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全世界的科學家搶著要探測火星?真實原因是這樣的

2020-08-28 嗶嗶俠丫


自從人們成功地脫離了地球的束縛之後,人類就開始探索地球之外更加浩瀚的宇宙——太陽系內的行星。在古代,人們就在古籍上記載過,其中被古人稱為「螢惑」的火星就被當時的人類視為不祥。然而時過境遷,人類的這種思想也在科學的理論上逐漸轉變了,從而更加清晰的認知了這顆神秘的星球。



人類對火星的探索,早在60年代就開始進行了。1960年,前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火星1A號」探測器,它是人類第1個火星探測器。經過多次失敗之後,1965年,美國發射的水手4號太空飛船在距離火星9850公裡的地方,拍到了21張火星照片,並從中發現了火星上的環形山。目前美國有5個探測器在火星運行: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偵察軌道器,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機遇號,好奇號。


那麼,為什麼科學家們總是熱衷於探索火星呢?

首先,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4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火星與地球之間最近的時候只有5400萬公裡,其直徑約為地球的53%,體積為15%,質量為11%,表面重力為地球的2/5,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


火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它是太陽系中和地球的地表最為相似的星球。由於火星表面沒有水,所以火星的地表幾乎全是陸地,總面積和地球的陸地面積差不多,但幾乎都是類似於地球上沙漠,戈壁灘之類的地貌,看不出任何生機。火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和冰組成的極冠,而且上面覆蓋的乾冰會隨季節的更替而變化。


那麼火星上的地形地貌就一直是這樣的嗎?荷蘭科學家們發現,海拉斯盆地早期很可能是一個火星上的大湖泊,位於火星南半球,這裡的巖石峭壁露出地面的部分高約200米、寬達1.5公裡,巖石外露面表現為河流衝刷的痕跡,研究者們推測認為要想形成這種大小的衝刷型石質地貌,需要一條活躍了至少10萬年的河流不斷地衝刷才能塑造出來。塞勒教授對此解釋說:「形成這些200米厚的沉積物,需要大量液態水其對其施加作用」,這表明火星曾經擁有一個與地球上的類似的由降水驅動的水循環,因此推測認為早期火星(二三十億年前)的地表環境或許類似於如今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因此火星上早期很可能也是有生命存在的。說明這裡在早期很可能是火星上重要的生物生態繁盛區域。就在前不久美國宇航局公布了火星上有少量的水,科學家們認為水是一切生命的根本,有了水就有可能存在生命,於是熱衷尋找火星生物的人們又熱情高漲起來


美國宇航局科學家們在火星大氣層中發現了甲烷,正是這最簡單的只有5個原子組成的有機物,成為了整個地球可以出現生命的基礎。當碳 氧 磷 氮等物質在甲烷的基礎上聚合,最終形成越來越多複雜的有機物,而這些有機物的結合形成了地球上的第1個細胞,這表明這顆行星仍然具有活力。甲烷也是生命存在的另一個關鍵要素,產生甲烷的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期的生命形態。因此,如果火星上也是如此,那它們就可能存在於火星地表之下。


