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躍武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第861期
一、南京和杭州,圈出來的角力
南京,杭州,同列中國六大古都、新一線城市、萬億俱樂部成員,均是省會和副省級城市,時下發展強勁,已圈群發展。
兩城共同點太多,又同屬長三角,距離不遠,各自都市圈皆已攜手皖南,近年來,兩者間的競爭話題不絕於耳。
先是南京在本世紀初持續發力,2005年成為中國大陸第6個(列京津滬穗深之後)開通地鐵城市,同年舉辦全運會,此後亞青會、青奧會等重大國際活動輪番上演,光芒耀眼,一時無雙,且2014年GDP超越無錫,擺脫蘇小三標籤。
不可忽視的是:南京還在兩岸交往、國家統一中地位獨特,形象奪目,民國文化也讓南京擁有大家閨秀的氣質。
然而南京面積小於杭州與合肥,南北瘦長,東向受蘇錫壓制和上海的吸附,存在感很弱,2018年更被高層點名首位度不高;另一方面,近年合肥都市圈對南京形成了反制,三分巢湖,遲滯了南京都市圈的西向發展,因此南京更迫切要跨區域協同發展。
好在早在2001年南京都市圈正式成立,蘇皖6市,一體發展,時至今日南京都市圈已收蘇皖8城,蘇皖各半,影響安徽可見一斑,「徽京」日益坐實,並經皖南直抵杭州臨安區,隔皖省界與杭州都市圈並驅爭先。
小家碧玉般的杭州起步稍晚,但是勢頭更猛,2012年進入地鐵時代,城市空間集聚和輻射層級顯著提升,以阿里巴巴、網易、螞蟻金服為代表的網際網路企業席捲天下,與西湖、京杭運河共鑄杭州名片。
而2016年G20峰會讓杭州首次成為全球政經焦點,火箭般的加速度助推杭州的知名度和競爭力空前上揚,加上大杭州灣和2022年亞運會的機遇疊加,還有2019年良渚遺址必將拼下世界文化遺產,杭州似有挑戰上海的衝動。
其實,杭州也是四面埋伏,上海、蘇錫常和寧波三大都市圈從東北、北部和東部擠壓杭州,上海全球卓越城市的雄心開始南侵杭州的勢力範圍,寧波也與上海暗通款曲,有力挑戰杭州,而南、西兩個方向生態壓力巨大,如何拓展空間,整合資源,為擁江發展,持續創新獲得未來動力?
然而,人間天堂得天佑,杭嘉湖紹,自古同體,2007年結伴杭州都市圈,2018年首次擴容,黃山入圈,由此掣肘南京都市圈南擴,杭州蝶變力強勢聚合,且正向南京都市圈的宣城暗送秋波,意欲虎口分食。
至此,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正式「兵戎相見」,宣城和黃山所在的皖南成了寧杭兩圈的角力主戰場。
二、清雅與沉默,如此皖南
皖南,中國東南的清雅之地。
因長江、茅山、天目山、黃山餘脈四周圍合,相對封閉,而自成一域。
皖南腹地,九華、黃山、天目,三山並峙,新安水居南、大江東去北隔皖中,其間溪流、山峰、洞穴密布,山間水畔鑲嵌著平原、谷地,如此清新世外,土著山越人一直安居樂業,延至三國東吳。
皖南山川人文略圖(朱躍武制)
山越人時代,皖南誕生了鳩茲(今蕪湖東)、爰陵/宛陵(今宣城)、宣城(今南陵青弋江鎮)、歙、黟等較大的城市,開啟了地域人文淵藪。
秦漢至北宋,宣城(漢丹陽郡、唐宋宣州)獨領皖南,風騷千年,漢唐時期更是成就了彼時中國南方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城市,奠定了「宣城文化」的根基和骨架,同時唐代池州地域文化也有不俗表現。
及至宋元,徽州商人登上歷史舞臺,篳路藍縷,砥礪前行,徽州開始崛起;而以宣城梅堯臣為首的皖南本土文化群體不斷湧現,且政治地位高端穩定,此時宣徽平分秋色。
明清時代,先是徽商稱雄,創造了影響東亞的「徽(州)文化」,躋身中國三大地域文化;而後蕪湖生產力和經濟力不斷蓄力,加之清末開埠,榮列中國「四大米市」,成為全國知名工商業城市。
歷史至此,農耕時代的皖南,表現可圈可點,一個「徽」字,極贊皖南。
20世紀中後期開始,相比周邊,尤其是江浙滬,皖南衰相漸顯。
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帶動區域總體發展的模式,除蕪湖、馬鞍山、銅陵少數節點外,整體皖南極不適應,成績不佳,雖然不斷向東學習,東向發展,然與鄰近的蘇浙滬漸行漸遠,地域自尊和自信日益下降,皖南沉默了。
三、皖南,不晚,也不難
1979年,鄧小平視察徽州,指出:「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這是著眼皖南實際的非工業化發展思考,是對皖南資源稟賦的科學審視和價值實現的前瞻論斷。
皖南全境山區約佔8成,其餘為沿江平原和山間小盆地,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溼地公園、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星羅棋布,密度極高,南漪湖、升金湖、牯牛降、揚子鱷、新安江都是極品的自然饋贈。
