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日電 (記者 張子揚)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統退化……當這些重大風險直接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時,世界該怎麼辦?對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30日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以四點建議向世界闡明中國主張與願景——「要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堅持生態文明,增強建設美麗世界動力;堅持多邊主義,凝聚全球環境治理合力;保持綠色發展,培育疫後經濟高質量復甦活力;增強責任心,提升應對環境挑戰行動力——受訪學者分析指出,四點建議可視為中國「生態觀」的升級版,為後疫情時代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世界、實現經濟復甦明晰三組關係,提供中國方案。
9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其一,生態興與文明興的關係: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習近平在講話中呼籲,要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亞洲區會員委員會主席馬克平告訴中新社記者,面對生態危機,如果只注重「發展」或只強調「保護」,難免偏頗、割裂。從根本上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唯有將「發展」和「保護」共同推進。這其中,釐清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前提,是核心。
外交學院副院長高飛認為,如果將這次疫情看做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通過疫情理應讓人警醒——人對大自然的無度索取,應轉變為同大自然的和諧共生。習主席提出「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表達出人類社會應當把握的規律:自然好,人類才會更好。
其二,多邊主義與世界的關係:攜手合作方為正道。
「面對全球環境風險挑戰,各國是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單邊主義不得人心,攜手合作方為正道。」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
在高飛看來,面對全球環境風險挑戰,人類可謂「同坐一條船」,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堅持多邊主義與團結合作,提升應對挑戰行動力,在環境治理中形成合力,才會形成效率。
馬克平認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共有196個締約方,如果有些國家堅持本國優先的發展策略而不顧及全局,毫無疑問,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可能成功。中國最高領導人在聯合國平臺上呼籲世界攜手合作,所有國家應行動起來,而不是各行其道,「退群」、「毀約」。
在這方面,中國是積極的行動派,採取有力政策行動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過去10年,中國森林資源增長面積超過7000萬公頃,居全球首位。長時間、大規模治理沙化、荒漠化,有效保護修復溼地,生物遺傳資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85%的重點野生動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大一般性辯論發言中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在專家看來,儘管中國要想實現這個目標需付出極為艱苦的努力,但這些承諾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世界人民的眼中不揉沙子,個別超級大國做得如何?中國的行動力怎麼樣?」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董漫遠認為,「人人心中有桿秤」。
其三,綠色發展同經濟高質量復甦的關係: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
近年來,在數次地方考察以及諸多重要場合,習近平屢屢提到「綠色發展」。
「我一直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北京世園會開幕式上,習近平指出,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017年1月,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時強調,「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
如今,在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全面衝擊下,如何處理好保護自然同經濟復甦的關係,馬克平認為,世界走上新的十字路口,需要聽到中國的聲音。
習近平指出,「要著眼長遠,保持定力,堅持綠色、包容、可持續發展」。「要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
「這次疫情對世界的衝擊,打破了人類『經濟增長是常態』的慣有思維。今天,人類需要重新反思一道命題:何為富有遠見的綠色發展模式?」高飛認為,中國曾有過刻骨銘心的教訓,亦因追求綠色發展而捕捉到「金山銀山」。此刻毫無保留地同世界分享,本身亦契合著自身發展思路:世界好,中國才更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