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今年是泰山測候所組建62周年。南京氣象學院研究員陳學溶先生專此撰稿,以志紀念。作者與原中央氣象局總工程師程純樞、原湛江氣象學校教育科長羅素人等,30年代均在該所工作過。此文脫稿後,作者曾寄程純樞、羅素人兩位先生徵求意見,並幾經補充、修改後定稿。本文對了解中國近代氣象史有一定參考價值,現分兩次刊登。
(一)
1979年國際學術界發起了國際極年觀測活動,一些國家組織了南北兩極探險隊,進行了氣象和地磁的觀測,獲得巨大的成功。
1829年國際氣象會議在哥本哈根召開,有34個國家代表出席,考慮多年以來,科技中的新問題有待解決者很多,上屆國際極年測候距當時已將50年,有必要再擬定一次更全面的第二屆國際極年測候計劃,其觀測範圍不限於氣象和地磁,應將電離層、極光等項包括在內。經討論後,決議通過,觀測時間為1932年8月1日起到1933年8月31日止,會後組成了國際極年委員會,有英、美、德、法、日、蘇等17個國家參加,由丹麥氣象研究所長考爾博士主持。國際極年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列寧格勒舉行,規定了第二屆國際極年期間氣象測候應有的設備、工作範圍等,且決定觀測場所不限於南北兩極,對信風和季風區域的高山觀測及兩極以外高空測候亦極重視。1931年考爾博士專函我國的氣象研究所,邀請參加,擔任中國部分的極年測候工作。氣象研究所在1931年12月3日的第32次所務會議上,決定接受邀請,根據本所的人員、財力、設備等情況,除在第二屆國際極年計劃期間在南京和北平增加高空測候(飛機測候、探空測候、氣象風箏測候等)外,決定設立兩個高山測候所,一個設在四川峨眉山,另一個設在山東泰山。
(二)
氣象研究所擬定新設兩座高山測候所的計劃以後,一方面向中華教育文化基金委員會申請補助美金8000元,以購買必要的儀器設備(後來該會分兩次共補助美金8000元),另一方面於1931年12月15日由國立中央研究院出面函請山東、四川建設廳轉告泰安、峨眉縣政府預先在山頂安排適當房屋和場地。後來,泰山測候所所址設在泰山玉皇頂仰雲亭,約位於北緯36。16′,東經117。12′,海拔高度據當時地圖所載為1307米;1935年竺可楨所長用濟南和泰山的氣壓資料計算,得1541.5米;最近經泰安水利專科學校測繪研究室實測,玉皇頂極石是1533.176米;據此估算泰山測候所百葉箱的高度約為1532米,水銀氣壓表的水銀槽高度約為1534米。
1932年7月6日氣象研究所派黃逢昌先生帶領趙樹聲(即趙恕)和羅月全(即羅素人)及儀器設備等前往籌備,在泰安城內略作逗留後,於7月9日到達玉皇頂,經過儀器安裝試測等,於1932年8月1日起正式觀測,為了能使泰山測候所的觀測記錄能和山下的泰安縣測候記錄相互比較,黃逢昌還帶了寇鳥式水銀氣壓表一件、最高最低溫度表各一件、乾濕球溫度表一件、毛髮溼度表一件和風向器一件,到達泰安時,交付該縣使用,並要求該縣建設局按規定進行簡易觀測,按月將記錄函寄氣象研究所。
泰山測候所配備的儀器和設備除了上述提供泰安縣建設局的以外,還有手提風速表、雨量筒、蓖形測雲器以及各種自記儀器;氣壓計、溫度計、溫度計、裡查風向風速計和雪量計等等,其中裡查電接風向風速計不能記瞬時極大風速,未免美中不足。百葉箱和雪量計皆是安裝在玉皇頂廟觀的大門外平臺上,所中還備有輕便直流無線電收音機一臺,用以校正時間,其它應用物件除由廟保借用外,大部由本所自行購置。
觀測項目包括氣壓、氣溫、溼度、風(向、速)、雲(狀、量、向、雲速比)、能見度、降水、天氣現象、光的現象、雨滴直徑、雪片形狀、雲海等等。1935年又配備了康培司託日照計,安裝在無字碑的頂部,3月1日開始記錄。
泰山測候所雖然長期只有兩名測候人員,但仍按頭等測候所規定的規格執行任務。每天由兩人分值6時至21時(東經120。標準時,即現在的北京時)共16個時次的逐時觀測,夜間自22時至次日清晨5時共8個時次的壓、溫、溼、風和降水的逐時記錄,則得自訂正後的自記資料。能見度在白天按10個等級(0—9)進行記載,「1」到「9」級的「標準物」分別為青帝宮、日觀峰、月觀峰、傲來峰、泰山山麓(泰安城)、臥馬峰、徂徠山、兗北某山和徂徠山後面的蒙山。能見度和雲夜晚不做記載。觀測記錄每月除從觀測簿的記載中整理和抄錄兩份氣象月總簿,一份自存,一份寄送氣象研究所以外,還要報送氣象研究所9a表一份和各項氣象要素(氣壓、溫度、相對溼度等)每日逐時統計表各一份。所有以上的簿、表皆須於次月5日以前抄錄、校對無誤後寄出。第二屆國際極年期間的氣象記錄,氣象研究所編成《峨眉山泰山國際極年報告》專集於1935年出版,專集中還有竺可楨所長寫的並言和涂長望寫的《峨眉山之雨量》論著等。這部專集印就後和國內外有關單位進行了交換。
今日的泰山713型天氣雷達在山東省氣象服務中起著骨幹作用。 (來源於1994年9月15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陳學溶;邢建忠;趙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