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冷靜看待轉基因?

2020-12-02 騰訊網

[摘要]人類的食物裡,花生、小麥很多都有可能引發過敏。科學證據顯示,轉基因食品不會。科學家必須要去對比,比如哪種基因會導致過敏,那對不起,丟掉。所以經過科學核准上市的作物裡,不會有過敏的。

轉基因食品是有史以來受到最嚴格檢驗的食品,同時也是引發最大爭議的食品。由美國華盛頓大學工程博士、臺灣《科學月刊》社理事長林基興撰寫的《一本書看懂轉基因》,日前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作者林基興5月下旬到北京作講座期間,接受了南都專訪。《科學月刊》是臺灣一份歷史悠久的民間公益刊物,林基興則從事科普工作多年。在《一本書看懂轉基因》中,林基興對於轉基因科技發展的歷史背景、轉基因的相關知識、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以及媒體在轉基因知識傳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

哪國人最接受轉基因?

美國人最接受,歐洲比較保守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你關注轉基因多年,感覺在應用層面目前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林基興:民眾的接受度是最大的困擾,比如中國修高速鐵路,要在執行中改善,科技才能進步。轉基因技術也是這樣,我們要讓他們執行才知道哪裡不好哪裡好,一直取得進步。這很重要。如果民眾一直反對,不接受,那麼連執行的空間都沒有。比如綠色和平組織在英國把試驗田毀掉,科學家真的是非常沮喪。我們需要科技來幫助糧食的生產。但現在最大困難是民眾的接受度,民眾不願意接受,連實驗的機會都沒有。

南都:各國各地區在轉基因的研發、應用上是有差異的,臺灣地區是怎樣的現狀?

林基興:臺灣在轉基因研究發展方面做得還不錯,比如木瓜、水稻,有相當的研究發展。但臺灣人很保守,所以不能種植,千萬不要學臺灣。在基礎科學上,全世界頂尖科學家可以分享知識,比如在英國頂尖科學雜誌上,怎麼做會有怎樣的後果,科學家有公共園地可以交換意見,基本上是無私公開的。在應用層次,美國是全世界第一的,因為他們開放,他們的民眾比較願意接受新的科技。

南都:好像有人說是因為美國不標註轉基因,所以很多人不明不白就吃了。

林基興:這可能是某種比較保守的說法。美國人相對比較有活力,比較願意接受、嘗試新的科技。但在歐洲,像綠色和平組織之類,他們對轉基因有遐想的害怕,大力鼓吹、發議論,但他們不了解轉基因,做了一些違反科學的事情。結果歐洲只能進口很多轉基因作物給人和動物吃,浪費很多外匯和資源。

轉基因食品會導致過敏嗎?

會導致過敏的基因被科學家篩除

南都:你之前說過,因為吃轉基因食物而導致人體病變的那種「水平基因轉移」是完全不可能發生的,請多談一談。

林基興:生物有共同的遠祖,人和生物可以共享很多基因,這是我們認為轉基因安全的一個理由。水平轉移基因具有相當普遍性,並不是一件特別需要恐慌的事情。吃轉基因食物會不會導致毒害轉移到接受者?這個很重要。事實上,人類一直在獲取外來基因的蛋白質,但有沒有變成一隻山豬、野狼或者蒼蠅?不會的。我們吃的轉基因糧食,都會被消化、分解。到今天為止,全世界的人,吃各種奇怪的食物,沒有案例報告說人變成了怪物。我們講科學,需要有真的證據。

南都:轉基因食物會不會導致一些人過敏的發生?

林基興:人類的食物裡,花生、小麥很多都有可能引發過敏。科學證據顯示,轉基因食品不會。為什麼?科學界有非常詳細的資料庫,科學家必須要去對比,比如哪種基因會導致過敏,那對不起,丟掉。所以經過科學核准上市的作物裡,不會有過敏的。在轉基因過程中,可能會發現一些毒性,但這些有問題的都會被擋住。真正上市的,都是安全的。

南都:人類種植歷史上,很早就採用了嫁接等技術,你認為這也是一種轉基因嗎?