總之了,人類要跨出地球前往其他星球,賴以生存的水是必不可少的。而科學家們研究推測認為,火星上存在有影響生命存在的重要因素,因此,一直熱衷於對火星 及外星生命的探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全世界都趕著去探測火星而不是金星呢?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探索人類逐漸揭開了金星和火星的神秘面紗,作為兩顆類地行星似乎與我們的想像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在探索的過程中因為金星有著極端惡劣的星球環境探測器很難在金星地表進行工作對金星的探索也很難有所進展,人類不得已把目光放在了火星之上。火星就相比於金星來說要溫柔很多探測器可以實現地表著陸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這顆神秘的星球,尤其是後來的各種發現更是讓全世界的科學家們熱情高漲。
  • 太陽系這麼多星球,為什麼全世界都趕著去探測火星?
    從發射之日起,天問一號要飛行7個月才能到達火星附近,也就是說在明年2月中旬它就可以「剎車」進入環火軌道了。最終,天問一號會選擇合適的時機登陸在火星上,展開一系列科學探測任務,我們祝願它順利完成任務。在為天問一號平穩駛向火星感到歡欣鼓舞的同時,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全人類都趕著去探測火星呢?為什麼不去更近的金星呢?
  • 明明金星離我們更近,為什麼全世界都跑去探測火星了?
    好像現在,我們聽到探測太陽系行星主要都是在探測火星,2020年7月,我國的「天問一號」也升空向火星進發,預計2021年2月就能抵達火星軌道,甚至我國還計劃了2030年完成火星表面採樣返回探測。但是從數據上看,金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是4050萬千米,而火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也是5500萬千米,明明金星離地球更近一些,那為什麼全世界現在卻都趕著去探測火星,我覺得主要還是看付出與收穫是否達到了預期。
  • 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它的出現,竟讓科學家們相信火星有生命存在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到天空,開始了對火星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等科學探測,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那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呢?,最後變成了現在荒涼的樣子,所以探測火星可以幫助我們保護地球。
  • 明明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為什麼全世界都趕著去探測火星?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終於進行探測歸於沉寂,但沉寂之後又是反思,所以進行探測到現在仍然還在持續,但已經不再熱門首選,現在的目標已經從金星轉向了火星。為什麼火星會成為熱門首選地?從時間上來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是1960年10月10日前蘇聯發射的「火星一號」,比金星探測都要早,不過前兩個探測器連地球軌道都沒能到達,而有效信息傳遞倒是和金星差不多時間,第一個傳回信息的是美國在1964年發射的「水手四號」,再往後就是人類的太陽系探測的黃金時代了,火星毫無意外的也稱了熱門二選地!
  • 為什麼要研究火星磁場?科學家這樣說—新聞—科學網
    這次「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主要是要實現對火星的全球性綜合性的探測,對火星表面形貌、地質、環境氣候、以及火星磁場等進行初步的探測,通過對火星磁場的研究,
  • 阿聯火星探測器要來了!火星探測變簡單了嗎?
    火星,被人類視為最有潛力的第二家園。從地球移民火星,一直是科幻小說的熱門話題。探測火星是空間科學家們的夢想,希望有一天能把火星改造成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現在移民火星也是馬斯克的夢想,發現新大陸以後,歐洲人的後裔準備好了下一次更遙遠的移民。
  • 不僅是月球、火星、木星,中國要探測太陽系的星辰大海
    歐陽自遠詳細披露了中國雄心勃勃的太空探測計劃:首先是探月大計劃——包括探測車在月球背面降落、取樣、返回,以及載人登月、建設月球基地;然後,2020年實現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2021年初到達火星;再之後的十年,要飛到地外小行星、探測木星;2030年以後,要飛的更遠——探測整個太陽系的星辰大海。
  • 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
    根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左右,我國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本次搭載的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這是我國首次自主探測火星,要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難度係數非常高。
  • 科學家首次探測到火星地震,那麼火星地震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人類的探測器,只能夠在太陽系的範圍內進行一系列的科學研究,超出太陽系的範疇,目前人類的科學技術還不能夠達到,所以現在人類最主要的宇宙探索 ,主要集中在太陽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火星探索,今天美女小倩說的就是火星的一些秘密,希望朋友們能夠加我粉絲,一起進行探討!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曾進行了四十多次火星探測任務,包括美、俄、日、歐、印等國在內的「探火」大軍日益壯大。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那麼,問題來了: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
  • 中國為什麼要探測火星?火星上到底存不存在生命?
    7月17日,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正式啟程。關於中國探測火星的計劃,我們最容易想到的可能是國家榮譽以及屈原天問代表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宇宙的好奇與嚮往。不過如果你對火星有更深入的了解,就會發現更多的有趣之處,比如:我們為什麼要去探測火星而不是其它星球?
  • 中國為什麼要探測火星?火星上到底存不存在生命?
    7月17日,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正式啟程。關於中國探測火星的計劃,我們最容易想到的可能是國家榮譽以及屈原天問代表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宇宙的好奇與嚮往。不過如果你對火星有更深入的了解,就會發現更多的有趣之處,比如:我們為什麼要去探測火星而不是其它星球?
  • 為什麼火星探測失敗率很高,火星探索有多難?
    從20世紀60年代,人類開始嘗試探測火星,至今已過去60年,人類林林總總已實施火星探測活動55次,但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務,只有28次,成功率只有50%。其中著陸任務17次,成功8次,成功率只有47%。為什麼火星探測失敗率很高,火星探索有多難?
  • 火星上發現地下鹽湖,那裡可能存在火星生命嗎?科學家給出答案
    月球和火星是兩顆最受人類關注的星球,從上個世紀中後葉開始到現在,人類對月球和火星的探索就從未停止過,每隔幾年就會有國家發射月球探測器或火星探測器。但相比起月球,火星的自然環境條件要稍微好一些,因此科學家們將更多希望放在火星身上。
  • 中國火星探測首席科學家萬衛星逝世,天問一號發射,他卻看不到了
    天問,是在2020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時,被正式選為整個中國行星探測計劃的總稱,這個龐大計劃的首個任務,就是前往火星的&34;在今年7月底發射。原本是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但負責這整個計劃的中國火星探測首席科學家萬衛星,卻在2020年5月20日因身患重病溘然長逝。天問一號發射,付出無數心血的他再也看不到了。
  • 為什麼人類遲遲沒有登上火星?科學家:擔心有去無回!
    除了地球之外,火星應該是人類研究最深的行星了,雖然我們早就登陸到月球了,但是對月球的探索卻依舊不如火星深入,我們發射了多顆探測衛星和火星車,以人類現在的科技,即使派遣太空人去火星也不是什麼難事,那麼為什麼我們不派遣太空人去火星呢?
  • 天問一號升空,為什麼要探測火星,而不去探測距離更近的金星?
    長徵五號搭載的我國行星探系列任務的,天問一號於7月23日發射升空,長徵五號將搭載天問一號會先進入地球軌道,然後脫離地球軌道進入 火星軌道,再分離出火星探測器登陸火星。這一系列操作需要七個月的時間,不出意外的話,明年二月份火星探測器就會抵達火星。為什麼不探測距離地球更近金星?
  • 【工悅讀】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那麼,問題來了: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
  • 人類為什麼突然放棄了更近的金星?都跑去探測火星?
    4100萬公裡,火星處在地球的軌道外圍,距離地球最近的距離為5500萬公裡,中間差了1400萬公裡,但是根據以往探測器的飛行記錄,人類去往金星花費的時間是100天左右,而要去往火星時間長達286天左右,探測周期的加長肯定也會帶來成本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