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研究化石和進化樹來幫助確定進化速度

2020-12-08 生物幫

進化產生新物種的植物和動物,或現有物種消亡的速度,是一個非常感興趣的主題 - 而不僅僅是科學家。那是因為物種形成和滅絕的速度可以告訴我們很多關於地球歷史的信息。如果在一個區間內出現大量新物種,這將表明地球上生命的有利條件。相比之下,特殊事件可以引發大規模滅絕,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6600萬年前消滅恐龍的事件,這可能是由隕石撞擊引起的。

神秘的差異

很難確定過去物種出現的頻率,然後再次滅絕。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計算進化研究小組的博士後Rachel Warnock說:「沒有人能夠看到這些過程的發生。」這就是科學家試圖通過間接方法推斷出物種形成和滅絕的原因。一些信息來自不同地質時代的化石。

另一個信息來源是今天存在的物種。特別是,基於DNA分析的生物物種的系統發育(或進化)樹。通過對這些樹木應用統計方法,科學家們可以確定新物種出現的頻率和舊物種過去的死亡頻率。

然而,這兩種方法存在問題,因為它們經常產生相互矛盾的結果:從化石記錄中得到的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率通常遠高於通過系統發育方法計算的那些。到目前為止,尚不清楚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

結合不同的方法

但現在,與其他科學家合作,Rachel Warnock和計算進化研究組織負責人Tanja Stadler已經找到了解釋。「這兩種方法都基於對新物種形成方式的不同假設,」沃諾克說。這就是他們得出不同結論的原因。但如果他們考慮到這些不同的假設,那麼就可以協調結果。

研究人員通過觀察各種動物,如鯨魚,犬科動物和牛科動物,證明了這一點。他們的成功部分歸功於他們自己開發的計算機模型:「現在我們能夠統一兩種觀點,」沃諾克說。他們的工作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對物種形成的見解

目前的想法認為,沒有一種,而是多種新物種出現的機制(見專欄)。每種機制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個過程可能會產生一兩個新物種,而原始物種要麼繼續存在,要麼就會消亡。「當使用統計方法分析系統發育和化石時,科學家迄今未明確考慮這些不同的可能性,」沃諾克說。

新模型現在將它們合併在一起,從而確保基於化石和系統發育的信息產生兼容的物種形成和滅絕率。

它還提供了關於特定動物或植物群體中哪種物種形成機制佔主導地位的指示。例如,進化樹和鯨魚的化石記錄顯示最常見的模式可能是成年;也就是說,原始物種逐漸轉變為新物種(模式3;見框)。因此,該模型可用於未來的研究,以獲得有關生物進化的新見解。它還有助於比以前更好地協調化石基因和系統發育分析的結果。

摘要:

新物種出現的三種方式:

