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就是支撐身體上半部分的兩根骨頭,具體位置在骨盆下方,兩個股骨頭正好和髖臼配合,起到支撐上體的作用。
人的直立行走、活動、勞動都依靠股骨頭的支撐作用。所以一旦股骨頭發生病變壞死,人的正常下肢活動就會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變成殘疾。
一 什麼是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壞死又稱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骨壞死的一種。股骨頭局部血運不良,引發股骨頭血液循環障礙,從而使得股骨頭進一步缺血、壞死、骨小梁斷裂、股骨頭塌陷的一種病變。
二 致病因素
1.外傷(髖關節骨折)
髖臼
髖臼骨折:
髖關節脫位:可導致圓韌帶血管撕裂,復位不及時,影響供血,成年人壞死率25%,小孩兒5-10%。
股骨頭骨折部位,移位程度,骨折線方向,骨折粉碎程度等對骨折治療均有影響,後期造成不同時期,不同程度的骨壞死。
2.激素(腎病,狼瘡)
長期超生理劑量或短期過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
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膚病、哮喘、腎病、大部分都為雙側的骨壞死。
影響軟骨修復,導致血液中細胞變性,堵塞血管。
3.酗酒(長期,大量)
長期大量飲酒造成肝腎慢性損傷。
慢性酒精中毒造成體內血液粘稠,血流速度減慢,血液雜質容易堵塞血管。
酒精中毒造成的骨質疏鬆也是引發股骨頭壞死的原因之一。如發現兩髖關節或臀後部、腹股溝區等處疼痛,年齡又在30~50歲,做CT或核磁共振檢查。
4.先天性(發育,先髖)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半脫,全脫。
關節囊牽拉、嵌頓、擠壓,導致損傷,受壓之後影響供血。
發育不良:扁平髖、髖臼發育不良。
股骨頭前上部局部受力過大,導致血管損傷。
5.職業病(減壓,地下)
航天,飛行,潛水,煤礦等。
減壓病:高壓環境作業後減壓不當。
6.其他疾病後期併發症。
關節炎、強脊炎、退行性、骨結核、骨腫瘤等。
三 股骨頭壞死的症狀
疼痛:為間歇性或持續性,行走活動後加重。多為針刺樣、鈍痛或酸痛不適。常發生在腹股溝區,大腿內側,臀部後側,膝內側,時常伴有麻木感。
關節僵直於活動受限:患髖關節屈伸不利,下蹲困難,不能久站或久坐,早期外展、外旋活動受限。
跛行:早期由於疼痛導致間歇性跛行,中晚期股骨頭塌陷導致,兒童更為明顯。
四 治療方向和方式
治療方向
1.解決關節疼痛:休息、活動。
2.恢復關節功能:內外旋,內收外展,前屈後伸。
3.有效控制病情:不再繼續磨損
治療方式
1.保守:藥物、理療
2.微創:D、壓、胞
3.置換:國產進口,列印
髖關節置換之後失敗的原因:(從多到少)
1.感染(過敏流膿,關節腔竇道,細菌感染)
2.無菌鬆動
3.假體周圍骨折
4.脫位
5.股骨頭置換之後磨損疼痛
6.僵直
7.可疑結核
8.不明原因疼痛。
其他治療方式
高壓氧:通過呼吸的方式治療
臭氧:關節注射
鉭棒植入:植入防止出現塌陷
微創小針刀:松解關節粘連,緩解疼痛
封閉針:激素藥止疼
各種小儀器:緩解疼痛
止疼藥:口服或外敷
五 骨壞死預防
1.對關節進行有效的保護,尤其是要保護好髖關節。日常應儘量避免出現扭挫傷,可適當的鍛鍊關節功能;
2.定期檢查身體,對髖關節結構的變化定期檢查,防止出現骨質疏鬆;
3.避免長時間酗酒。酒精會導致人體內脂代謝出現異常,使血液中的脂蛋白增加,增高血液的黏稠度和血管硬化程度,使股骨頭微血管血流產生異常;
4.行走時應注意安全,防止發生髖關節扭傷或摔傷;
5.需及時對受傷的髖關節進行相關治療,治療過程中不能長時間行走,防止髖關節再次受到損傷;
6.在運動過程中應儘可能避免扭傷髖部,儘可能控制運動幅度和強度;
7.在對重物進行搬運時避免扭傷髖部;
8.需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對自己身體健康狀況及時掌握和了解,尤其的對於那些有骨骼外傷史的患者,應指導其有效的排除相關疾病;
9.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日常注意鍛鍊身體,使身體素質得到提升,對骨質疏鬆也是一種有效的預防;重視勞逸結合,不能過於疲勞;要飲食合理,少吃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多吃清淡的食物,注意鈣的補充;平時注意防寒保暖防止風寒溼入侵;
10.發現髖關節和膝關節疼痛時,應引起重視,並及時去正規醫院進行相關檢查,爭取早診斷早治療。
股骨頭壞死的原因非常多,股骨頭壞死的預防應從小事做起,要持之以恆,當做生活習慣來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