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晚白堊世恐龍蛋新類型

2020-12-05 中國科學技術館

./t20201201_1038262_taonews.html

《科學通報》

開博時間:2019-09-06 16:50:00

《科學通報》是主要報導自然科學各學科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方面具有創新性、高水平和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報導及時快速,文章可讀性強,力求在比較寬泛的學術領域產生深刻影響。

文章數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皖南晚白堊世恐龍蛋新類型

2020-12-01 12:41:00

  由水生到陸生是脊椎動物演化歷史上非常關鍵的演化事件之一,羊膜卵的出現對這一演化事件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它使得脊椎動物可以向更廣闊的陸地生態系統擴張,進一步加速了脊椎動物的演化速率,提高了地球上陸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羊膜卵 指具有羊膜結構的卵,是爬行類、鳥類、卵生哺乳動物所產的卵。羊膜卵的結構保證了脊椎動物可以在陸地上正常繁殖,而不一定依賴水環境。羊膜卵外層有一層堅硬的鈣質卵殼或柔韌的纖維質卵殼,卵殼內為一層緻密的殼膜,防止卵受到機械損傷、水分散發和微生物侵害。卵殼中分布有許多微孔,以保持胚胎發育過程中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恐龍是爬行動物中演化最為成功的一類脊椎動物,這一類群自距今約2.35億年前中三疊世出現到距今約6500萬年前絕滅,統治地球長達1.7億年之久,並且其中一類恐龍演化為目前地球上非常多樣化的鳥類。它們的卵如同現生鱷類或鳥類的卵一樣,由一層堅硬的、主要由方解石微晶組成的殼單元以不同排列方式構架成卵殼,卵殼中包裹著卵白和卵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這些堅硬的鈣質蛋殼可以保存形成為化石,而其中的卵白或卵黃在化石過程中都已被分解或置換。因而,「恐龍蛋」成為研究羊膜卵形成和演化非常重要的材料。


  1 休寧傘形蛋的蛋窩

  恐龍蛋自19世紀中期發現以來,目前已在全球除南極洲和大洋洲之外多處地點被發現。其中,中國是世界上恐龍蛋數量最多、類型多樣性最為豐富,截至目前的不完全統計,在中國已有15個省區市發現恐龍蛋,其中研究和命名的恐龍蛋類型包括有15個蛋科、31個蛋屬、67個蛋種。

  安徽黃山地區是我國一處非常重要的恐龍蛋產地,該區域發現恐龍蛋的地層為上白堊統徽州組,此次報導的恐龍蛋呈橢圓形,蛋化石在蛋窩中沿長軸定向排列,不在同一層面,長徑平均為13.86 cm,赤道直徑平均為10.43 cm,形狀指數為75.25;蛋殼外表面無紋飾;蛋殼較薄,厚度平均為0.75 mm;比較特殊的是這一類型的殼單元整體呈降落傘形、三角形或錐形,殼單元排列疏密不均,錐體呈半球形,錐體層非常薄,平均厚度為0.12 mm,約為蛋殼厚度的1/6,柱狀層近內表面和近外表面分別發育傘形結構;氣孔道不規則;鑑於以上特徵,與其他類型恐龍蛋進行對比,建立了一類新的恐龍蛋類型:休寧傘形蛋(新蛋屬,新蛋種);並建立傘形蛋科(新蛋科)。


  2 休寧傘形蛋蛋殼徑切面顯微結構示傘形殼單元的排列

  休寧傘形蛋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恐龍蛋類型的多樣性,為進一步研究羊膜卵的形成與演化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古生物材料,同時也為皖南地區晚白堊世紅層的劃分與對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證據。


  3 休寧傘形蛋蛋殼球形的錐體(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

文/黃建東, 王強, 胡遠超

本文來自《科學通報》

loading

恭喜您完成註冊!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

註冊失敗!

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

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未經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複製或鏡像
京ICP備1100085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388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1611號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由水生到陸生是脊椎動物演化歷史上非常關鍵的演化事件之一。

