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時間|為世界留下「綠色足跡」

2020-12-04 新華社新媒體

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上強調,我們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氣候環境領域挑戰,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

近年來,我國多地在綠色轉型方面積極探索實踐,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為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出一份力量。《習近平時間》推出「奮進新徵程」系列,今天播出《為世界留下「綠色足跡」》。

策 劃:張宋紅

編 導:張南琦

記 者:葉紫嫣 阿曼 吳新生

報導員:吐爾遜 崔蘭 古麗切合熱

主持人:朱家逸

編 輯:董銀雪

播 控:臧育麟

新華通訊社出品

相關焦點

  • 習近平如何為世界經濟「把脈開方」
    從2013年到2016年,4屆峰會,10多次演講和致辭,對準全球經濟的疑難病症,習近平「望、聞、問、切」,把脈開方,彰顯了中國對世界的責任與擔當。細讀習近平的歷次講話文本,不難發現,頻繁出現的幾大關鍵詞串聯起了習近平這4年來的G20足跡。從「把準脈」到「開好方」、「抓對藥」,透露出的是習近平對全球治理的關切與思索,展現出的是他對發展的基本判斷與破解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 2014年習近平出訪足跡:遍布四大洲18個國家(圖)
    2014,隨習主席走世界(一)攝影 丁林)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2014年,國家主席習近平7次出訪,足跡遍布亞洲、歐洲、拉美和大洋洲的18個國家。習主席都去了哪兒、見了誰、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就讓新華國際帶您一起,跟習主席走世界!  --外交足跡  習主席2014年的外交足跡,遍布全世界。
  • 習近平的2019·四月:影響世界的「中國時間」
    在這不平凡的「人間四月天」,習近平的重要活動格外頻繁——會見33位外國政要,12次致電致信,1次考察調研……內政外交活動竟達75項之多。30天的時間裡,習近平以「無縫對接」的超強節奏統攬內政外交各項工作。
  • 《江西的生態足跡》:傳遞綠色崛起的"江西智慧"
    這部60餘萬字的紀實性報告文學作品,全景式再現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江西全省自然生態的變遷與發展,忠實記錄了江西探索和實踐綠色崛起的難忘歷程。    《江西的生態足跡》以嚴謹的紀實手法,按照時間的脈絡,用文字符號串聯起歷史的元素。
  • 習近平的足跡|勇攀科技高峰 探索宇宙奧秘
    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對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建設航天強國?以怎樣的姿態邁向未來的星辰大海?讓我們跟隨「習近平的足跡」尋找答案。
  • 四川發現「迅猛龍」足跡 為亞洲最大恐爪龍足跡
    四川發現「迅猛龍」足跡 為亞洲最大恐爪龍足跡 2016-01-22 10:41:28來源:成都商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魏巍
  • 我國鋁業當下的環境足跡及綠色發展
    但為了滿足其快速發展的需要,總有一些有悖於綠色發展理念的事情發生。  鋁生產環境足跡明顯  鋁生產是能源密集型產業,鋁工業耗電量佔比去全國用電量的5%以上。與此同時,鋁製造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空氣汙染物(如氟化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多環芳烴(PAH)等),嚴重破壞臨近地區的環境和人生健康。
  • 憶過去 言現在 話未來 習近平署名文章壯大世界朋友圈
    在這些署名文章中,習近平既回憶過往,也談及現在,更展望未來,不僅收穫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讚譽,也成為中國在世界壯大朋友圈的一大「利器」。  憶過去:歷史凝聚共識 詮釋中外友誼源遠流長  「友誼」是習近平署名文章中的關鍵詞。
  • 三年足跡遍布東三省 看習近平總書記如何指點東北振興
    【學習路上按】5月2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省伊春市考察調研,東北振興再次成為關注焦點。這次黑龍江之行,距離今年兩會總書記參加黑龍江代表團審議僅僅過去兩個多月的時間。
  • 人類在地外星球上留下的十大「驕傲徽章」足跡
    中國人外出旅遊常有這樣的一個壞習慣--「到此一遊」可以採用朱自清《匆匆》裡面的話理解為「不能白白走著一趟」。正因為這個「到此一遊」人類不僅在地球上留下了很對足跡,還要去到月球上到土衛六表面留下人類的足跡。這些在土衛六表面的漫遊車留下的足跡,是我們在地外探索之旅的「驕傲徽章」。
  • 連東北城市都很少見到的雪地「足跡」,竟然是這些生物留下?
