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銀屑病人跳樓自殺,病友:能感受到他非常痛苦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從前,我們每天都在沙灘上曬太陽,也願意聽他天南海北的侃大山,他是一個很開朗很活潑的人。」說完,鄭濤停頓了幾秒,他回憶著的,是自己的銀屑病的病友,一個剛逝去的年輕生命。

5月23日下午五點,30歲的南京人劉東京(化名)在南京某酒店跳樓自殺,因為從小得銀屑病,為了更好地控制病情,最近幾年一直在海南三亞「治療」(日光浴)。但因為疫情原因,不久前從三亞返回南京,在劉東最後一次從醫院出來後,找了一家酒店登記入住,不久後從窗戶一躍而下。

「願天堂沒有皮膚病痛。」成了全國各地銀屑病病友群裡所有人的悼念。

最近幾年病情更嚴重了 日光浴是活著的希望

「每年冬天,我們都在三亞大東海沙灘曬太陽,相識有七八年了。」鄭濤是五月二十三號晚上十八點五十分得到了劉東京自殺的消息。在鄭濤的記憶裡,那還是一個孩子,一直對著身邊的笑。

和鄭濤一樣的銀屑病患者,在自己的圈子裡,他們習慣把自己稱為P友——psoriasis(銀屑病)。一起「日光浴」,一起探討身體上哪塊皮膚發生了變化,一起小心翼翼的盤算哪一種新藥用得起。

「每年冬天我們都會在一起吃幾次飯,因為他是個孩子,一個人在三亞,又沒有經濟收入,所以我們只要出去吃飯就帶著他。」鄭濤說,我們被很多人嫌棄,但是互相卻是彼此的支撐,很多苦,只有我們自己人懂。知道這個跟了自己七八年的病友就這麼走了,鄭濤說,他看著群裡的刷屏哀悼,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其實東京臨死前給一個病友打了電話,說不想活了,病友馬上聯繫他的家人並且報警,但沒想到還是晚了」。北京人張亞新(化名)三年前在三亞「治療」時認識了劉東京。在張亞新的眼裡,他一直是個活潑的人。

「其實他不僅有銀屑病,而且還有重度抑鬱症。」據張亞新了解,劉東京從小就得了尋常性銀屑病,渾身上下都是,最近幾年病情更嚴重了。

最讓張亞新壓抑和惋惜的,是在他的記憶裡,劉東京一直有很強的求生欲,能雖然感受到他非常痛苦,但每次在海邊曬日光浴,他都是最後一個離開的。」

紫外線療法(日光浴)是銀屑病患者一種常規療法,能幫助無光敏感的患者皮損消退,有利於病情穩定和治療。為了充分曬到,銀屑病患者都刮著鋥亮的光頭,因為頭髮太長會泡不透、曬不透。

張亞新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日光浴對病情的緩解有很大的作用,不過今年因為疫情三亞海灘封閉了近一個月,所以銀屑病患者進行日光浴治療受到了很大影響,「等重新開放的時候,很多患者犯病很嚴重。劉東京也因為這個原因,病情有所加重」。

650萬銀屑病患者的陰翳:89%患者有精神壓力

劉東京的離開的背後,是650萬銀屑病患者經常幾近崩潰的精神。「他留下了一封信,3年來,我都能倒背如流了。還是覺得他一直在。」62歲的宋春蘭(化名),是一位已逝銀屑病患者的媽媽。

2012年,27歲的兒子韓佳(化名)被確診為銀屑病,在這之前,韓佳是一名優秀的網絡寫手,有同樣優秀的女朋友,有不菲收入。患病初期,兒子一直積極對抗,3年時間裡,全國的皮膚病醫院都走遍了。

被治癒的希望被徹底壓滅後,「後來我陪著兒子去了三亞,因為聽說那裡的陽光可以讓千瘡百孔的皮膚癒合得更快一點。」

宋春蘭告訴記者,從前一直沒有很深刻認識到銀屑病患者的內心有多脆弱,直到有一天,在三亞海邊裸曬時,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拿著手機對著兒子拍。

在兒子和偷拍孩子發生爭執後,「沒過幾天,佳佳就自殺了。他和我說了晚安,還摸了摸我的臉……」宋春蘭說到這,眼淚瞬間掉了下來,在那後,他發現了兒子患病後的所有日記和臨走前留下的信。

據2010年《中國皮膚性病學雜誌》一項中國六省市銀屑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銀屑病患者患病率為0.47%,據此估計,在中國約有650萬患者深受其害。在最新發布的銀屑病全球報告中顯示,89%的患者表示有精神壓力,其中5%的患者過去一年曾實施過自殺行為。僅有11%的患者曾尋求過心理治療。

