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極年泰山氣象觀測回顧(上)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者的話:

  今年是泰山測候所組建62周年。南京氣象學院研究員陳學溶先生專此撰稿,以志紀念。作者與原中央氣象局總工程師程純樞、原湛江氣象學校教育科長羅素人等,30年代均在該所工作過。此文脫稿後,作者曾寄程純樞、羅素人兩位先生徵求意見,並幾經補充、修改後定稿。本文對了解中國近代氣象史有一定參考價值,現分兩次刊登。

  (一)

  1979年國際學術界發起了國際極年觀測活動,一些國家組織了南北兩極探險隊,進行了氣象和地磁的觀測,獲得巨大的成功。

  1829年國際氣象會議在哥本哈根召開,有34個國家代表出席,考慮多年以來,科技中的新問題有待解決者很多,上屆國際極年測候距當時已將50年,有必要再擬定一次更全面的第二屆國際極年測候計劃,其觀測範圍不限於氣象和地磁,應將電離層、極光等項包括在內。經討論後,決議通過,觀測時間為1932年8月1日起到1933年8月31日止,會後組成了國際極年委員會,有英、美、德、法、日、蘇等17個國家參加,由丹麥氣象研究所長考爾博士主持。國際極年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列寧格勒舉行,規定了第二屆國際極年期間氣象測候應有的設備、工作範圍等,且決定觀測場所不限於南北兩極,對信風和季風區域的高山觀測及兩極以外高空測候亦極重視。1931年考爾博士專函我國的氣象研究所,邀請參加,擔任中國部分的極年測候工作。氣象研究所在1931年12月3日的第32次所務會議上,決定接受邀請,根據本所的人員、財力、設備等情況,除在第二屆國際極年計劃期間在南京和北平增加高空測候(飛機測候、探空測候、氣象風箏測候等)外,決定設立兩個高山測候所,一個設在四川峨眉山,另一個設在山東泰山。

  (二)

  氣象研究所擬定新設兩座高山測候所的計劃以後,一方面向中華教育文化基金委員會申請補助美金8000元,以購買必要的儀器設備(後來該會分兩次共補助美金8000元),另一方面於1931年12月15日由國立中央研究院出面函請山東、四川建設廳轉告泰安、峨眉縣政府預先在山頂安排適當房屋和場地。後來,泰山測候所所址設在泰山玉皇頂仰雲亭,約位於北緯36。16′,東經117。12′,海拔高度據當時地圖所載為1307米;1935年竺可楨所長用濟南和泰山的氣壓資料計算,得1541.5米;最近經泰安水利專科學校測繪研究室實測,玉皇頂極石是1533.176米;據此估算泰山測候所百葉箱的高度約為1532米,水銀氣壓表的水銀槽高度約為1534米。

  1932年7月6日氣象研究所派黃逢昌先生帶領趙樹聲(即趙恕)和羅月全(即羅素人)及儀器設備等前往籌備,在泰安城內略作逗留後,於7月9日到達玉皇頂,經過儀器安裝試測等,於1932年8月1日起正式觀測,為了能使泰山測候所的觀測記錄能和山下的泰安縣測候記錄相互比較,黃逢昌還帶了寇鳥式水銀氣壓表一件、最高最低溫度表各一件、乾濕球溫度表一件、毛髮溼度表一件和風向器一件,到達泰安時,交付該縣使用,並要求該縣建設局按規定進行簡易觀測,按月將記錄函寄氣象研究所。

  泰山測候所配備的儀器和設備除了上述提供泰安縣建設局的以外,還有手提風速表、雨量筒、蓖形測雲器以及各種自記儀器;氣壓計、溫度計、溫度計、裡查風向風速計和雪量計等等,其中裡查電接風向風速計不能記瞬時極大風速,未免美中不足。百葉箱和雪量計皆是安裝在玉皇頂廟觀的大門外平臺上,所中還備有輕便直流無線電收音機一臺,用以校正時間,其它應用物件除由廟保借用外,大部由本所自行購置。

  觀測項目包括氣壓、氣溫、溼度、風(向、速)、雲(狀、量、向、雲速比)、能見度、降水、天氣現象、光的現象、雨滴直徑、雪片形狀、雲海等等。1935年又配備了康培司託日照計,安裝在無字碑的頂部,3月1日開始記錄。

