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談了為民政部管理幹部學院朱天吉教授採訪、撰寫《為殘疾名人樹碑立傳的南開人》一書的故事。這回,我們來談一談這部回憶錄從內容到內涵的意義。
意義之一:不忘初心
朱天吉教授編纂過兩部專為中國和世界殘疾名人樹碑立傳的辭書:一是《中國殘疾名人辭典》,二是《世界殘疾名人大辭典》。
這是填補中國和世界殘疾人事業古今空白的,特殊而又珍貴的工具書。
至於他為什麼能利用業餘時間十五六年,執著地主持編纂兩部大辭典,回憶錄中寫道:
在我心靈純真、稚嫩的童年,我就養成了同情、憐愛和助殘的心理基礎。世上沒有無本之木,也沒有無源之水。我的助殘心靈之本和心靈之源,都來自老一輩殘疾人的教誨和培育。我可以斷定,只要您用心聽完我這辛酸童年的回憶和成人後所受的教育,您定會驚呼,原來如此:助殘之舉,根在娃娃時期初步養成的仁愛之心和成人後所學的善待人生的品格。朱教授在專業領域可謂建樹頗豐,他在回憶錄中做一總結,記錄下自己投身助殘事業的初心和成就事業的過程,其中有曲折、艱辛、進步、發展、裡程碑的故事、心路歷程等,以文學語言留住真實的歷史細節。
意義之二:史料價值
1959年5月28日,正在南開大學上大一的朱天吉經歷了一件大事——周恩來總理來南開大學視察,這成了朱天吉一生中最難忘的一天。書中記錄了這段珍貴的歷史資料:
突然,小廣場上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只見周總理從廊門緩步出來,舉手示禮走近講桌,鄧穎超隨從於總理的右後側。我看得一清二楚:總理身穿平整可體、無皺無褶的淺灰色毛料中山服,紅紅潤潤的面容,兩頰和兩頜颳得乾乾淨淨,泛泛著柔美的青光,兩道濃濃黑黑的眼眉,炯炯有神的雙目,凸現著巨大的感人的和藹可親和平易近人的親和力,真可謂神採奕奕,一點不像六十多歲的人,而像四五十歲的壯年!他的右臂歷史形成的習慣性地斜貼在肋下,那深邃沉穩、英姿偉岸的氣質中蘊儲著強大的撼動人心的感染力。鄧穎超穿著一身土黃色的布料衣衫,格外顯得質樸可親,臉上泛露著和藹的微笑。


在回憶錄中,我們以朱教授一個人的經歷,折射出歷史上偉人的風貌,體現了時代背景,具有史料價值。
意義之三:穿越時光
朱天吉教授將一生的精力和心血獻給了殘疾人和助殘事業。
他認為:一個人童年生存成長的家庭和社會環境,對他的人格品性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基礎作用,也就是說,環境哺育人生,環境改變人生,環境決定人生的品行。
他在回憶錄裡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自小我就生活在殘疾親友的身邊。十多年的耳聞目睹,讓我深深地知道殘疾人有著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有著自強不息的堅韌意志,更有著博大的胸懷、慈善的心田、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十多年的身受體感,也讓我對殘疾人的內心世界有了深刻的認知,每看到一個動作,就能體會他們的情感;每聽到一句言語,就能知曉他們的信念。在與他們朝朝暮暮的相處中,殘疾人的善良與仁慈、親情和大愛,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打下了我一生助殘的心理基礎。




回憶錄可以記錄一個人從小到老的成長過程,描寫童年對成年後的影響,可追根溯源,看出成長的軌跡;記錄下今天對昨天的重新審視,會對人生有全新的認知和感悟。
總之,回憶錄可穿越時間,將一個人由內而外地全面展現出來。
意義之四:激勵後人
朱天吉教授定製這部回憶錄的目的,還想將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信條表達出來,激勵後人。書中這樣寫道:
人生應當是一部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樂章。它應該給後世留下鼓動人心、永不消逝的音響。這是《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1987年10月初版問世之時,我寫在作者署名頁上的「自勉辭」。我的人生也正如此,將個人的一段激昂樂章交織在助殘事業「自強不息、奮發向上」氣勢恢弘的交響樂中,用這兩部為殘疾名人樹碑立傳的辭書奏鳴出「鼓動人心、永不消逝」的音響。
回憶錄可以總結自己寶貴的人生經驗,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體系,並以文學語言表現出來,以圖書的形式傳播出去,獲得更多人的認可,供更多人來學習。
可見,回憶錄至少有:不忘初心、史料價值、穿越時光、激勵後人,這些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