林基興:這是比較廣義上的轉基因。物質性狀的改變,需要靠基因。所以古代以來,人類對生物的操作就是在改變基因,只是當時沒有這個名詞,大家都不知道。

南都:轉基因作物會不會通過花粉傳播,汙染傳統作物?

林基興:科學家已經有答案了,會不會汙染其他作物,產生所謂「超級雜草」?沒有。而且科學家有規定,你種植轉基因玉米,要照規矩,旁邊不能有野生的玉米。其實在天然的環境裡,沒有人類保護,可能所有作物都要完了。有科學家就表示,到今天為止,幾乎沒有可以戰勝雜草的人類種植的作物。

如何普及轉基因的常識?

需要專業的科學傳播

南都:有人認為轉基因是被妖魔化了,那麼你認為在普及轉基因知識上,是不是還做得不夠?

林基興:即使到今天,還有美國人堅持認為地球是平的,不管你怎麼講。在中國也有類似的情況。有些人就堅持說轉基因有害,你又能怎樣呢。總會有一些人受到他們的影響。科學傳播難有一個原因是在這裡。而且一般來講,科學家都是比較木訥、不是很會表演的。他沒有受過這方面訓練,志趣也不在這裡,平時和儀器溝通,不太會和民眾溝通。

南都:媒體在這方面可以做些什麼?

林基興:英國有個科學媒體中心。這個中心可以提供各種專家資訊。比如轉基因是不是有效有害?好,你想了解到底真相如何,記者要想找資料,就來這個中心。國家如果有這樣一個中心,會非常有意思,也可以幫記者和一般民眾了解轉基因知識。

南都:科學領域之外的非專業人士,比如一些公眾人物,如果想參與轉基因的公共討論,應該做些什麼?

林基興:隔行如隔山,術業有專攻。不是科學專業的人,跳進去可能會被騙,可能會被誤解。沒有科學素養,很容易被騙。如果他堅持觀點,會誤導社會。他可能自以為是,是社會正義的代表。但是很抱歉,他很容易受騙,所以最好還是不要進入科學領域比較保險。如果他要報導科學,最好去問真正的專家。

南都:你平時買吃的東西,會特別注意轉基因和非轉基因嗎?

林基興:我特別喜歡轉基因食品,如果上面寫著轉基因,我會特別去買。我是科學家,我知道轉基因食物和傳統的食物一樣安全。科學家有證據、有實驗表明,它沒有特別的毒性,營養價值一樣。還有一個非科學因素,轉基因食品比較便宜。因為它成本低,種一畝收一畝。傳統作物經常收不到一半,一半會被蟲吃掉。

延伸

中國轉基因科研有哪些成果?

在北京三聯書店的講座上,林基興表示,「轉基因是有史以來受到最嚴格檢驗的食品。」但是現在很多人對轉基因存在誤解,自己寫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讓更多的人正確了解轉基因的知識。

中國973項目科學計劃的首席科學家黃大昉,當天介紹了轉基因作物的科研現狀。他說,目前國際上有20多種轉基因作物批准種植生產。其中四種規模最大,大豆、棉花、玉米、油菜。中國現在大量用進口大豆作為加工原料。世界上79%的大豆都是轉基因的,70%的棉花是轉基因的,32%的玉米,24%的油菜,都是轉基因的。

中國的轉基因科研也取得了相當多成果,第一個成果就是抗蟲棉花。現在包括棉花、水稻、玉米、小麥、大豆在內的五大作物,都在進行轉基因研究。

黃大昉在講座中還提到,實際上,袁隆平的「超級稻」從廣義來講也是基因轉移。「事實上袁先生自己也在做轉基因,他的兒子就是從國外學習轉基因技術回來,現在在做高光效的轉基因研究。」(文/張中江)

