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們成功地脫離了地球的束縛之後,人類就開始探索地球之外更加浩瀚的宇宙——太陽系內的行星。在古代,人們就在古籍上記載過,其中被古人稱為「螢惑」的火星就被當時的人類視為不祥。然而時過境遷,人類的這種思想也在科學的理論上逐漸轉變了,從而更加清晰的認知了這顆神秘的星球。
人類對火星的探索,早在60年代就開始進行了。1960年,前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火星1A號」探測器,它是人類第1個火星探測器。經過多次失敗之後,1965年,美國發射的水手4號太空飛船在距離火星9850公裡的地方,拍到了21張火星照片,並從中發現了火星上的環形山。目前美國有5個探測器在火星運行: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偵察軌道器,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機遇號,好奇號。
那麼,為什麼科學家們總是熱衷於探索火星呢?
首先,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4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火星與地球之間最近的時候只有5400萬公裡,其直徑約為地球的53%,體積為15%,質量為11%,表面重力為地球的2/5,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
火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它是太陽系中和地球的地表最為相似的星球。由於火星表面沒有水,所以火星的地表幾乎全是陸地,總面積和地球的陸地面積差不多,但幾乎都是類似於地球上沙漠,戈壁灘之類的地貌,看不出任何生機。火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和冰組成的極冠,而且上面覆蓋的乾冰會隨季節的更替而變化。
那麼火星上的地形地貌就一直是這樣的嗎?荷蘭科學家們發現,海拉斯盆地早期很可能是一個火星上的大湖泊,位於火星南半球,這裡的巖石峭壁露出地面的部分高約200米、寬達1.5公裡,巖石外露面表現為河流衝刷的痕跡,研究者們推測認為要想形成這種大小的衝刷型石質地貌,需要一條活躍了至少10萬年的河流不斷地衝刷才能塑造出來。塞勒教授對此解釋說:「形成這些200米厚的沉積物,需要大量液態水其對其施加作用」,這表明火星曾經擁有一個與地球上的類似的由降水驅動的水循環,因此推測認為早期火星(二三十億年前)的地表環境或許類似於如今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因此火星上早期很可能也是有生命存在的。說明這裡在早期很可能是火星上重要的生物生態繁盛區域。就在前不久美國宇航局公布了火星上有少量的水,科學家們認為水是一切生命的根本,有了水就有可能存在生命,於是熱衷尋找火星生物的人們又熱情高漲起來
美國宇航局科學家們在火星大氣層中發現了甲烷,正是這最簡單的只有5個原子組成的有機物,成為了整個地球可以出現生命的基礎。當碳 氧 磷 氮等物質在甲烷的基礎上聚合,最終形成越來越多複雜的有機物,而這些有機物的結合形成了地球上的第1個細胞,這表明這顆行星仍然具有活力。甲烷也是生命存在的另一個關鍵要素,產生甲烷的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期的生命形態。因此,如果火星上也是如此,那它們就可能存在於火星地表之下。
總之了,人類要跨出地球前往其他星球,賴以生存的水是必不可少的。而科學家們研究推測認為,火星上存在有影響生命存在的重要因素,因此,一直熱衷於對火星 及外星生命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