早於這個時間點。
所以我們目前可以推測出,the feynman technique 這個概念,大概率是由斯科特·楊(Scott Young) 用以實驗或宣傳自己的學習之道而自創的一個術語。
而國內外大部分學習者,看到基於費曼命名的技巧,就自動採取了默認信賴的選擇,轉而直接去學習、細化、甚至踐行這個學習之道。
更有甚者,國內還有專門的機構建立了基於「費曼技巧」的付費課程……
熱愛學習的朋友們,在為這些看似科學的XX學習方法付出時間、付出費用、付出注意力的時候,殊不知,該技巧其實從本源來講,就是有問題的。
頗有影響的觀念都會表達得體且具有說服力。對此,我們有時候不能不佩服,但有時候又得防範這樣的觀點掌控自己。
—— 艾爾菲-科恩 (Alfie Kohn)
CHANGELOG
200510 9:33 1.0版完成
200514 14:59 1.1版 增補科特·楊(Scott Young)為「費曼技巧」自創人的證據。感謝@June 同學
200629 01:33 1.2版 調整部分文字,增補一張金句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