相關焦點

  • 轉基因:中國該拒絕還是該發展?
    關注轉基因   6月26日,作為糧食與農業領域的諾貝爾獎,今年的「世界糧食獎」頒發給從事轉基因研究的一位企業家和兩位科學家,這也是該獎項設立27年以來第一次授予轉基因技術。在科學高速發展的今天,拒絕了解轉基因,妖魔化轉基因已不再是個例,中國是該拒絕還是該發展轉基因?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林敏。   不應縱容對轉基因的抹黑行為   科技日報: 作為研究生物技術的學會,針對此次「轉基因大豆油致癌」事件,有怎樣的看法?
  • 農業部:理性看待轉基因 理性選擇轉基因產品
    隨著人們認識能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現物種的遺傳性狀表現主要是由基因決定的,也就是說我們直接感受到的物種特徵實際上是遺傳基因的外在表現。同時發現物種之間的基因轉移可以通過人為幹預,物種基因的變異也可以通過人工幹涉。基於以上認知基礎,雜交育種、基因工程(簡稱「轉基因」)育種、誘變育種(包括物理誘變和化學誘變,太空育種、輻射育種均屬此類)技術應運而生。
  • 述評|如何看待關於轉基因的分歧與爭議?
    如何認識轉基因問題?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從科學精神的角度做了解讀。在2020第五屆騰雲峰會上,韓啟德院士以轉基因、新冠疫情為例,向在場觀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引發媒體的廣泛關注。
  • 一位美國醫生的書帶給人們的思考: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
    作者以自己幾十年的醫生工作經驗,學術素養,以及自己對於美國養老界、醫療界的了解與認識還有自己的多年思考寫作了這本書,向所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看待生死。作者選擇了常人往往不願面對的話題—衰老與死亡,梳理了美國社會養老的方方面面和發展歷程,以及醫學界對末期病人的不當處置,對於醫學以及延續生命的關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基因與命運| 我們該如何正確認識轉基因食品?
    為什麼說基因不能決定我們的命運;3. 開關思維和本質論是什麼;4. 我們該如何正確認識轉基因食品、基因編輯技術。史蒂芬•海涅分享了他的研究和他自己的基因組測序結果,他關於基因工程和DNA測試的結果和令人驚訝的結論顛覆了傳統思維,正如書中講述的,基因是經驗、環境和遺傳學的複雜組合,並且揭示了一個簡單、深刻的真理:你的基因創造了生命,但它們不控制生命。
  • 沒想到,文科教授是這樣看待轉基因的
    沒想到,文科教授是這樣看待轉基因的。今天早上,偶爾在朋友圈搜索了關鍵詞「轉基因」,發現了中文系畢業的老K轉載過一篇舊文《無聊的轉基因爭論》,該文章於2014年發布。我看了看作者名稱,是湖南的塗建華教授,恰好我也認識他。
  • 中國轉基因科學研究世界領先,令歐美羨慕不已,轉基因謠言該休矣
    中國應加快轉基因科學的研究,讓科學家們能快速把科研成果轉化成社會效益,在我們的技術領先的情況下更好的保障我國人民的飯碗「端得穩」。歐盟為了驗證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歷時六年,耗資1500萬歐元,進行了「轉基因生物風險評估與證據交流」、「轉基因作物2年安全測試」、「90天以上的轉基因餵養」等三項實驗,實驗結果表明轉基因食物在動物實驗中並未引發任何負面效應,也沒有發現轉基因食品存在潛在風險,更沒有發現其具有慢性毒性及致癌性相關的毒理學效應。這些試驗表明,轉基因具有天然的安全性,這些誹謗轉基因的謠言也被不攻自破!
  • 中國轉基因科學研究世界領先,令歐美羨慕不已,轉基因謠言該休矣!
    最近非洲及多國發生的「蝗災」警示我們,如果發生這樣的自然災害,蝗蟲過境,寸草不生,更不用說莊稼作物了,而轉基因作物就能有效抗擊「蝗災」,蝗蟲也不會吃轉基因作物,從而保證糧食作物的產量
  • 石蕊:是時候給轉基因「正名」了
    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今日在武漢向媒體介紹關於轉基因食品的「真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在演講中明確,食用轉基因食品不會改變人的遺傳物質,不會影響生育能力,也不會影響子孫後代。
  • 我們該怎樣面對轉基因食品? - 產經觀察_財經_中國網
