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中國該拒絕還是該發展?

2020-12-05 人民網

  關注轉基因

  6月26日,作為糧食與農業領域的諾貝爾獎,今年的「世界糧食獎」頒發給從事轉基因研究的一位企業家和兩位科學家,這也是該獎項設立27年以來第一次授予轉基因技術。世界糧食獎基金會特別肯定了三位得獎人在培育高產優質、抗病蟲和極端氣候影響的農作物新品種中的突出貢獻,稱其技術使全球1.7億農民受益。

  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在基因農業時代,無論支持還是反對、喜歡還是害怕,轉基因技術及其產品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當前仍有很多人談轉基因色變,反對轉基因。

  日前,黑龍江省大豆協會一份「轉基因大豆與腫瘤高度相關」的分析報告,引發轉基因反對者和支持者的「口水仗」。本報6月23日就刊登了《轉基因大豆油真的會致癌嗎?專家發聲:毫無科學證據》一文。在科學高速發展的今天,拒絕了解轉基因,妖魔化轉基因已不再是個例,中國是該拒絕還是該發展轉基因?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林敏。

  不應縱容對轉基因的抹黑行為

  科技日報: 作為研究生物技術的學會,針對此次「轉基因大豆油致癌」事件,有怎樣的看法?

  林敏:此次黑龍江省大豆協會負責人在無任何流行病學調查依據的情況下,憑「自身在糧食行業的工作經歷」,將腫瘤高發原因與食用轉基因大豆油聯繫在一起,結論駭人聽聞,負面影響巨大。這次對轉基因的抹黑,與過去最大不同的是,不是由某位專家或學者發表個人觀點,而是一個代表某些企業利益的行業協會公開發布不負責任的言論,突破了行業道德與國家法律底線,性質特別惡劣。

  黑龍江大豆協會的言論屬於不正當的商業競爭,傷害了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傷害了轉基因相關從業者和企業的利益,建議政府部門對相關責任人追究法律責任;此外,在我國政府大量進口轉基因大豆的同時,一個行業協會卻在不負責任地傳播轉基因致癌言論,表面上看是抹黑轉基因,其實質是抹黑政府。這種行為如果任其泛濫,受到傷害的不僅是相關消費者、企業和科研工作者,同時也危及政府的公信力,傷害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形象。

  進口轉基因大豆不能只看到「弊」而忽略「利」

  科技日報:如何看待進口轉基因大豆的影響?

  林敏:進口轉基因大豆的成本比我國本土生產大豆的成本低,大量進口確實對我國傳統大豆產業造成了巨大衝擊,需要利用科技手段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業競爭力。但在分析我國傳統大豆產業困境的時候,是否忽略了一個事實和一組數據。

  一個事實是中國大豆產業的淪陷,一方面與我們的技術落後、產量低、成本高有關,但同時也與我國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增加水稻、玉米和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減少大豆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有關,「保主糧、減面積」是根本原因之一;一組數據是2012年我國進口5838萬噸大豆,相當於在國外擴大了約3億多畝的耕地,同時相當於在國內少施用了數以萬噸計的農藥與肥料,經濟與生態效益巨大。

  中國從過去汙染自身環境生產優質產品出口,到今天進口優質大豆把生產過程產生的汙染拒之國門外,這種變化是不是一種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表現?所以,當討論我國傳統大豆產業為什麼淪陷時,不能情緒化地把目前的困境完全歸咎於轉基因大豆進口上,也不能只看到「弊」,而忽略了「利」的一面。

  部分媒體在對轉基因的認識上存在誤區

  科技日報:在有關轉基因大豆油致癌的報導中,一位主持人在節目的最後說:「如果有關專家一時半會對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研究不清楚,最起碼應該清楚標識出來,讓消費者有選擇權」,您怎麼看待這個說法?

  林敏:這個提法看似客觀公允,其實遠離了食品安全問題討論的實質。事實上,國內許多媒體在介入轉基因安全討論時存在兩大認識誤區。

  一是大肆宣揚轉基因安全沒有定論。媒體經常這樣質疑轉基因:目前沒有證據證明轉基因食品絕對安全,也無法證明轉基因食品對下一代人是否有影響。這種質疑沒有反駁的意義,因為可以針對任何一種技術和食品。許多傳統食品如海鮮、奶製品、蛋、花生、堅果、大豆、小麥等食物,對於過敏體質的人吃一口就可能過敏,嚴重者有生命危險。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食品,只有相對安全的劑量,任何食品的安全性,都是以劑量為前提的一個相對概念。轉基因大豆的安全性結論,也是在與傳統大豆相比較的前提下,通過科學試驗得出的。

  第二個認識誤區是把轉基因食品標識與轉基因食品安全混為一談,錯誤的認為經過批准上市的轉基因產品之所以要標識,是因為其安全性不確定。事實上,對於轉基因食品而言,「標不標識」是知情權問題,嚴格監管是管理問題,「能不能吃」才是問題核心。只有在「能不能吃」這一核心問題有了科學權威結論後,才能討論標不標識、知不知情與加強監管問題。因此,在轉基因大豆「能不能吃」的核心問題上,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在轉基因食品安全性上只有兩個選擇,肯定安全性,批准上市,或不能確定安全性,不批准上市。因為食品安全問題涉及百姓切身利益與國家安全穩定,任何一個負責任政府都不可能批准一個安全性不確定的食品上市,然後通過標識供消費者選擇。