「在我們的生活中,夜晚是最安靜的,無論我怎麼去逃避,我都知道,銀屑病會陪著我,直到死,直到皮膚化為灰燼的那一刻。」每一句話都有撕心裂肺的痛和無望,宋春蘭把兒子日記的每一頁幾近翻爛,在提起是否怪兒子時,這位老人搖了搖頭說,不讓他受罪,就是好事兒。

「我也有抑鬱症」,張亞新表示,自己患有遺傳性銀屑病,在三亞也曬了10年,但是控制的並不好,「外人的不理解甚至歧視我都不怕,只是渾身天天癢,天天掉很多皮屑,自己也討厭自己。」

天文數字與求生欲:昂貴藥費讓大多數患者望而卻步

「皮膚病領域以銀屑病等為代表的需終生用藥的免疫性慢性皮膚病,值得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關注。」2020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廣東省委副主委、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表示,銀屑病長期反覆遷延不但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患者受到病痛、社會歧視、心理壓力極大、醫療費用居高不下的困擾。

解放軍總醫院皮膚科主任李承新教授曾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介紹:「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23等細胞因子是銀屑病重要的發病機制,阻斷它們、消滅它們,就能達到治療銀屑病的作用,相對於傳統的治療方法,生物製劑的治療起效很快,一般兩~四周就能有很好的改善。」

僅去年一年已經有四款銀屑病生物製劑獲批上市。然而很多新上市的針劑價格昂貴,一款生物製劑人民幣約4300多元一支,每次需要打兩支。前五周每周都需要兩支,後面每個月維持需要兩支。因為銀屑病是終生疾病,所以藥不能停。更貴也有兩到三萬一支的新藥,這些高昂的價格,讓大多數患者想都不敢想,雖然能控制病情,但依然只是遙不可及的夢。

現在回到北京治療做其他疾病治療的張亞新表示,自己因為做了手術,別的藥不敢用,最近新上市的新藥並沒有嘗試。「問了其他病友的反饋,大家都認為承受不了太貴了,所以他們只能選擇在海灘上曬日光浴。」

盧傳堅建議,除了增加公眾對銀屑病的認知,減少對銀屑病患者的歧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和出臺相關醫保政策,將銀屑病納入門診慢病或特殊疾病保障範疇, 除此之外,加快生物製劑進入醫保談判程序,並建立患者和國家醫保共同分擔的合理支付模式,滿足患者「用得上藥,用得起藥」的需求。

相關閱讀:

空軍特色醫學中心皮膚科主任醫師龐曉文: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易於復發的、由多因素誘導、多基因遺傳的慢性皮膚炎症性疾病,俗稱「牛皮癬」。主要治療方法有局部治療、全身治療、物理治療和心理治療。其中局部治療主要指外用於皮膚的軟膏、洗劑、凝膠等,例如維生素D3類似物,糖皮質激素等。