山水勝境,必然人文昌盛,自春秋戰國以來,宣城、徽州、蕪湖相繼扛旗,留下了皖南古民居、宣紙製作技藝為代表的世界文化遺產,宣文房、徽商幫、池佛教、蕪工商、銅冶煉、馬凌家灘都是熠熠生輝的文明範本。
新世紀以來,傳統皖南,動靜不小,皖江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相繼升為國家戰略;合福、寧宜、黃杭三高鐵融入國家高鐵網,商合杭、宣績、池黃、宣鎮、昌景黃等高鐵和蕪宣機場正在建設;尤其是皖南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北拓,蕪馬銅均實現跨江發展,這是適應開放的市場經濟區劃的應變。
皖南崛起,已苦練內功,靜待時變,為時不晚。
皖南與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態勢圖(朱躍武制)
置身長三角的皖南,新時代的區域價值和能量不斷凸顯。
對於寧杭,包括上海,皖南有四大價值:
一是生態屏障和生存保障。一域綠水青山,是後工業化時代寧杭地區持續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安全。
二是文化借力和文旅聯合。黃杭繫於新安水,融合千年,高舉文旅大旗的杭州急需名山支持,名水聯通;而皖南與南京曾有南直隸和江南省的一體過往,也是民國南京顯貴的休閒度假地。以此強化文化協調和人文認同,提升區域文化圈內涵,將是一體發展的技高一籌。
三是資源、市場和人口的儲備地。皖南面積3.6萬平方千米,總人口超過1400萬,兩大都市圈通過吸納皖南的資源、人口,佔領市場,是撬動省外力量,明確層級,協調發展,收穫共贏共榮的一舉兩得。
四是寧杭角逐長三角,進軍中西部,參與長江經濟帶的堡壘。
畢竟寧杭相對武漢、鄭州而言略偏東南,尤其是杭州,東向空間有限,而南京雖然較杭州偏西,然其東部城市紛紛向滬,機會不多。寧杭必須重視皖南。
第十座國家中心城市仍然蓋頭未揭,南京和杭州機會尚存,必然期待愈熾。哪座城市可以掌控和影響的空間越大,當然入選的可能就越大。可以說,寧杭及其都市圈競爭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皖南的互動程度。
被需要是一種幸福和機遇,皖南崛起,並不困難。
四、激活與質變
寧杭向安徽,特別是向皖南的示好和拓展,客觀上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向西迅速發展,並承擔長三角城市群重任的需要,有利於加快安徽部分的發展,尤其對與周邊分工合作將起到積極作用。
皖南可謂左右逢源,首當其衝,於此,皖南躍動與振興就不再是戰略難題,方向已明,形勢緊迫,如何將寧杭兩大都市圈競爭的利好轉好實際的發展動能?
首先,內部整合、發出統一有力的皖南聲音,通過創新實現資源賦能和發展逆襲。
兩大都市圈擴容發展,是整合區域資源、實現自身發展的戰略考量,其外部效益是帶動皖南的發展,那麼皖南各城市能級較弱,單個城市無法與寧杭平起平坐,需內部協同,一體整合對外博弈,因此,皖南需在安徽省的指導下,在一體對外方面實現突破,如借鑑「嘉興長三角一體化辦公室」,成立「皖南協同聯合體」。
此外進一步適時優化皖南部分城市的行政區劃,謀劃銅池合併,東至劃入安慶,宣城增設市轄區、休寧撤縣設區,蕪馬合併,優化皖南空間和資源價值的發揮。
後發地區要想崛起,不能亦步亦趨,非壯士斷腕,突破逆襲不足以成事。
皖南除實現內部一體化聯動,區劃調整外,還要研磨軋碎對G60科創走廊的價值獲取,實現蕪湖、宣城及合肥與滬蘇杭的互補發展,狀大長三角和G60科創走廊的安徽存在感和影響力。
宣城作為寧杭兩大都市圈角逐的戰場,杭州都市圈將西向防禦轉為進攻拓展,南京都市圈也必將應對固守,強化與宣城合作,那麼可考慮將現有的蘇皖合作示範區升級為蘇浙皖省際合作示範區。
黃山可在旅遊創新上有所動作,謀劃中國世界遺產國際旅遊特區,借力世界旅遊聯盟(總部杭州),與杭州聯合策劃「世界遺產旅遊峰會」並永駐黃山,推動黃山旅遊聯動國際性的會議會展,讓黃山旅遊有面子更有裡子。
皖南廊道化發展圖(朱躍武制)
其次完善交通對接、內暢外聯,重視廊道化發展,加快要素流動。
南京和杭州都可分別從兩個廊道拓展皖南,南京以寧蕪池線和寧宣黃線南進皖南;而杭州則沿杭宣蕪線、杭黃線西入皖南,因此需加快推進省際斷頭路,加快相關高鐵、城際的建設,尤其是G60科創走廊即(滬)杭湖宣蕪廊道。
反觀皖南內部,南北分割,東西繞行,聯繫不暢,東部宣城一直是皖南腹地的重要交通節點,既有銅黃公鐵不能扭轉現狀。未來需強力推進貫穿皖南腹地的高鐵、城際和高速公路建設,打破一體化的交通瓶頸。