  泰山測候所雖然長期只有兩名測候人員,但仍按頭等測候所規定的規格執行任務。每天由兩人分值6時至21時(東經120。標準時,即現在的北京時)共16個時次的逐時觀測,夜間自22時至次日清晨5時共8個時次的壓、溫、溼、風和降水的逐時記錄,則得自訂正後的自記資料。能見度在白天按10個等級(0—9)進行記載,「1」到「9」級的「標準物」分別為青帝宮、日觀峰、月觀峰、傲來峰、泰山山麓(泰安城)、臥馬峰、徂徠山、兗北某山和徂徠山後面的蒙山。能見度和雲夜晚不做記載。觀測記錄每月除從觀測簿的記載中整理和抄錄兩份氣象月總簿,一份自存,一份寄送氣象研究所以外,還要報送氣象研究所9a表一份和各項氣象要素(氣壓、溫度、相對溼度等)每日逐時統計表各一份。所有以上的簿、表皆須於次月5日以前抄錄、校對無誤後寄出。第二屆國際極年期間的氣象記錄,氣象研究所編成《峨眉山泰山國際極年報告》專集於1935年出版,專集中還有竺可楨所長寫的並言和涂長望寫的《峨眉山之雨量》論著等。這部專集印就後和國內外有關單位進行了交換。

  今日的泰山713型天氣雷達在山東省氣象服務中起著骨幹作用。 (來源於1994年9月15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陳學溶;邢建忠;趙振東)

