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系列叫14歲讀懂社會,日本常見的口袋書籍。可是這……門檻才不是14歲啊啊啊……完全四十歲也不一定看得晚了吧?
好吧,咆哮結束,先給大家看看原版短評,再精選幾段書中原文,體會本書的魅力。
短評四大段落:
討論康德語言體系的道德標尺;討論盧梭、霍布斯語系下的社會契約論;討論黑格爾語系下的國家稅收;討論斯賓諾莎語系下的與暴力共處。缺點:第一段康德問題繞地囉嗦了些。其它都很好。
原文賞析:
——「在本書中我們發現,以道德標準衡量暴力是不完備或不貼切的。值得我們思考的,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評判暴力,而是該怎樣應對暴力、怎樣逐步治理社會中的暴力。」
——「暴力雖然讓我們不快,其存在卻是必然的,無法避免的。有些事情只有依靠暴力才能達成,因此我們的世界裡不能沒有暴力。在許多道德感強烈的人看來,這一現實的確十分嚴峻,但我們也需要一顆寬容的心,不恥笑、不嘆息也不詛咒暴力,只一心努力去理解它。」
——「現實社會中,如果想從實踐中獲取知識,明白該怎樣與暴力和睦相處、怎樣在社會中管理暴力,就都得學會以恰當的態度面對暴力。道德觀念在暴力面前不起作用。暴力是與我們十分親密又十分危險的生存前提。應對暴力的方式,也體現著我們能的人生態度。」
評:
真真切切一本政治學科普。給你白話講「國家機器」的運行邏輯,深入淺出很不容易。讓我想起兩個場景:
場景1:我是射擊類遊戲的夕陽紅玩家
我總是不能很好地玩射擊遊戲。打打殭屍都會輸。但有時候我會想,平時倡導和平的自己,在射擊遊戲裡也會殺紅雙眼。這個價值觀怎麼定義和統一?出了GTA遊戲後,會不會想要模仿?這本書第一章解釋了這個問題。
場景2:回憶起本科時的小論文「政治是個蹺蹺板」
不展開敘述啦。加藤陽子教授說,學習政治的學生對政治更有同理心和包容心。我覺得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