如此內接外聯,對外充分發揮進軍中西部的堡壘作用,對內促進要素流動和市場聯繫,加快寧皖(南)廊道和杭皖(南)廊道的發展,形成皖南經濟社會主動脈。需要提出的是皖南自然生態和城鎮化特點不適合面狀發展,尤其是黃山,這或許是黃山未納入長三角的考量之一。當然接續揚子江城市綿延帶的皖江南岸廊道空間已有不錯的基礎應強化。
尤其是作為皖南內外重要節點的宣城,將是安徽最後一個通高鐵的省轄市市區城市,更要加快宣城綜合交通樞紐的規劃規劃建設,改變合蕪宣湖杭(滬)不強健、不緊密的現狀,藉助G60科創走廊國家戰略,徹底治癒長三角西部腰線不強的頑疾。
再次要分析寧杭發展方向,尋找皖南機遇,提升各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江蘇舉全省之力推進南京強省會戰略,南京需要在空間和資源上有大的突破,實現以南京為中心的聯動發展。
將生態潛力轉為發展動力,以此促進平衡發展,推動借力亞運,擁江發展是杭州面臨的重要課題,另外繼續保持創新優勢,示範全國,也是國家期待和浙江擔當。
兩大都市圈在各自省內難以擴容的背景下,結合皖南廊道化發展策略,未來皖南會有三個借勢寧杭的節點:蕪湖、宣城、黃山。
蕪湖處於寧蕪池和杭宣蕪的交匯點,應充分對接南京都市圈的發展目標,加快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強化交通物流樞紐地位,促進蕪馬一體和蕪馬宣經濟圈,做強省域副中心,成為長江經濟帶寧漢間第三城,引領皖南與蘇滬的互動發展。
宣城是皖南聯姻兩大都市圈的最前沿城市,(滬)杭宣蕪和寧宣黃在此交匯。劍指皖蘇浙省際中心城市,緊抓G60科創走廊的空前機遇,提高農科層級,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城市能級,成為南京都市圈的產業新空間和杭州都市圈產業集群轉移承接地,早日成為兩大都市圈唯一共有成員,謀劃寧宣杭生態經濟帶。
黃山是寧宣黃和杭黃的交匯點,黃山應在錢塘江—新安江整體保護與發展中扮演上遊主角,推動綜合交通提升和水上遊的對接,發展文化旅遊和生態康養,年初杭州高層代表團訪黃即是黃山價值的體現。隨著昌景黃高鐵建設,黃山應謀劃杭黃昌生態文旅廊道,擔當杭州都市圈輻射贛東北的重任,建成皖浙贛省際中心城市。
馬鞍山應從西、西南、南三個方向加快融入南京,助力南京首位度,與蕪湖一體發展,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銅陵與池州一體發展,適時合併,形成北工貿、南佛旅的發展格局,適時加入南京都市圈。另外皖南西部也應重視與長江中遊城市群的互動合作。
最後重視文旅康養休閒產業,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
工業化時代,皖南城績不理想,不是不努力,是優勢未發揮,面對滬寧杭後工業時代的發展需求,以滿足美好生活為目標的期待,皖南資源稟賦的價值第一次成為競爭引擎。
皖南應以全域旅遊的高度,重新審視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回應旅遊規律和市場變化,大力發展以文化旅遊、生態康養為主導的國際級現代生活性服務業,這是世界級城市群的本質需求,更是寧杭兩大都市圈提升競爭力,順應產業升級的主動訴求。
皖南的新安江流域需應對浙江錢塘江復航和水上旅的舉措,與杭州都市圈一體謀劃新安-錢塘國際內河旅遊帶,踐行生態文明,探索生態優勢地區發展新路徑。
黃山需做實徽文化旅遊,強化文化資源向產品服務的轉化,細化各徽州古聚落主題定位,避免內耗,還要更新思路放大黃山的綜合價值,比肩西湖、運河、秦淮河、明孝陵;宣城應打造南漪湖國際級大湖鄉村旅居目的地,成為蘇浙滬品質生活地,提高文房四寶文化創意水平;池州要發揮九華山溢出價值,打造生態度假休閒目的地;蕪馬銅應結合科技創新,做優工商與旅遊結合;還要重視皖南川藏線、皖浙1號公路、徽州十道等新業態的升級,更多吸引寧杭和上海的自駕遊群體。
皖南良好的生態人文環境契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點,在沿江蕪馬銅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工業升級迭代;在宣城中北部、黃山盆地集中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等產業。這些產業本身也是文旅康養休閒產業深度發展的客觀需要,沒有先進科工產業的支撐,旅居度假只能是水月鏡花。
總之,沉默的皖南終於迎來千載良機,立足自身,融入寧杭,激活價值,借勢寧杭,皖南勢必崛起,這將在質變層面重構長三角的百年格局。
(作者系杭州心來旅遊策劃設計院院長,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
製作:童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