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BM今在《Science》發表全新突破!碳納米管打造世界最小電晶體,碳...
這次,來自IBM的研究人員們找到了一種全新的晶片製造工藝,而且製造電晶體所使用的材料不再是矽,而是碳納米管!研究成果一經公布,《Science》雜誌官網甚至發文表示:IBM的科學家基於碳納米管打造世界最小電晶體,難道「矽谷」終將變成「碳谷」?圖丨「矽谷」終將變成「碳谷」?文歸正題!
-
史上最大碳納米管晶片問世:14000個碳納米管電晶體,造出16...
在這個過程中,碳納米管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選擇,它自然地以半導體形式存在,具有出色的電性能,並且非常小。但此前,大多研究人員都發現——製造晶片時,要將納米管這種「挑剔」的材料放到「正確」的位置,操作簡直太難了!不過,最近來自MIT的研究人員和ADI公司的科學家聯手創造了奇蹟——他們成功打造出一個完全由碳納米電晶體構成的16位微處理器,它包含了14000多個碳納米管(CNT)電晶體。
-
《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技術與應用》出版
>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印刷電子研究部研究員趙建文、崔錚主編的《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技術與應用》一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這是國內第一本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領域的專著。
-
基於新型碳納米管的薄膜電晶體問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17日(北京時間)報導,最近,科學家研製出了金屬性和半導體性之間平衡達到最優化的新式碳納米管,並使用這種納米管制造出了薄膜電晶體(TFT),未來有望研製出諸如電子書和電子標籤等高性能、透明的柔性設備。
-
MIT:碳納米管電晶體「工業化」生產方法
但是,隨著封裝在集成電路中的電晶體數量的增加,似乎並沒有以歷史速度提高能源效率,這種趨勢可能已接近尾聲。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CNFET)比矽場效應電晶體具有更高的能源效率,可用於構建新型的性能更優異的三維微處理器,是用於開發節能計算的有前途的納米技術。但是迄今為止,它們大部分都存在於「手工」空間中,在學術實驗室中少量製作,無法滿足商業領域對CNFET高密度、快速製備、低成本的需求。
-
碳納米管:「特立獨行」的神奇材料
你知道世界上最「黑」的材料是什麼嗎?近期,國外一所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碳納米管制造出一款材料,可吸收99.96%以上的入射光,堪稱材料家族中的「黑洞」。
-
碳納米管基鐵電場效應電晶體有優異存儲特性
(a) 碳納米管基鐵電場效應電晶體結構示意圖 碳納米管獨特的結構和電學性質為其電子器件應用提供了巨大潛力。最近幾年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表面物理實驗室/研究部SF1組將碳納米管的優點和鐵電薄膜的性質相結合,與微加工實驗室合作,研製成功了以外延鐵電薄膜為柵介質的單壁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開發出一種基於碳納米管的鐵電場效應電晶體存儲器件單元。
-
Science:首個完全碳基的電晶體金屬線被成功製造
與矽基電晶體相比,碳基電晶體具有成本低、功耗小、效率高的顯著優勢。理論上來說,碳電晶體的極限運行速度是矽電晶體的5-10倍,而功耗方面,卻只是後者的十分之一。所謂碳納米管,是一種1991年被發現的新型材料,由呈六邊形排列的碳原子構成的單層或者多層圓管。
-
首創碳納米管抗疲勞性測試系統,登上《Science》
碳納米管同樣也有天然產出的碳晶特性,使納米碳管成為人們認知的碳原子材料,由於碳納米管中碳原子採取SP2雜化,相比SP3雜化,SP2雜化中S軌道成分比較大,使碳納米管具有高模量和高強度。對於具有理想結構的單層壁的碳納米管,其抗拉強度約800 GPa。碳納米管的結構雖然與高分子材料的結構相似,但其結構卻比高分子材料穩定得多。碳納米管是目前可製備出的具有最高比強度的材料。若將以其他工程材料為基體與碳納米管制成複合材料, 可使複合材料表現出良好的強度、彈性、抗疲勞性及各向同性,給複合材料的性能帶來極大的改善。
-
清華《Science》重大突破:超耐疲勞的碳納米管
日前,清華大學化工系魏飛教授和張如範副教授團隊在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以實驗形式測試了釐米級長度單根碳納米管的超耐疲勞性能。相關成果以「超耐久性的超長碳納米管」(Super-durable Ultralong Carbon Nanotubes)為題,於8月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
-
清華《Science》重大突破:超耐疲勞的碳納米管!
