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黑洞是如何形成的?關鍵在高密度氣體盤

2020-11-22 網易科技

(原標題:超大黑洞形成關鍵在高密度氣體盤)

科技日報東京8月14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東京大學近日宣布,該大學泉拓、河野孝太郎等人的研究小組首次發現,在超大黑洞的成長過程中,一些高密度分子氣體圓盤具有重要的氣體質量供給源的功能,可以綜合證明星系中心部位的氣體質量流入和流出的平衡,符合「高密度分子氣體圓盤內形成的大質量星體發生超新星爆發,氣體中產生強烈亂流,促進向內側供給氣體」的理論模式。

該研究小組利用阿爾瑪望遠鏡獲得的高解析度電波觀測數據,對附近星系中心超大黑洞周圍數百光年範圍的低溫、高密度分子氣體圓盤進行了調查。新的發現是接近揭開超大黑洞起源之謎的重要成果,該小組今後將繼續對遠方的黑洞天體進行詳細觀測,以增進對宇宙中黑洞成長的理解。

根據近年來的觀測,多數星系中心普遍存在超過太陽質量100萬倍以上的超大黑洞,但它們的形成過程仍是個謎,這也是現代天文學的重要課題之一。以前科學家就知道,超大黑洞吸收的氣體量與星系中心星體形成率相關,即中心大量產生星體的星系,其黑洞的氣體吸收率也增大。這意味著兩種現象具有某種物理結構關係,星體形成驅動黑洞的成長,但對其詳細機理尚不明了。

此次,研究小組利用「低溫高密度分子氣體」作為解決這一問題的突破口進行了觀測研究。這是因為低溫分子氣體是星系中心部位星際物質的主要存在形式。特別是高密度分子氣體是星體形成的母體,對於研究超大黑洞成長和星體形成之間物理關係最為合適。

通過對中心存在超巨大黑洞的10個星系進行分析,研究小組首次發現了高密度分子氣體圓盤的質量與超巨大黑洞質量吸收率具有很強的正相關聯。研究結果認為,作為超大黑洞的質量供給源,附近的高密度分子氣體圓盤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星系全體氣體的多少對超大黑洞成長並沒有影響。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責任編輯:李德雄_NT2021

