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的食物裡,花生、小麥很多都有可能引發過敏。科學證據顯示,轉基因食品不會。科學家必須要去對比,比如哪種基因會導致過敏,那對不起,丟掉。所以經過科學核准上市的作物裡,不會有過敏的。
轉基因食品是有史以來受到最嚴格檢驗的食品,同時也是引發最大爭議的食品。由美國華盛頓大學工程博士、臺灣《科學月刊》社理事長林基興撰寫的《一本書看懂轉基因》,日前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作者林基興5月下旬到北京作講座期間,接受了南都專訪。《科學月刊》是臺灣一份歷史悠久的民間公益刊物,林基興則從事科普工作多年。在《一本書看懂轉基因》中,林基興對於轉基因科技發展的歷史背景、轉基因的相關知識、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以及媒體在轉基因知識傳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
哪國人最接受轉基因?
美國人最接受,歐洲比較保守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你關注轉基因多年,感覺在應用層面目前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林基興:民眾的接受度是最大的困擾,比如中國修高速鐵路,要在執行中改善,科技才能進步。轉基因技術也是這樣,我們要讓他們執行才知道哪裡不好哪裡好,一直取得進步。這很重要。如果民眾一直反對,不接受,那麼連執行的空間都沒有。比如綠色和平組織在英國把試驗田毀掉,科學家真的是非常沮喪。我們需要科技來幫助糧食的生產。但現在最大困難是民眾的接受度,民眾不願意接受,連實驗的機會都沒有。
南都:各國各地區在轉基因的研發、應用上是有差異的,臺灣地區是怎樣的現狀?
林基興:臺灣在轉基因研究發展方面做得還不錯,比如木瓜、水稻,有相當的研究發展。但臺灣人很保守,所以不能種植,千萬不要學臺灣。在基礎科學上,全世界頂尖科學家可以分享知識,比如在英國頂尖科學雜誌上,怎麼做會有怎樣的後果,科學家有公共園地可以交換意見,基本上是無私公開的。在應用層次,美國是全世界第一的,因為他們開放,他們的民眾比較願意接受新的科技。
南都:好像有人說是因為美國不標註轉基因,所以很多人不明不白就吃了。
林基興:這可能是某種比較保守的說法。美國人相對比較有活力,比較願意接受、嘗試新的科技。但在歐洲,像綠色和平組織之類,他們對轉基因有遐想的害怕,大力鼓吹、發議論,但他們不了解轉基因,做了一些違反科學的事情。結果歐洲只能進口很多轉基因作物給人和動物吃,浪費很多外匯和資源。
轉基因食品會導致過敏嗎?
會導致過敏的基因被科學家篩除
南都:你之前說過,因為吃轉基因食物而導致人體病變的那種「水平基因轉移」是完全不可能發生的,請多談一談。
林基興:生物有共同的遠祖,人和生物可以共享很多基因,這是我們認為轉基因安全的一個理由。水平轉移基因具有相當普遍性,並不是一件特別需要恐慌的事情。吃轉基因食物會不會導致毒害轉移到接受者?這個很重要。事實上,人類一直在獲取外來基因的蛋白質,但有沒有變成一隻山豬、野狼或者蒼蠅?不會的。我們吃的轉基因糧食,都會被消化、分解。到今天為止,全世界的人,吃各種奇怪的食物,沒有案例報告說人變成了怪物。我們講科學,需要有真的證據。
南都:轉基因食物會不會導致一些人過敏的發生?
林基興:人類的食物裡,花生、小麥很多都有可能引發過敏。科學證據顯示,轉基因食品不會。為什麼?科學界有非常詳細的資料庫,科學家必須要去對比,比如哪種基因會導致過敏,那對不起,丟掉。所以經過科學核准上市的作物裡,不會有過敏的。在轉基因過程中,可能會發現一些毒性,但這些有問題的都會被擋住。真正上市的,都是安全的。
南都:人類種植歷史上,很早就採用了嫁接等技術,你認為這也是一種轉基因嗎?