日前,清華大學化工系魏飛教授和張如範副教授團隊在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以實驗形式測試了釐米級長度單根碳納米管的超耐疲勞性能。碳納米管是典型的一維納米材料,也是目前已知的力學強度最高和韌性最好的材料,其宏觀強度和韌性均比目前廣泛使用的碳纖維和芳綸等材料高出一個數量級以上。然而,由於其小尺寸特性以及難以被測試的特點,單根碳納米管的疲勞行為以及疲勞破壞機制研究是該領域長期未能搞清楚的重大難題。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新型碳納米管微處理器
這樣會引起集成電路的漏電現象,讓電晶體變得不再可靠。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讓摩爾定律繼續煥發生機與活力,產業界與科學界的有識之士們開始積極尋找新材料,這些材料的目標就是取代矽,生產出尺寸更小、性能更佳、功耗更低的新一代電晶體。例如,筆者曾經介紹過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利用納米碳管與二硫化鉬研製出全球最小的電晶體,其電晶體製程僅為1納米。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等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
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但從1998被提出至今,碳納米管晶片仍存在一系列設計、製造和功能上的問題,比如其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開關時的控制問題。現在,由臺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領導,來自臺積電、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能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
-
北大最新《Science》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助力大規模集成電路!
一般認為,單壁碳納米管(CNTs)可以製造小於10nm的集成電路,但這將需要在晶片上可擴展地生產緻密和電子純半導體納米管陣列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3/850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碳納米管電晶體上同樣採用了二氧化鉿柵極電介質。但新的問題出現了:沉積高k電介質的方法是原子層沉積。這一方法需要一個「起始點」,在矽中,就是表面自然形成的薄薄氧化層。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並且,導電更快、效率更高。但從1998被提出至今,碳納米管晶片仍存在一系列設計、製造和功能上的問題,比如其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開關時的控制問題。
-
更強CPU:碳納米電晶體性能首次超越矽電晶體-CPU,處理器,碳納米...
晶片製造商現在面臨一定的困難,它們要用更小的製程製造更快的CPU,正因如此,晶片企業已經開始尋找「矽」的替代品,比如碳納米管,最近,碳納米管技術取得了重要突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科學家最近宣布,他們成功開發出碳納米電晶體,其性能大大超越現有的矽電晶體,它所通過的電量比電晶體高了1.9倍。科學家表示,碳納米管電晶體超越矽電晶體,這還是第一次。
-
碳納米電晶體體積更小 性能跟矽越來越接近
這種控制對於確保在邏輯電路中起開關作用的電晶體在需要時完全關閉至關重要。最近,人們對碳納米管電晶體的興趣有所增加,因為它們有望比矽電晶體更進一步縮小尺寸,並且提供了一種比矽更容易製造電路堆疊層的方法。研究小組發明了一種製造更好柵介質的方法。這是柵極和電晶體溝道區域之間的絕緣層。在工作中,柵極上的電壓在溝道區域形成電場,切斷電流。
-
碳納米管邁出取代矽第一步
藍色巨人IBM的科學家們再次展示了他們雄厚的科研實力:歷史上第一次,使用標準的主流半導體工藝,將一萬多個碳納米管打造的電晶體精確地放置在了一顆晶片內,並通過了可行性測試。作為一種半導體材料,碳納米管有著很多優於矽的天然屬性,特別適合在幾千個原子的尺度上建造納米級電晶體,其中的電子也可以比矽電晶體更輕鬆地轉移,實現更快速的數據傳輸,納米管的形狀也是在原子尺度上組成電晶體的上佳之選。
-
高密度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圖4 碳管高速集成電路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北京大學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發展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製備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