相關焦點

  • 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是否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恆星有關?
    所以,科學家們疑惑這些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是否還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恆星有關?超大質量黑洞的起源-原始氣體雲坍塌,為什麼不足以解釋所有現狀?在宇宙空間中,有很多巨型雲層中都飽含星際氣體,而超大質量黑洞的誕生,很可能就始於這些雲層坍塌之後形成的恆星。然而,之前有研究表明,這種巨大雲層直接坍塌形成恆星的情況,應該只可能發生在金屬含量不高的雲層。也就是說,在這些坍塌後形成超大恆星的雲層中,不能含有比氦和氫更重的一切元素,因為,此類重元素會導致雲層的動力學發生改變。
  • 罕見的雙向氣體盤可能為解答黑洞快速形成給出答案
    當天文學家使用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進行更詳細的研究時,他們意外地發現了一個現象,可以解釋為什麼超大質量黑洞在宇宙早期可以如此迅速地生長。 「由於ALMA的出色解析度,我們測量了黑洞周圍內部軌道中氣體的運動,」智利ALMA的國家射電天文臺(NRAO)的Violette Impellizzeri解釋說。「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發現有兩個氣體盤以相反的方向旋轉。」
  • 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有這麼大的恆星能通過超新星演化出這麼大的黑洞嗎?顯然不可能!所以我們今天就了解下宇宙早期的超大質量黑洞演化過程,它咋來的!先了解下我們銀河系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怎樣被發現的銀河是夜空中光明與黑暗的交織,它包含了我們所能看到的所有恆星,從年輕到古老,有大有小,顏色各異,中間夾雜著昏暗的氣體雲,綿延數十萬光年,而我們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 揭秘超大質量黑洞快速形成:無吸積盤限制
    研究人員稱,宇宙形成之初,黑洞的增長速度令人難以置信。這或許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在宇宙早期就出現了超大質量黑洞。黑洞因其超高密度而擁有巨大的引力,即便是光也無法從中逃脫。對於黑洞的形成普遍認為是由於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發生了劇烈的超新星爆炸,爆炸將其核心擠壓成一個密集極高的星體——這就是黑洞。
  • 超大質量黑洞重新溯源:可能與暗物質的光暈有關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喬治亞理工學院相對論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副教授約翰·懷斯(John Wise)在一份聲明中說:「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機制,它能激發大質量黑洞的形成,尤其是暗物質光暈的形成。」懷斯補充說:「我們不應該只考慮輻射,也需要考慮光暈的生長速度。理解它不需要那麼多的物理學知識——僅僅需要知道暗物質是如何分布的,以及引力將如何影響它即可。
  • 大爆炸後不久,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形成並釋放出強大的噴流的?
    然而,仍有一些事情仍然是不受討論的,比如當帶有超大質量黑洞(SMBHs)和大質量噴流的星系首次出現時。根據國際高等研究學院(SISSA)和來自日本和臺灣的天文學家團隊最近的研究,提供了關於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在大爆炸後8億年開始形成,以及在不到20億年後開始形成相對論噴流的新見解。該案例表明宇宙中巨大物體的形成比我們想像的要早。
  • 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約翰.懷茲,喬治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同時他也是《自然天文學》研究的合著者,他認為這項研究的出現是這個領域向前發展的重要一步,因為吉田和他的合作者是第一個模擬出早期氣體運動對黑洞造成的影響。但是約翰教授說這個模擬並不影響他自己的理論。他說「我認為有足夠多的理論可以解釋超大質量的黑洞的形成,這只是其中一種方法而已,並且我認為它完全是有可能的。」
  • 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形成時是什麼樣子的?
    但是,宇宙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製造出如此巨大的黑洞的呢?經過幾十年的相互衝突,科學家們終於知道發生了什麼。巨大的氣體雲開始坍縮,但由於它們僅由氫和氦組成,它們很難將熱量散發出去並分散能量。因此,這些重力形成和生長的團塊需要比今天形成恆星的團塊大得多,這對形成什麼樣的恆星有影響。而今天,我們形成的恆星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40%,第一批恆星的平均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25倍。因為你需要冷卻才能坍縮,只有在早期形成的最大,最大的團塊才會形成恆星。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那麼這樣的巨型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認為它是在宇宙大爆炸的初始階段,在較小的宇宙空間中有一些物質密度極高的區域,直接塌陷形成了黑洞,之後這些黑洞又不斷的吸附其周圍的物質,使得其質量越來越大,中成為了星系或類星體的中心,這便是超大質量黑洞的由來。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那麼這樣的巨型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認為它是在宇宙大爆炸的初始階段,在較小的宇宙空間中有一些物質密度極高的區域,直接塌陷形成了黑洞,之後這些黑洞又不斷的吸附其周圍的物質,使得其質量越來越大,中成為了星系或類星體的中心,這便是超大質量黑洞的由來。
  • 超大質量黑洞:宇宙的締造者?
    如此驚人的能量輸出卻來自一個非常小的區域,這只能用位於星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來解釋。在黑洞的引力作用下,周圍的氣體和塵埃會作螺旋運動並且形成一個盤,同時它們還會被加熱釋放出巨量的輻射。這個星系富含明亮的年輕恆星,其中的恆星形成速率相當於每年350個太陽,這個數字高出了預期100多倍。天文學家猜想,如此瘋狂的恆星形成率絕非偶然,這表明類星體的噴流實際上催生出了這個星系。這直接顛覆了標準星系形成理論,傳統上都認為星系先形成,然後是超大質量黑洞。
  • 超大質量黑洞:星系的締造者?
    他們關注的是超大質量黑洞和星系之間的聯繫,這也是縈繞在星系形成上的一個關鍵問題。20世紀60年代中,當類星體首次被發現時,這個問題第一次浮出了水面。類星體都是非常明亮、緻密的天體,可以釋放出超過銀河系100倍的輻射。如此驚人的能量輸出卻來自一個非常小的區域,這只能用位於星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來解釋。在黑洞的引力作用下,周圍的氣體和塵埃會作螺旋運動並且形成一個盤,同時它們還會被加熱釋放出巨量的輻射。
  • 超大黑洞碰撞可形成紅外線餘暉
    北京時間3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使用現有的天文設備能夠觀測到超大質量黑洞碰撞後形成的持續「紅外線餘暉」,這種餘暉能夠持續發光10萬年。這項研究有助於科學家更早地發現黑洞發生碰撞的跡象。 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數百萬至數十億倍,通常它們出現在像銀河系或更大的星系中心位置。像這樣的碰撞屬於宇宙中最猛烈的現象,黑洞碰撞後產生的能量遠超出宇宙所有恆星的能量之和。碰撞所形成的能量通常被認為以重力波形式釋放,在太空星繫結構形成難以捉摸的波紋,這些能被天文觀測裝置探測到。
  • 「曲線救國」測星系氣體密度—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探測到黑洞周邊氣體響應的突變信號「複合時標」法成功獲取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周邊電離氣體密度
  • 活躍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旋轉氣體圈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阿塔卡瑪大毫米/亞毫米波陣列(ALMA)的高解析度觀測使一個旋轉的塵埃氣體圍繞一個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旋轉。這種旋轉的齒狀結構的存在是幾十年前首次提出的,但這是第一次被如此清晰地證實。這是理解超大質量黑洞和它們的宿主星系共同進化的重要一步。
  • 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人類好像有線索了!
    但是黑洞有大有小,那些超大質量黑洞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雖然我們了解恆星質量黑洞背後的過程,以及它們是如何從恆星的引力坍縮中形成的過程。但是星系中心驚人的龐然大物呢?那些超大質量黑洞(SMBH)可以增長到比太陽大數十億倍的質量呢?他們是怎麼變得這麼大的呢?
  • 宇宙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誕生於暗物質,而不是大質量恆星坍塌?
    不應該只考慮輻射,而應該考慮光暈的生長速度,不需要那麼多的物理學知識來理解它——僅僅是暗物質是如何分布的,以及引力將如何影響它。形成一個大質量黑洞需要在一個物質高度聚集的罕見區域。研究人員在分析了超級計算機對早期宇宙演化的模擬後得出了這個結論。這些模擬揭示了10個只包含氣體雲的暗物質暈,儘管它們的質量如此之大,本應成為恆星的搖籃。
  • 研究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
    近日,有研究團隊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這類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普遍存在?它們又是如何被發現的?這些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吳慶文教授。
  • 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銀河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這個問題可以擴展為"包括銀河系在內的星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 超大質量黑洞是通過吞噬氣體和整個恆星演變而來
    今天的宇宙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是通過消耗氣體和整個恆星而成長起來的。它們從何而來?那些讓天體物理學家和我們都感到困惑的令人迷惑的奇點。當然,我們了解恆星質量黑洞背後的過程,以及它們是如何在恆星的引力坍縮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