  發展轉基因是中國的必然選擇

  科技日報:中國是該拒絕還是發展轉基因,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林敏:如前所述,既然轉基因風險可控,安全性有共識的前提下,發展轉基因技術是中國的必然選擇。為什麼這樣講,非常簡單,因為到2020年,我國糧食缺口達9000萬噸,糧食總產量需要增加20%左右,同時我們還面臨人口增加、環境惡化、氣候異常、國際競爭等越來越大的壓力,僅僅依靠傳統育種技術根本無法實現這一增產目標。

  中國有資本拒絕轉基因嗎?沒有。因為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資源短缺,南鹹、北鹼、東西部寒冷,半壁江山乾旱。十九世紀的英國,率先採用蒸汽機技術,成就了工業文明下的日不落帝國;二十世紀的美國,率先採用現代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成就了現代文明下的世界頭號科技強國。

  如今,轉基因技術將給現代農業帶來一場徹徹底底的革命,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無法拒絕轉基因?跟轉基因技術相比,傳統育種技術如同中世紀的大刀長矛。如果我們一意孤行抵制轉基因,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的農業要憑藉大刀長矛與對手的飛機坦克較量。一旦歐美大公司形成了對主要農作物的轉基因技術壟斷,中國農業將全面受制於外人,到那時,我們的玉米、棉花和小麥等產業都將蹈大豆產業淪陷之覆轍。所以,發展轉基因是我們的必然選擇。(馬愛平)

 