萌芽:一個新物種從現有物種分支出來,繼續存在(1個新的,0個滅絕)。

Cladogenesis:一個物種分裂成兩個新物種,祖先形式消失(2個新的,1個滅絕)。

成蟲:一個物種進一步發展成為一個新物種,祖先形態在此過程中消失(1個新的,1個滅絕)。

從單一物種開始,新物種可能以三種方式中的任何一種出現。在他們的研究中,ETH研究人員研究了某些物種是否以一種主要方式產生了新物種。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構建了哺乳動物進化樹中的更多分支
    ,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公布了一項對物種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的全面改革,以構建哺乳動物的生命進化樹。該研究的目的是為科學家、動物保護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和環保主義者提供關於物種多樣性過去與現在關係的更準確更全面的信息。  該研究第一作者、耶魯大學生態學與進化生物學博士後研究員Nathan Upham說:「我們使用的化石和基因組數據往往是殘缺和混亂的,但現在,我們正在重建數百萬年前在早已滅絕的哺乳動物身上發生的事件。」
  • 是否存在人類進化的化石證據?
    相比之下,追尋人類的進化歷史要困難得多。雖然人類現在還有很多活著的靈長類親戚,但連接進化點的許多物種已經滅絕了。儘管如此,進化生物學家可以通過幾種方法來破解人類是如何進化的。事實上,除了生物學之外,該領域還包括幾個不同的學科,如遺傳學、地質學、考古語言學、人類學和靈長類動物學等等。當然,古人類學也起著關鍵的作用,因為我們不得不求助於化石記錄,以尋找遠古靈長類動物和人類祖先的線索。
  • 原來人類不是猴子進化來的,解密人類進化的最開端
    如果人類是由猿類進化而來的,我們就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古代猿類在什麼時候開始走上進化為人的道路? 要找到問題的答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我們陸陸續續地發現了一些古人猿的化石,但由於化石的數量實在太少,研究難度極大。
  • 新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可能使人類進化樹加倍
    大約25年前,研究人員首次描述了湖側南方古猿的化石。現在,這個被忽視的人類祖先終於迎來了他自己的輝煌時刻。在衣索比亞工作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幾乎完整的頭骨化石,它恰好屬於這個失蹤已久的原始人。在原始人類中,除了智人,還有一些滅絕的親屬,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譜系樹。
  • 進化論被科學家推翻
    可是,在上世紀,隨著科學的迅速發展,科學家們在世界各地發現了各種各樣遠遠超出現代文明歷史的文物和古蹟,比如五萬年前的人造心臟,十萬年前的鐵鍋,25萬年前的壁畫等等這些發現,改變了科學家對人類起源的定義:他們認為人類的文明並不是進化而來,也不是過去科學所認為的只有一萬年,而且,過去的科學並不發達,也不完善,所以最早的科學認識不一定是正確的。
  • 遠古「水母」或重塑進化樹
    我國科學家在貴州發現的一類5.8億年前的「八臂仙母蟲」化石,被證實為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後生動物宏體化石。
  • 生物進化是「灌木」不是「樹」?
    「生命進化樹」就像大家譜  1837年7月,年僅28歲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倫敦的寓所裡靈光一閃,在筆記本上畫了一棵假想的樹,以此來闡述物種進化方式,這是達爾文首次提出「樹狀生命進化論」。22年後,這一理論公之於眾,在「生命進化樹」理論的基礎上,LUCA概念形成了。LUCA指的是「所有物種在分化之前的最後一個共同祖先」。
  • 最新研究發現生物進化速度限制物種多樣性恢復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國合眾國際社4月8日報導,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在地球物種大規模滅絕之後,生物進化限制了物種多樣性的恢復速度。科學家普遍認為,物種在大規模滅絕後至少需要1000萬年才能恢復。而許多科研人員表示,環境因素限制了物種多樣性的恢復速度。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科學家就恐龍滅絕後的物種恢復進行了仔細研究,以便更好地探究為什麼物種需要1000萬年才能恢復。在這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利用化石追蹤了在恐龍滅絕後的數千年來有孔蟲類浮遊生物的恢復情況。研究分析顯示,浮遊生物種群在恢復其物種多樣性之前,需要先恢復其生理複雜性。