    轉基因食品:被漠視的選擇權與知情權 細心的人會發現,如今我們生活中的各種食品都已經或多或少地被打上了"轉基因"的烙印,只是有的明顯,有的卻藏在角落裡,不為人知。
  • 如何正確看待轉基因技術和產品?談「轉」色變不應該
    此次辯論賽,邀請了13年「世界糧食獎」得主「羅伯特」和14年「布勞格農業科技傳播獎」獲得者艾莉森等生物學界的領軍人物,而這場腦力風暴的主旨,正是我們今天所要說的「轉基因」。俗話說:「戰勝恐懼的方法就是面對它、了解它」,所以我們的第一步就從了解什麼是轉基因技術開始。
  • 從《一個人的朝聖》到《朝聖之路》: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死亡
    在盛產心靈雞湯成功學的今天,我們都寄希望於在這些當中汲取經驗,以他人的錯誤教訓或者成功經驗來轉化給自己。 所以,每個人都缺少了對於自己的自省。一、身體和靈魂在路上,我們才能真正的審視自己。人生在世我們會生活奔波,把最初的銳氣都逐漸收斂。更現實的認清楚當下的實際情況,審時度勢的權衡利弊,我們稱呼這些為保護色。
  • 科學解讀公眾關注熱點:理性看待轉基因
    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品質好,出油率高。據專家測算,轉基因大豆加工成豆油的總成本比非轉基因國產大豆每噸要低300元。我們國家每年的大豆播種面積在1.2億畝左右,而我們的品種和技術水平與一些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多亂雜和混收混種問題比較突出,勞動力成本也不斷上漲,關鍵是國內產量難以滿足需求。
  • 【十問】我國該不該批准「轉基因」生產?
    「轉基因」,是指運用科學手段從某種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將其轉入另一種生物中,使之與另一種生物的基因進行重組,從而產生特定的具有優良遺傳形狀的物質。不久前,我國農業部首次向轉基因糧食作物頒發安全許可。這預示著,過不了多久,我們的餐桌上就會出現轉基因食品。轉基因食品有沒有危險?轉基因技術該不該商業化?本刊就此專訪了國家環境保護部首席專家薛達元。
  • 如何看待轉基因、新冠疫情……韓啟德院士這樣說
    第一個例子,是轉基因「我們中國的情況非常特殊,轉基因食物竟然引起這麼大的分歧和爭議。而且,無論是『挺轉』派還是『反轉』派,都說自己是科學的。」韓啟德說,其實,如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和知識,這個問題就很好分辨。
  • 如何看待轉基因、新冠疫情?韓啟德院士這樣說
    「我們中國的情況非常特殊,轉基因食物竟然引起這麼大的分歧和爭議。「挺轉」派指出,這麼長時間以來,並沒有吃了轉基因食物有不良反應的案例,「挺轉」派也承認,可能在某些時刻、某種情況下,會產生不良反應,但現在並無發現。
  • 背景資料:我們身邊的轉基因食品
    對這種擔憂,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研究所朱禎研究員解釋說,吃含有基因的食品或含有轉基因的食品將會改變人類的遺傳特性的擔心,如同某些「吃基因補基因」的宣傳一樣沒有科學依據,因為我們所攝取食物中的帶有遺傳信息的DNA(脫氧核糖核酸)都會被腸胃內的消化液徹底降解。轉基因食品跟常規育種得到的食品一樣,並沒有產生有別於其他食品的新的不可預期的問題。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歷,或早或晚而已。在瀕臨死亡的人面前,我們顯得束手無策,很明白某人即將離我們而去,我們再也看不見他了,此時我們感到非常悲傷和孤獨。人終將一死,然而對於死亡的真正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
  • 基因與轉基因技術是什麼?
    有關DNA基因與轉基因的詞我們能經常聽得到,但是我們對一些具體意思涵蓋的技術卻不太了解,我們可以通過這些來做些什麼呢?有一所涉及生物相關的名詞比較繁瑣,我就以最通俗的方式給大家講一下。 說到基因與基因就離不開染色體,染色體是顛於基因的載體。
  • 糧食「晶片戰」開始,我們要不要轉基因?
    糧食「晶片戰」開始,我們要不要轉基因?,大豆一般都是轉基因的植物,我們現在進口轉基因大豆等糧食同時,國內轉基因植物作物一直沒有放開。 一方面是國外轉基因糧食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是國內對於轉基因作物的謹慎態度,讓大家不得不問:我們需要轉基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