    眼看入冬這麼久,東北和西北不少地方都下雪了,少有人破壞的雪地上,經常會留下神秘足跡。他們到底是什麼生物留下的呢?麻雀:「捆綁」雙腳蹦蹦跳在我國北方,麻雀可以算是城市中最常見的鳥,三五成群活躍在大街小巷。
  • 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新動力
    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國家生態保護和建設示範區、首個「中國天然氧吧城市」和唯一的「中國氣候養生之鄉」……20年來,麗水不斷擦亮一張張「金質名片」,為「中國生態第一市」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新動力。這片紅色熱土,留下周恩來、劉英、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家和無數革命先烈的光輝戰鬥足跡,「忠誠使命、求是挺進、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歷久彌新。
  • 山東現《侏羅紀世界》主角足跡化石 揭秘「白堊紀最危險獵手」
    通過這些足跡,科研人員在世界上首次證實了一種小型食肉類恐龍——恐爪龍的群居特性。近期熱映的《侏羅紀世界》系列影視作品中的主角就是此類恐龍。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足跡漫長的進化演變和瞬間的動蕩,讓恐龍這種生物在地球上消失了,但是它們存在的證據以化石的形式保留了下來,可以幫助科學家們了解恐龍的習性。
  • 是誰在地球上留下第一個「腳印」?中國發現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1969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太空人,也是第一個在地球外星體上留下腳印的人類成員。   那麼,問題來了:在地球上最早留下腳印的是誰?答案是:可能是一隻蝦!
  • 品味習近平講給世界的20個小故事
    【學習路上按】2015年,習近平主席的足跡遍布亞、美、歐、非四大洲,共8次出訪,到訪14個國家、21個城市。在今年的出訪中,習主席共發表44次海外演講,發表7篇署名文章。在海外,他講親身經歷,也講互幫互助;他講傳統友誼,也講最新進展……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經他的公開講話、署名文章,廣為流傳。
  • 「萬物和諧」,習近平以四點建議構畫美麗世界
    堅持生態文明,增強建設美麗世界動力;堅持多邊主義,凝聚全球環境治理合力;保持綠色發展,培育疫後經濟高質量復甦活力;增強責任心,提升應對環境挑戰行動力——受訪學者分析指出,四點建議可視為中國「生態觀」的升級版,為後疫情時代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世界、實現經濟復甦明晰三組關係,提供中國方案。9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
  • 用評論的方式,回顧我們走過的這一年|足跡
    來源:八一評論微信公眾號 作者:桑林峰2017,我們這樣走過 ③足跡踏出的每串詩行都和著強軍韻腳 問蒼穹,問大洋,問戰場,明豔的花兒是否浸潤拼搏的血雨,時間的沙上是否留下奮鬥的足跡。回答是肯定的。  大漠列陣,塞上點兵。回眸2017,最讓人難忘的當屬那場朱日和大閱兵。
  • 山東郯城發現世界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類足跡
    郝學娟 攝中新網山東郯城7月6日電 (郝學娟)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在山東郯城縣李莊鎮馬陵山附近發現一處品種和數量極其豐富的白堊紀恐龍足跡點。其中,四道平行的足跡是世界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郯城縣李莊鎮新聞辦公室主任陸勇6日告訴記者,隨著探查工作的進行,目前已在該處發現近800個恐龍足跡。圖為密密麻麻的恐龍足跡。
  • 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
    原標題: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中新網北京6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取得最新研究進展:新發現的大型、中型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
  • 我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足跡化石現藏於福建南安
    東南網7月29日訊(福建日報APP-新福建記者 劉益清 通訊員 陳鑫煒 黃瑜鵬) 恐龍時代巨獸的足跡,在悠悠時光裡沉澱成化石,令人對白堊紀世界充滿無窮的想像。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G.Lockley)等學者共同研究,論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國內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上。暴龍又名霸王龍,是一種超大型的肉食性恐龍,屬於獸腳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