物理療法主要指紫外線療法和浸浴治療,對於無光敏感的患者合理地「曬太陽」有利於病情的減輕和皮損的消退;全身性治療主要指通過口服、靜脈輸液等方法攝入藥物,用藥包括維甲酸類和免疫抑制藥、生物製劑等;另外有效的心理疏導對病情控制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來源:新華號 健康時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中學數學老師跳樓自殺不管是因何事,留給孩子的都是永遠的痛
    張明舉老師跳樓自殺是對學校管理的不滿還是另有隱情?留下一個未滿十二歲的孩孑,對於少年失父失母的孩子來說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張老師的離去對他的孩子是永遠的痛。今年41歲的張明舉老師在自己的絕筆信中稱,他是2008年來到鋼城十一中,他剛剛經歷離婚的痛苦,當時孩子才一歲半。
  • 北大天才馮奚喬:20歲上哈佛,34歲跳樓自殺,美國大學為他降半旗
    馮奚喬非常想抓住這次機會,用功讀書、向老師請教與物理相關的各種課程。馮奚喬的努力付出很快就獲得了回報,在這場考試當中,年僅20歲的馮奚喬取得了全校第一、全國第四的好成績,並且成功地進入到哈佛大學的視線當中。
  • 燒炭自殺真的不痛苦嗎?
    ,僅次於跳樓,佔比超過四分之一。部分原因在於,香港人愛到郊外燒烤BBQ,木炭在大多數的便利店或超市都可以購得,所以造成這種獨特的自殺方法。  目前,燒炭自殺已經隨著網際網路廣泛傳播到了大陸、臺灣和日本等地。  現代人工作壓力太大,想自殺又怕痛怎麼辦?  許多人以為,燒炭簡單易行,能保留全屍,關鍵是不痛苦,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安詳」離世。因此,燒炭自殺的新聞屢見不鮮。
  • 賭球賠錢一言不合就跳樓?這種死法有多痛苦了解過嗎?
    從我上面的描述中,至少,跳樓自殺是一種不體面的死法,那麼跳樓是一種舒服的死法嗎?舒服,是生命的自然狀態及心理上的需求,得到滿足以後的感覺。那麼我們先來分析一下,跳樓這個過程,在判斷其能在哪些指標上符合舒服的定義。
  • 一言不合就跳樓?這種死法有多痛苦了解過嗎?
    跳樓即求死。萬丈高樓平地起,有人卻將高樓當作生命的終點站。「跳樓」一詞經常出現在社會新聞裡,今天某某明星因抑鬱症跳樓,明天某某公司破產老闆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結束人生。但是小圈今天要說的是儘管很多人選擇用這種方式得到所謂的「解脫」,但小圈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跳樓並不是什麼舒服的死法,無痛人流也許存在,但無痛自殺是堅決不存在的。跳樓過程全揭秘1、克服心理你真的決定要自尋短見嗎?
  • 跳樓自殺的人,在跳躍的一瞬間,幾乎都會做這一動作
    所以這個事件的根源其實就是這個人自殺的動機。對於自殺,早期的研究者可以算是法國社會年鑑學派的創始人埃米爾·杜爾凱姆——他曾寫過《自殺論》。國內學者也進行了一些相關研究,對於自殺行為的階段一般認為有以下幾點:第一,出現自殺動機,產生自殺念頭,並非小事情就能引起自殺,往往是由於一些重大事件的「催化」。二是矛盾升級,衝突加劇。
  • 長沙一男子因感情問題跳樓身亡,女友割腕自殺,保安:以為是演習
    11月23日,在湖南長沙一男子從32樓跳樓自殺身亡,其女友也割腕自殺,被搶救了過來。據了解該男子今年已經30歲了,與女友在該小區內租房住,在事發當天兩人曾發生過爭吵,而且吵架的聲音特別大,周圍鄰居都聽到了,兩人似乎是因為感情問題而爭吵的。
  • 吸氦氣燒炭跳樓 香港一日發生三宗自殺案
    中新網11月17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天水圍天恆邨發生青年吸氦氣自殺事件。一名24歲青年疑因生活不如意,在家留下遺書,以膠袋笠頭再灌入氦氣自殺身亡,警方相信事件無可疑,死因有待驗屍確定。死者姓麥、24歲,與家人同住天恆邨一單位。昨(16日)晨9時39分,25歲的麥兄致電報警,稱他返家發現其24歲胞弟倒臥屋內,膠袋笠頭陷入昏迷。
  • 男子掐死出軌女友後自殺 割腕上吊跳樓方法用盡
    絕望男子掐死出軌女友後想自殺,可是——割腕、抹脖子、上吊、跳樓  辦法用盡了 就是死不成   大婚在即,王根意外發現女友高麗成了老闆的情人。高麗尋死覓活堅決不肯和他分手,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他狠心掐死了高麗,並準備自殺與她共赴黃泉。要命的是,割腕、抹脖子、上吊、跳樓等方法用盡,他都沒有成功。最後,王根心灰意冷,打電話請人報警。  簡訊洩露女友「秘密」  30歲的王根是南京的一名普通打工者,他和高麗戀愛多年,並已按農村習俗訂婚。
  • 心理學:那些從高空跳樓自殺的人,在半空中是否會感到後悔?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笑對人生,有些本身心理素質就比較差,恰巧身邊也沒有能支持自己的人,所以,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會被自己的思維鎖在定式之中,認為世界太殘酷,人生沒有希望。他們以為離開是對生命的救贖,可自殺的方式有很多種,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跳樓呢?