  • 恐龍是由什麼進化來的?科學家:這種生物只有10釐米高
    但是,一塊最新發現的化石表明,恐龍的祖先可能是一種體型極小的動物。這種生物生活在2億3千萬年前。化石顯示,這種生物直立高度可能只有10釐米。科學家們認為,對於這種生物的研究有可能揭開飛行類恐龍的起源之謎。
  • 4800萬年前的蟒蛇化石出土,科學家:是在歐洲進化的,起源不清楚
    最古老的蟒蛇化石出土:科學家在德國境內發現了一種新的蟒蛇物種,蟒蛇化石顯示距離現在至少已有4800萬年,同時期人類祖先都還不知道在哪裡呢!蟒蛇的遺骸是在一個十分古老的湖泊旁發現的,雖然,這裡早在1970年前後的時候因為礦物開採而變成廢棄之地。
  • 人類進化樹又添新物種
    網易科技訊 5月28日消息,神秘化石揭示新早期人種的存在,這種大下巴的原始人類與「露西」共同生活在340萬年前。
  • 龜殼是怎麼進化來的?
    自19世紀初以來,動物學家一直在研究現代龜類的胚胎,來追蹤龜殼的發育過程。他們證實,龜殼的不同部分是由骨骼的不同部分——主要是脊椎骨和肋骨——發展而來的。在烏龜胚胎背部,肋骨會變寬並向兩側伸展,而不是像大多數爬行動物那樣向下彎曲來包裹軀幹。另一個令人困惑的是烏龜的頭骨。
  • 研究:遠古DNA和腦灰質將揭示人類進化的新證據
    進化人類學家斯通金預感到,可以通過比較兩種蝨子的 DNA 來計算出體蝨是何時由頭蝨進化而來的,因為 DNA 可以有規律的速度積累變異(就好像已知一名打字員每分鐘會打六個錯字,就可以計算出他打一份文件需要多長時間一樣)。斯通金及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同事得出結論,蝨子系譜分化出不同分支不過發生於 11.4 萬年以前。
  • 肯亞古人類化石衝擊達爾文進化論(圖)
    」以來,科學界普遍認為早期古人類存在兩個種群:「能人」和「直立人」,並且由前者進化成後者直至發展成現代人。日前考古科學家們根據對在肯亞圖爾卡納湖附近發現的化石的研究發現,這兩個種群其實並非進化關係,他們曾相互並存長達50萬年,而只有其中一個才是人類的祖先。倘若這一結論是正確的,將可能改寫人類歷史。  「能人」「直立人」曾並存50萬年  考古人員在肯亞圖爾卡納湖附近發現了一塊「能人」的下顎骨化石,研究顯示,這塊化石源於144萬年前。
  • 進化中最大的謎題之一,蝙蝠是怎麼來的?科學家至今沒有答案
    但是,這種恐懼無法掩蓋了這樣一個事實,即蝙蝠是唯一進化出動力飛行的哺乳動物,而且它們已經飄蕩了數千萬年。那麼,這些飛行怪胎是從哪裡來的呢?蝙蝠在大約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突然出現在化石記錄中。 古生物學家已經在許多地方找到了從牙齒和顎骨到令人驚嘆的完整骨骼的殘骸。
  • 澳發現巨眼肉食鬚鯨化石 或重寫鯨魚進化史(圖)
    對澳大利亞東南部的託奇(Torquay)附近海灘的懸崖上發現的這一史前鯨魚化石的研究報告在《皇家學會學報B刊》上進行了描述。科學家們根據其獨特的頭骨形狀將這一新發現的化石歸為鬚鯨類。由於發現地在一個名叫Jan Juc的小鎮附近,因此科學家將它命名為「Janjucetus hunderi」。
  • 5000萬年來,人類在不斷進化,為何眼睛卻毫無進化痕跡?
    為了解答這個謎團,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科學家團隊,近日和德國、法國的科學家們一起,通過大數據分析研究,發現我們的眼睛,竟然和5000萬年前相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往下看。靈長類動物的視覺系統靈長類動物的出現,讓人類有機會誕生於地球之上,發展到現在,靈長類動物也被認為是動物中最聰明的種群之一。
  • 最早蝴蝶化石揭示喙的進化—新聞—科學網
    多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蝴蝶化石,研究人員如今估計,在開花植物出現之前,生長著喙的蝴蝶就已經在這顆星球上遨遊了。 科學家一直很感興趣:地球上是先有蝴蝶還是先有花朵?一個國際科研小組新近發表報告說,對昆蟲翅膀鱗片化石的分析顯示,早在開花植物即被子植物出現之前5000萬年,就有了原始的蝴蝶和蛾類。
  • 科學家認為人類是從鯊魚進化來的,還說出了全面的進化過程
    在我們的已知的生物知識裡,我們都認為人類是從猿猴進化而來的,從一開始和現在的猿猴一樣沒有自我意識的動物、到有意識的使用工具、直立行走、會使用火、再到進化出文明,但是現在有科學家認為,人類其實是從魚進化而來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這是偽科學還是真理論,我們需要科學看待進化論,現代人類在進化
    進化論是基因學,遺傳學,生物學,胚胎學,種群生物學,解剖學和生理學等學科得出來的重要觀點,進化論是一種科學理論,它的本意是說物種會隨著時間而變化。物種的變化有許多不同的方式,但大多數都可以用自然選擇的概念來描述。自然選擇是進化論的關鍵理論之一,自然選擇的研究方向就是把生物隨時間變化的證據以及原因結合在一起進行討論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