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AO組織逐漸開始將PFNA推向臨床,而後在2008年,AO根據亞洲人特殊的解剖特性進行改型推出了PFNA-II。理論上,PFNA以其髓內固定的優勢以及螺旋刀片設計使得其可以應用在不穩定的股骨近端骨折以及老年骨質疏鬆骨折的患者上。但是隨著PFNA的廣泛應用,螺旋刀片穿透股骨頭甚至突破骨性骨盆進入盆腔的文獻報導也越來越多。有鑑於此,同濟醫院周家鈐及張世民教授對與此類併發症相關的文獻進行了檢索及分析,即將於近期在Injury上發表,文中作者共檢索到相關文獻6篇(共12例,如下圖)。
作者通過分析認為此類併發症最常見於老年女性患者,且大多數病人術後即採取完全負重等激進的康復措施。4例患者螺旋刀片穿透發生在摔倒之後,1例患者發生在亞臨床型低度感染之後,1例患者螺旋刀片尾部緊靠外側皮質,6例患者傷前無特殊症狀。大多數病例發生於手術後6周內,且TAD均小於20mm,有些病例TAD甚至小於15mm。
與傳統的拉力螺釘相比(鈍頭,擰入),螺旋刀片有其獨特的打入方式及幾何特徵(相對尖銳,錘入,有較大的骨接觸面積和對松質骨較大的加壓強度)。這些獨特的設計使得在承受壓力載荷時,螺旋刀片更容易沿著股骨頸軸向移動並向內穿透股骨頭,而較少的造成螺釘頭部向股骨頭上方切割。生物力學實驗顯示採用螺旋刀片對骨折進行固定能提供較高的穩定性。Strauss等通過對6對屍體股骨進行力學實驗,分別加載10,100,1000,10000次循環載荷,載荷強度為750N,其中螺旋刀片組骨折移位率明顯低於拉力螺釘組。Born等人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更深入的實驗,實驗結果顯示在給予應力的情況下髖螺釘往往向頭側移位,而螺旋刀片往往沿股骨頸軸向向內側移位。
自2006年至2010年,作者應用PFNA或PFNA-II治療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已超過500例,均未發生螺旋刀片切割或向內側穿出等併發症。作者同時指出,患者在術後下地負重時間相對較晚,作者認為其能取得不錯臨床結果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一、螺旋刀片TAD在20-25mm之間是最合理的,作者從未將螺旋刀片置於更深的位置。因此作者往往會選擇較小的螺旋刀片而非按照操作指南的要求進行。
二、作者僅對外側皮質進行預鑽孔,而對頭頸部通道不事先鑽孔,作者認為這樣能防止螺旋刀片所需打入通道內的松質骨骨量過多丟失。
因此,作者認為螺旋刀片的位置無論在正位還是在側位像上都應該是中心位置,但是並不需要保證和拉力螺釘一樣的深度,螺旋刀片TAD值保證在20-25mm之間是最理想的,這也許是保證螺旋刀片不發生內移或穿透的重要因素。
Failure of PFNA: Helical blade perforation and tip-apex distance
scienc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