  • 好友自殺後,他訪遍3大自殺聖地,揭秘日本自殺潮
    2015年,我的一個朋友自殺了。在這之前的4年,他消失過一次,兩周後被找到了。他在這兩周內去探訪了日本知名的自殺聖地,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後來他在朋友和家人的幫助下貌似有些好轉,但最終還是在2015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自殺方式是當時人們討論最多、最「流行」且沒有過多痛苦的一種。我得知此事的時候想為他做些什麼,留下些影像資料。
  • 靠醫用大麻緩解痛苦的病人們
    舊金山女攝影師Robyn Twomey的系列照片《藥》拍攝了一群病人。他們是社會中各個不同階層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各自有著不同的疾病,但他們都依靠吸食大麻來治療、緩解病痛,儘管大麻仍沒有在普遍社會中得到合法性。
  • 《東宮》被刪番外:李承鄞因過度思念小楓,跳樓自殺了!
    《東宮》被刪番外:李承鄞因過度思念小楓,跳樓自殺了!(以下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告之則刪!)它雖然沒有太多的陰謀詭計,也沒有太大的格局或者勾心鬥角,但框架卻設計的非常巧妙!三年前,李承鄞化名顧小五,來到小楓的身邊,那時候小楓是西涼的公主,是顧小五給她起的中原名字,叫做楓娘!
  • 他們為何自殺?
    凱特·絲蓓,55歲。羅賓·威廉士,63歲。阿隆·施瓦茨,26歲。朱尼·西沃,43歲。亞歷山大·麥昆,40歲。亨特·湯普遜,67歲。柯本,27歲。西爾維婭·普拉斯,30歲。海明威,61歲。圖靈,41歲。維吉尼亞·伍爾夫,59歲。梵谷,37歲。你讀完這個自殺名人的名單之後,世界上某個地方又有一個人自殺了,大約每40秒有一個人自殺(一年80萬人)。」
  • 「微笑女王」竹內結子自殺去世:「我們不是矯情,也不是精神病人」
    原創 檀 精英說根據日本媒體報導,當地時間9月27日,現年40歲的日本女演員竹內結子被發現在自家的衣櫃裡上吊自殺,凌晨搶救無效離世...比如當身體共感人的好朋友出現頭痛的症狀,那麼他也會覺得頭開始隱隱作痛。有的丈夫在妻子懷孕食欲不振的時候,也會產生一樣噁心想吐的感覺。「情緒共感人」對於他人的情緒變化特別敏感,對方的一顰一笑,一個小舉動,他都可以從中解讀出對方的情緒信息。當情緒共感人感受到對方情緒低落,他也會跟著情緒低落,吸收負能量,被幹擾,甚至混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 瘧疾治癌法爆紅背後:有病人自殺身亡 同行批其為731重現
    網紅科學家營銷話術:10個實驗者,2人「治癒」3人身亡  「瘧原蟲能治癒癌症,已有兩個病人完全康復」,治療效果極度明顯,解決方法又是如此離奇,疊加上「中國科學家」引爆民族自豪感,刷屏爆文於是出爐。  (10人實驗組統計數據)  在10個實驗者中,有2例患者用中文標明無腫瘤生存、無復發。
  • 又一著名電商平臺員工在家中跳樓自殺離世 原因尚待揭秘
    拼多多最近真是不順,剛發生一員工回國路上猝死,又發生一起員工回老家跳樓不幸身故。到底啥情況呢?諸多謎團。 首先,該員工很年輕,23歲,2020年7月8日入職,未婚。 事發前於1月8日早上8時37分向主管請假,但未說明請假原因。 但到底啥原因讓其請假回老家呢?
  • 19歲復讀考生高考後跳樓 留下字條寫滿「憎恨」
    兩次復讀 19歲男孩高考後跳樓之前被診斷出患有抑鬱症及精神分裂症留下字條寫滿「憎恨」「我跳樓自殺了」,給父親發完這條6個字的簡訊,19歲的洋洋(化名)從自家15樓上縱身跳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高考結束那天,周先生問洋洋能估多少分,洋洋脫口而出「510分」。「其實我知道他根本考不了那麼多分,510分是他的理想分數。」周先生無奈地說。為了讓洋洋在高考時發揮出好的水平,周先生沒有讓洋洋在考試期間服用抗抑鬱藥物,而這件事卻讓夫妻倆至今都後悔莫及。「我每天讓他哥哥帶他去遊泳、打籃球,目的就是讓他減負。」
  • 13歲女孩自殺前最後一句話戳痛世人:有多少孩子被浸羞辱式教育裡
    2018年9月,安徽歙州的一名高二學生跳樓自殺,自殺前曾跟母親打電話告別,而生前,這位同學曾被老師當眾打耳光並且罰站。……所有這些悲劇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孩子在自殺前,都曾經受到當眾羞辱。有人說,被羞辱了便要自殺嗎?是不是太玻璃心了?作為一個有同樣體驗的人,我想說的是,來自大人的當眾羞辱,的確具備極強的殺傷力。
  • 20歲杭州少女從樓頂跳下 與遺傳病抗爭7年
    13歲那年,女孩被診斷患上了遺傳病,醫生說她活不過兩年。與疾病抗爭7年,在一次費用缺口危機後跳樓。經歷了生死的女孩看淡了一切。2017年8月22日下午,20歲的江雲菊毫無徵兆地從自家四樓跳了下來。「13歲目睹病友自殺,16歲打工不想跟媽媽拿錢,20歲看淡了生死...」那張與生命抗爭的笑容,多燦爛就有多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