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大兵做客人民網「再論轉基因」系列訪談。人民網記者 魏豔攝
人民網北京7月12日電(記者 馬麗 魏豔)國外對於轉基因的態度眾說紛紜。「國外徹底禁止食用轉基因食品」,「美國吃的基本上都是轉基因」……到底什麼才是各國對待轉基因的真實態度?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大兵今天在作客人民網科技頻道「再論轉基因」系列訪談時對此作出梳理。
張大兵表示,我們所處的世界極其多元複雜,全球民眾對待轉基因的態度因此十分多樣,但那種說「轉基因食品國外不吃、美國不吃,專門給中國人吃」的說法是徹徹底底的謊言。具體來說:
從市場和消費者層面來說,國外民眾也像中國人一樣,一些人對轉基因技術本身、安全性評價和管理了解不多,對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心存疑慮。由於消費習慣、宗教信仰、倫理文化和經濟利益的差異,歐盟比較保守,反對「轉基因」的人更多,更強烈;美國則比較開放。
但由於目前推廣的轉基因作物能節約農藥,降低生產成本,又適合機械化生產,因此在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受到農場主的歡迎;中國、印度等國的農民也非常歡迎轉基因抗蟲棉。
在標識管理層面:國外對轉基因生物的管理因為國家不同而異。主要有三類,差異主要體現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第一類,管理寬鬆型。以美國為例,他們認為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應以產品的特性和用途為基礎。他們認為轉基因技術與常規技術管理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將基因工程工作納入現有法規體系進行管理,在原有法規基礎上增加了轉基因產品的有關條款。日常管理的主要機構是美國農業部、美國環境保護署和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它們根據各自的職能對轉基因過程及其產品實施安全性管理,三個部門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美國對轉基因產品實行自願標識制度,沒有設定閾值限制。
第二類,管理嚴格類型。如:歐盟,他們認為轉基因技術本身可能帶來新的風險,因此,專門立法對轉基因產品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管理。生物安全管理的決策權在歐盟委員會和部長級會議,日常管理有歐洲食品安全局及各成員國政府負責。歐盟對轉基因產品實行強制性標識制度,歐盟法規規定其標識閾值為0.9%。即當食品中轉基因成分含量低於0.9%時,不需要標識含有轉基因成分;當食品中轉基因成分含量高於0.9%時,則需要標識。
第三類,管理中間型。介於美國的寬鬆和歐盟的嚴格之間。以日本和韓國為例,但對轉基因產品的控制並不像歐盟那樣嚴格,實行的是部分強制性標識,標識閾值分別是5%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