林基興:這是比較廣義上的轉基因。物質性狀的改變,需要靠基因。所以古代以來,人類對生物的操作就是在改變基因,只是當時沒有這個名詞,大家都不知道。
南都:轉基因作物會不會通過花粉傳播,汙染傳統作物?
林基興:科學家已經有答案了,會不會汙染其他作物,產生所謂「超級雜草」?沒有。而且科學家有規定,你種植轉基因玉米,要照規矩,旁邊不能有野生的玉米。其實在天然的環境裡,沒有人類保護,可能所有作物都要完了。有科學家就表示,到今天為止,幾乎沒有可以戰勝雜草的人類種植的作物。
如何普及轉基因的常識?
需要專業的科學傳播
南都:有人認為轉基因是被妖魔化了,那麼你認為在普及轉基因知識上,是不是還做得不夠?
林基興:即使到今天,還有美國人堅持認為地球是平的,不管你怎麼講。在中國也有類似的情況。有些人就堅持說轉基因有害,你又能怎樣呢。總會有一些人受到他們的影響。科學傳播難有一個原因是在這裡。而且一般來講,科學家都是比較木訥、不是很會表演的。他沒有受過這方面訓練,志趣也不在這裡,平時和儀器溝通,不太會和民眾溝通。
南都:媒體在這方面可以做些什麼?
林基興:英國有個科學媒體中心。這個中心可以提供各種專家資訊。比如轉基因是不是有效有害?好,你想了解到底真相如何,記者要想找資料,就來這個中心。國家如果有這樣一個中心,會非常有意思,也可以幫記者和一般民眾了解轉基因知識。
南都:科學領域之外的非專業人士,比如一些公眾人物,如果想參與轉基因的公共討論,應該做些什麼?
林基興:隔行如隔山,術業有專攻。不是科學專業的人,跳進去可能會被騙,可能會被誤解。沒有科學素養,很容易被騙。如果他堅持觀點,會誤導社會。他可能自以為是,是社會正義的代表。但是很抱歉,他很容易受騙,所以最好還是不要進入科學領域比較保險。如果他要報導科學,最好去問真正的專家。
南都:你平時買吃的東西,會特別注意轉基因和非轉基因嗎?
林基興:我特別喜歡轉基因食品,如果上面寫著轉基因,我會特別去買。我是科學家,我知道轉基因食物和傳統的食物一樣安全。科學家有證據、有實驗表明,它沒有特別的毒性,營養價值一樣。還有一個非科學因素,轉基因食品比較便宜。因為它成本低,種一畝收一畝。傳統作物經常收不到一半,一半會被蟲吃掉。
延伸
中國轉基因科研有哪些成果?
在北京三聯書店的講座上,林基興表示,「轉基因是有史以來受到最嚴格檢驗的食品。」但是現在很多人對轉基因存在誤解,自己寫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讓更多的人正確了解轉基因的知識。
中國973項目科學計劃的首席科學家黃大昉,當天介紹了轉基因作物的科研現狀。他說,目前國際上有20多種轉基因作物批准種植生產。其中四種規模最大,大豆、棉花、玉米、油菜。中國現在大量用進口大豆作為加工原料。世界上79%的大豆都是轉基因的,70%的棉花是轉基因的,32%的玉米,24%的油菜,都是轉基因的。
中國的轉基因科研也取得了相當多成果,第一個成果就是抗蟲棉花。現在包括棉花、水稻、玉米、小麥、大豆在內的五大作物,都在進行轉基因研究。
黃大昉在講座中還提到,實際上,袁隆平的「超級稻」從廣義來講也是基因轉移。「事實上袁先生自己也在做轉基因,他的兒子就是從國外學習轉基因技術回來,現在在做高光效的轉基因研究。」(文/張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