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地形圖我們可以看到,我國不僅有縱橫交錯的山嶺、雄偉廣袤的高原、一望無際的平原,還有群山環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緩的丘陵。五種地形類型中,以山地33%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區(包括山地、丘陵、崎嶇高原部分)佔三分之二。其中不同走向的山脈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那麼我國山脈所形成的地理上的界線有哪些呢?
第一、地形區界線
天山——塔裡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
太行山——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
大興安嶺——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
巫山——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遊平原
雪峰山——雲貴高原和江南丘陵
橫斷山脈——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四川盆地
崑崙山——青藏高原和塔裡木盆地
陰山——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
祁連山——柴達木盆地和內蒙古高原
南嶺——兩廣丘陵和江南丘陵
秦嶺——漢水谷地和黃土高原
燕山——內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
大婁山——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

第二、省份界線
太行山——河北省(冀)和山西省(晉)
武夷山——福建省(閩)和江西省(贛)
崑崙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和西藏自治區(藏)
巫山——湖北省(鄂)和重慶市(渝)
南嶺——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廣東省(粵)和江西省(贛)
賀蘭山——甘肅省(甘或隴)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寧)
大巴山——四川省(川)和陝西省(陝或秦)
第三、國界線
阿爾泰山——俄羅斯、蒙古和中國
喜馬拉雅山脈——不丹、尼泊爾、印度和中國
長白山——朝鮮和中國
第四、氣候界線
1月0℃等溫線(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溼潤區與半乾旱區界線):大興安嶺西麓-燕山-大青山-六盤山-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的連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溼潤區與半溼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第五、河流界線
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界線:北段大體沿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沿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
分水嶺:岡底斯山和怒山—太平洋水系與印度洋水系;巴顏喀拉山和秦嶺—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南嶺——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怒山—瀾滄江與怒江;武夷山—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諸河流域;太行山—黃河水系與海河水系;秦嶺—漢水與渭河
第六、地勢三階梯界線
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崑崙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以上所列,小編可能有疏漏,甚至是錯誤,歡迎大家補充和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