相關焦點

  • 四月一日起,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四月一日起,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智慧氣象 數據秒回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正式業務運行後,觀測頻次、傳輸效率和數據量方面的提升,增強了我國氣象觀測「監測精密」的能力,將更好地滿足氣象預報服務需求,為實現「預報精準、
  • 中國氣象觀測交流會暨2019年度氣象觀測會召開
    中國氣象報記者簡菊芳 通訊員張本志 李雁報導 2019年12月27日至30日,中國氣象觀測交流會暨2019年度氣象觀測國際會議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會議由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與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聯合舉辦,旨在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產學研用協同促進的氣象觀測技術發展體系,破解氣象觀測核心和關鍵技術難題,引領氣象觀測技術發展,推進氣象觀測現代化,推動我國氣象觀測技術與研究型業務發展。
  • 2020年4月1日起 中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四月一日起,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智慧氣象 數據秒回(解碼)  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正式業務運行後,觀測頻次、傳輸效率和數據量方面的提升,增強了我國氣象觀測「監測精密」的能力,將更好地滿足氣象預報服務需求,為實現「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要求提供有力支撐。
  • 機場自動氣象觀測系統問世
    本報訊 一種適用於大機場安全保障設備——JQX—1型機場自動氣象觀測系統,由長春氣象儀器研究所研製成功,經過試用,最近在瀋陽通過了部級鑑定。   按照國際民航組織有關規定,現代化國際機場應設置自動氣象觀測系統,以保證飛行安全。目前,我國一些大型機場大都採用進口設備。
  • 高樓夾縫中的氣象觀測站
    該樓盤位於株洲氣象觀測站北面約200至300米之間,這個觀測站是國家最高級別站——基準氣候站,其觀測數據要參與國際交換。3月份,株洲站的工作人員發現,「紫東苑」樓盤違規施工,其中兩棟樓房建設高度已接近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控制高度。通過多方協調,規劃部門修改了該商品房項目設計高度,保護了株洲國家基準氣候站的氣象探測環境。
  • 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試運行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6月15日,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將在全國試運行。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我國追趕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地面氣象自動觀測業務得到快速發展,氣溫、氣壓和能見度等氣象要素實現自動觀測;初步建立了與現行觀測能力相適應的業務流程,業務運行效率更高;推進觀測、預報和氣象服務崗位一體化發展,設立了縣級綜合氣象業務崗。但與此同時,歷史的潮流也在推動地面觀測不斷進步、優化。
  • 南極氣象觀測與天氣氣候
    南極氣象觀測是從南極探險開始,隨著近百年來南極科學考察事業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在早期的帆船探險時代,人們只能依據探險者和在南極地區捕獵海豹和鯨魚的船隻提供的零星資料來認識南極。真正系統的南極氣象觀測始於1957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
  • 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為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
    27年取得觀測數據500多萬條本報訊 記者徐葉青、特約記者曹金平報導:5月15日,記者從海軍機關了解到,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
  • 告別人工,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聽他們講述氣象觀測變遷史
    他們就是氣象觀測員。氣象觀測是氣象工作的基礎,地面氣象觀測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為天氣預報、氣候分析、科學研究和氣象服務提供重要依據。4 月 1 日,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從全國試運行正式切換調整為業務運行,標誌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邁入全面自動化時代。
  • 氣象觀測儀器知多少
    編者按:氣象觀測是預報服務的基礎,觀測業務的現代化是氣象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氣象科技和業務的發展,氣象觀測越來越趨向於自動化,觀測內容越來越豐富。那麼,常用的氣象觀測儀器有哪些?又是如何工作的?小編帶您一起盤點。
  • 氣象觀測站的怎麼分類
    氣象觀測站的怎麼分類  一、觀測分類地面氣象觀測臺站按承擔的觀測業務屬性和作用分為國家基準氣候站、國家基本氣象站、國家一般氣象站三類,此外還有無人值守氣象站。承擔氣象輻射觀測任務的站,按觀測項目的多少分為一級站、二級站和三級站。  國家基準氣候站--簡稱基準站。
  • 山東:規範氣象觀測系統氣象裝備運行管理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彥報導 自2016年1月1日起,《山東省氣象部門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氣象裝備運行狀況通報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生效,山東省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氣象裝備運行開始實行嚴格的通報與評估制度。
  • 地面氣象觀測正式進入全面自動化時代 老照片回顧這些年「觀天」之變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吳冰清4月1日起,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從全國試運行切換調整為正式業務運行氣象觀測是氣象工作的基礎,地面氣象觀測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為天氣預報、氣象信息、氣候分析、科學研究和氣象服務提供重要依據。曾經,老一輩氣象觀測員靠筆、紙、電報機啟動了中國氣象事業。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開始發力。
  • 烏魯木齊機場氣象自動觀測系統升級設備招標
    中航材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受招標人委託對下列產品及服務進行國際公開競爭性招標,於2016-02-02在中國國際招標網公告。 本次招標採用傳統招標方式,現邀請合格投標人參加投標。
  • 遙感地球所與芬蘭氣象研究所籤訂中芬北極空間觀測聯合研究合作協議
    4月8日,在「數字絲路」高寒區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與芬蘭氣象研究所籤訂「中芬北極空間觀測聯合研究」合作協議。這一協議的籤訂是繼2017年5月遙感地球所和芬蘭氣象局在赫爾辛基籤訂備忘錄和今年1月遙感地球所訪問芬蘭氣象局及其北極空間中心成果的階段性後續推動,是「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高寒區任務組(DBAR-HiMAC)高寒區觀測和科學理解的數據和國際網絡中心,也是中科院國際合作重點項目和中科院A
  • 國際氣象防災減災裡的「中國貢獻」
    與此同時,中國氣象局積極推動氣象事業走出國門,在構建合作機制和平臺、推動國際氣象防災減災合作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架起中蒙高空氣象資料共享橋梁中國氣象報記者 餘亞慶 通訊員 王盈在廣袤的蒙古高原上,探空站稀疏地分布著。在這裡,高空資料顯得尤為珍貴。而探空、測風報告以及高空探測基數據資料的獲取,對於天氣形勢分析及預報具有重要價值。
  • 世界氣象組織航空氣象示範項目啟動會在上海召開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瑾 通訊員李佰平報導 6月24日至25日,世界氣象組織(WMO)航空氣象示範項目(AvRDP)啟動會在上海市氣象局召開。世界氣象組織官員、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項目科學委員會成員、中國氣象局和中國民用航空局的領導、專家等參加了項目啟動會。  航空氣象示範項目是世界氣象組織的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推動的一項航空氣象專項研究示範項目,它在全球不同的區域中選取了多家具有典型氣候特點的機場,旨在提高短臨預報技術和中尺度數值模式在新一代航空導航系統中的應用,為航空氣象用戶提供更好的氣象服務。
  • 邵東國家一般氣象觀測站搬遷項目開工建設
    12月2日上午,邵東市重點項目——邵東國家一般氣象觀測站搬遷項目正式開工建設。市政府黨組成員、邵東國家一般氣象觀測站搬遷項目指揮長胡國彬宣布項目開工。邵陽市氣象局、邵東市氣象局主要負責人出席開工儀式。邵東國家一般氣象觀測站成立於1960年,實行全球統一編號57769,氣象探測資料參與國際交換,承擔著邵東天氣預報預測、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職能。近年來,隨著邵東市城市建設的發展,邵東國家一般氣象觀測站現址探測環境與城市建設的矛盾日益突出。
  • 我省地面氣象觀測實現自動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從4月1日起,我省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將從試運行切換調整為正式業務運行。這意味著全省地面氣象觀測將實現全面自動化,氣溫、氣壓、降水、能見度等39項氣象要素的觀測採集、數據傳輸業務將告別傳統的人工操作,氣象現代化建設迎來標誌性的重大進展。
  • 甘肅地面氣象觀測4月1日起全面自動化 來看看氣象觀測今昔變化(組圖)
    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後,觀測數據實現秒級傳輸,各種服務產品調取數據更加快捷,公眾服務更加準確及時。今天,讓我們通過一組圖片來感受甘肅地面氣象觀測的今昔變化。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在瑪曲安裝的觀測大氣邊界層氣象數據的微波輻射計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在瑪曲安裝的邊界層梯度觀測系統烏鞘嶺國家基準氣候站站長楊文清介紹烏鞘嶺氣象站現代化的觀測設備烏鞘嶺氣象站(烏鞘嶺國家基準氣候站)現代化的觀測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