相關焦點

  • 福建上杭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光明日報福州1月12日電(記者高建進)12日,從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近日發現的化石為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中國發現面積最大最多樣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亦系福建首次發現...
    中新網福建新聞1月12日電(記者 林春茵 張金川)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2020年11月7日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首度發掘就有240餘枚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
  • 福建上杭發現我國迄今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央廣網龍巖1月12日消息(記者張子亞 龍巖臺記者吳丁焱)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福建省政府新聞辦12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在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也是中國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 ...發現迄今中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多樣性最高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還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保存最好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中國範圍內發現的最大的恐爪龍類足跡 此次發現的恐龍足跡點面積約1600平方米,產出年代早於江西贛州、廣東河源等地的恐龍化石點,多樣性遠高於黑龍江嘉蔭、安徽黃山、廣東南雄、雲南楚雄、四川昭覺、浙江東陽等地的晚白堊世足跡點。
  • 恐龍蛋又出新品種——傘形蛋
    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學者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不過我們今天要從恐龍蛋談起。我們知道,恐龍屬於爬行動物,靠產卵(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恐龍蛋)來繁殖後代。而恐龍蛋是羊膜卵的一種。羊膜卵是指具有羊膜結構的卵,它的外層是一層堅硬的鈣質蛋殼或柔韌的纖維質蛋殼。蛋殼中分布著許多微小的孔,用來保持胚胎發育過程中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 白堊紀恐龍繁殖受挫 不能孵化的恐龍蛋變化石(圖)
    江蘇恐龍生活環境差  當時氣候乾旱,火山噴發頻繁  宜興恐龍蛋的發現,對研究江蘇古氣候、古地理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許漢奎說:「這些恐龍蛋是從晚白堊世的紅土層中發現的,這說明,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江蘇地區已經成為陸地,並且有恐龍在此繁衍生息。」
  • "恐龍蛋的前世今生"展櫃正式開展
    、籌備,地質公園做了一個可以近距離對比恐龍蛋與其它物種卵的展櫃——&34;。&34;展櫃據了解,恐龍蛋是一類特殊的化石類型保存化石的部分僅僅是恐龍蛋的外殼部分,其他部分在恐龍蛋石化過程中都沒有保存下來。恐龍蛋是研究恐龍繁殖等生理特徵和生活習性的重要化石證據。我國是世界上恐龍蛋化石最為豐富的國家,其分布範圍廣、種類眾多,主要時代是晚白堊世。
  • 牛角龍:晚白堊世植食性恐龍
    中文名稱:牛角龍拉丁文名:Torosaurus生存年代:晚白堊世這種生存於晚白堊世的恐龍雖然不是最大的角龍,但它擁有角龍家族中最大的頭盾。牛角龍屬於角龍類中的開角龍類,其模式種為寬牛角龍(T.latus)。牛角龍身長約7.6米,體重估計為4.4~6.6噸,顱骨長達2.6米(是已知陸地動物中最大型的)。
  • 江西萍鄉發現十餘枚恐龍蛋化石 專家:經鑑定距今約9000萬年(圖)
    中新網江西萍鄉9月17日電 (記者 劉佔昆)連日來,江西萍鄉發現十餘枚恐龍蛋化石引起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強博士17日向記者表示,經初步鑑定,它們屬於距今約9000萬年的晚白堊世早期恐龍蛋化石。
  • 江西萍鄉一施工地發現至少10枚恐龍蛋化石,萍鄉曾為恐龍生活地
    新京報訊(記者 吳淋姝)9月16日,新京報記者從江西萍鄉上慄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文物辦獲悉,15日,上慄工業園區一工地挖掘出至少10枚晚白堊世早期的恐龍蛋化石。目前,恐龍蛋化石已得到妥善保管,待後續修復和研究。江西萍鄉上慄工業園區內施工現場發現的恐龍蛋化石。
  • 福建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專家表示,龍翔村恐龍足跡群化石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大型恐爪龍類行跡,也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據龍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黃慶輝介紹,上述恐龍足跡群是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的聯合考察隊,2020年11月7日在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進行福建省恐龍資源調查考察工作時首次發現的。
  • 「新恐龍」出沒!晚白堊世大型恐爪龍類行跡在中國首次發現
    記者12日從福建省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也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這也是晚白堊世大型恐爪龍類行跡在中國首次發現。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說,這些足跡尺寸長度為8釐米至55釐米不等,根據這些足跡判斷,造跡恐龍的體長從1米到10米不等,在1600平方米的區域發現種類如此豐富的恐龍遺蹟,對研究當時的生態環境和恐龍活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專家介紹,足跡群中,多種恐龍足跡保存有良好的行跡,行跡模式清楚。
  • 特提斯喜馬拉雅-印度地體初始裂解:來自藏南地區晚白堊世OIB型玄武巖的證據
    要:長期以來關於喜馬拉雅地體是否從印度大陸裂解以及何時裂解的問題存在較大爭議,而藏南卡達地區新發現的晚白堊世枕狀玄武巖為解決該問題提供了新的證據.卡達玄武巖位於卡達鄉北側,玄武巖呈北西西向不整合於中侏羅統遮拉組之上,鋯石SHRIMP U-Pb同位素定年獲得的成巖年齡為92.1±1.2 Ma,代表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區晚白堊世時期火山活動.卡達玄武巖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結果顯示,玄武巖為鹼性玄武巖
  • 福建發現中國迄今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新聞發布會(央廣網記者 張子亞 攝) 央廣網福州1月12日消息(記者張子亞)福建省政府新聞辦12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城南社區龍翔西側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
  • 工地現20餘枚恐龍蛋化石 恐龍蛋化石的價值及歷史你知道嗎
    (原標題:江西大餘一工地發現20餘枚恐龍蛋化石距今1.3億年) 這窩恐龍蛋化石年份約在白堊紀時期,距今1.3億年左右。 明康平 攝  中新網南昌12月25日電(劉寶山記者王劍)25日,江西省大餘縣新大餘中學項目工程建設現場,工人在進行土層爆破挖掘時,發現20餘枚橢圓形的「石疙瘩」。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 福建省龍巖市副市長黃慶輝12日在新聞發布會上披露,該市上杭縣臨城鎮2020年11月7日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首度發掘就有
  • 上杭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為福建首次發現!(附現場圖)
    記者從2021年1月12日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城南社區龍翔西側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專家現場勘察圖據現場專家介紹,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該發現,對福建省的恐龍化石研究具有裡程碑意義,對研究閩西距今約8000萬年晚白堊紀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此次發現對全球白堊紀晚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多樣性研究也具有重大意義。
  • 福建發現中國迄今面積最大最多樣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中新網
    福建發現中國迄今面積最大最多樣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2/6) 圖為2020
  • 福建發現中國迄今面積最大最多樣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2020年11月7日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首度發掘就有240餘枚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圖為2020年11月10日,福建上杭,考古現場發現的鴨嘴龍類足跡。中新社發 福建省上杭縣 供圖圖為2020年11月10日,福建上杭,航拍考古發掘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