相關焦點

  • 【十問】我國該不該批准「轉基因」生產?
    「轉基因」,是指運用科學手段從某種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將其轉入另一種生物中,使之與另一種生物的基因進行重組,從而產生特定的具有優良遺傳形狀的物質。不久前,我國農業部首次向轉基因糧食作物頒發安全許可。這預示著,過不了多久,我們的餐桌上就會出現轉基因食品。轉基因食品有沒有危險?轉基因技術該不該商業化?本刊就此專訪了國家環境保護部首席專家薛達元。
  • 中國轉基因科學研究世界領先,令歐美羨慕不已,轉基因謠言該休矣
    近年來,中國轉基因科技發展迅猛,自「十二五」以來,其複合增長率達到15%以上,2015年產業規模超3.5萬億元,到2020年有望突破10萬億元,中國在轉基因植物研究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業已成熟。就在我國科技「超英趕美」之際,網絡上卻出現了各種奇形怪狀的謠言,肆意攻擊打壓我國的轉基因技術及相關科學家,造成了我國轉基因技術發展停滯的嚴重後果。
  • 中國轉基因科學研究世界領先,令歐美羨慕不已,轉基因謠言該休矣!
    近年來,中國轉基因科技發展迅猛,自「十二五」以來,其複合增長率達到15%以上,2015年產業規模超3.5萬億元,到2020年有望突破10萬億元,中國在轉基因植物研究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業已成熟。
  • 我們該如何冷靜看待轉基因?
    由美國華盛頓大學工程博士、臺灣《科學月刊》社理事長林基興撰寫的《一本書看懂轉基因》,日前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作者林基興5月下旬到北京作講座期間,接受了南都專訪。《科學月刊》是臺灣一份歷史悠久的民間公益刊物,林基興則從事科普工作多年。在《一本書看懂轉基因》中,林基興對於轉基因科技發展的歷史背景、轉基因的相關知識、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以及媒體在轉基因知識傳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
  • 我們該怎樣面對轉基因食品? - 產經觀察_財經_中國網
    這種作物分別是耐貯藏番茄、抗蟲棉花、改變花色矮牽牛、抗病辣椒、甜椒、線辣椒、轉基因抗病番木瓜、轉基因抗蟲水稻和轉植酸酶玉米。此外還批准了轉基因棉花、大豆、玉米、油菜等多種作物的進口安全證書。除批准了棉花的種植外進口的轉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用途僅限於加工原料。當前,全球轉基因作物研發和產業化迅猛發展,中國也緊隨其後,商業化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鋪展開來。
  • 中國為何三次退運美國MIR162轉基因玉米?
    於是,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不僅要審查國外的文字資料,還要將他們的產品拿到在中國來,由中國有資質的檢測機構重新進行實驗,出具檢測報告。「這個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彭於發說。但是隨之出現兩個意外。一是,外面的技術和產品沒擋住,國內的產品和技術沒起來。彭於發說,「以大豆為例,中國沒有擋住,自己也沒發展起來。
  • 文佳筠:養活中國必須依靠轉基因嗎?
    在該文所分析的四國中,奧地利,德國和瑞士都拒絕了轉基因玉米的商業化種植,而西班牙是歐洲唯一大規模種植轉基因玉米的國家。兩種抗蟲轉基因玉米Compa Cb和Jordi Cb 1998年首次被批准商業化種植。這兩個品種使用了抗生素抗性基因作為標誌基因,可能因基因水平轉移而擴散抗生素抗性基因,因此2005年在歐洲食品安全局的建議下退出商業化種植。
  • 轉基因食品,是「天使」還是「惡魔」?
    例如,Pusztai事件,斑蝶事件,加拿大「超級雜草」事件和中國Bt抗蟲棉事件,風險的存在是現實的。那麼,關於轉基因食品,我們該持怎樣的態度呢,轉基因食品到底是「天使」還是「惡魔」?一、轉基因食品的發展概況從世界上最早的轉基因作物(菸草)於1983年誕生,到美國孟山都公司(Monsanto)轉基因食品研製的延熟保鮮轉基因西紅柿1994年在美國批准上市,轉基因食品的研發迅速發展,品種及產量也成倍增長,轉基因作為一種新興的生物技術手段,其不成熟和不確定性
  • 揭秘轉基因:轉基因發展簡史
    「轉基因」一詞極具爭議,二十多年來熱度不減,有人認為它是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還有人認為它是人類希望,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帶大家回顧轉基因的發展歷史,客觀了解轉基因技術。1865:「基因」的發現在被稱為「現代遺傳學之父」之前,孟德爾的身份是修道院的神父和院長。
  • 專家談美國轉基因食品標識新規:對轉基因食品發展利大於弊
    美國此次要求對轉基因食品強制標識,對轉基因食品發展利大於弊,一是因為只要求對轉基因成分超過5%的食品進行標識,顯然比一些州的規定寬鬆很多;二是因為對標識方式不做硬性規定,比如某種轉基因大豆的油酸含量增加,相應的轉基因食品可標識為『高油酸大豆油』,反而有利於轉基因食品的宣傳。」1月1日,科普作家、中國農業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湯波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美媒稱中國已批准進口MIR162轉基因玉米,此前曾被退運
    被批准轉基因玉米曾被中國退運由於含有MIR162性狀,Agrisure Viptera又被稱為MIR162玉米。澎湃新聞此前報導,2013年11月,中國檢疫部門宣布拒絕接受進口自美國的60萬噸美國玉米和玉米產品,因其中檢測出未經中國政府批准允許進口的先正達公司研發的MIR162轉基因玉米。
  • 美國轉基因三文魚上市在即,還要來中國建養殖場
    三文魚,是一種轉基因大西洋鮭,也是目前唯一獲得FDA批准用於食用的轉基因動物,由美國水產養殖公司AquaBounty研發,該公司早在1992年就建立起轉基因三文魚生產線,至今已經繁殖了13代。養殖業要靠轉基因對抗寄生蟲除了縮短生長周期,《科學》雜誌認為推動三文魚轉基因技術發展的另一大原因,是出於防治寄生蟲的需要。
  • 轉基因生物技術育種: 機遇還是挑戰?
    該文就世界上轉基因生物技術育種及產業化現狀、幾個主要轉基因作物安全性案例及最終結果, 以及如何科學推進我國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等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以期幫助公眾科學地理解和面對轉基因生物技術所帶來的育種技術上的革命。
  • 怎麼做才能徹底拒絕轉基因?為了下一代,你可以這麼選擇!
    我就轉基因是否危害健康、哪些食品屬於轉基因材料和如何徹底杜絕轉基因危害發表個人觀點:一、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第一、知名科學家支持轉基因情況。美國孟山都公司為了讓人們信服轉基因的安全性,利用各種手段找遍了全世界所有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 對於轉基因食品,你有什麼看法,你支持轉基因食品的發展嗎?
    所以儘管可以就轉基因作物這樣的植物新品種在中國申請專利,但這種保護並不延及植物「本身」。可以用具有某種基因性狀的作物申請中國專利,但依照目前我國專利法孟山都只能就獲取該基因的方法申請專利。顯而易見這二者間的差異較大,所以當國外大公司就轉基因作物在我國引發專利糾紛時,可以通過「獲取方法不同」為理由來保護我國申請人的權益。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的是植物育種者的權利,而並非植物「本身」。
  • ISAAA:中國批准轉基因水稻刺激全球第二輪轉基因應用高潮
    作為一家追蹤全球生物技術作物情況的非盈利機構,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ISAAA)今年第一次選擇中國發布上一年全球主要市場的生物技術作物採用情況的研究年度報告,該組織的首位創始資助人Norman Borlaug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也是一位生物技術和轉基因作物的堅定支持者。
  • 轉基因作物困局求解:是新物種還是生態魔鬼
    無論是在科學領域,還是在政府決策、商業實踐和公眾參與領域,「它」都是引發各種觀點激烈碰撞的「罪魁」。  「它」,就是轉基因。  轉基因優勢「不可忽視」?  「目前在生命安全領域,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在國內,很多問題還沒有搞清楚。轉基因技術是繼續發展,還是有限制地發展,現在還是一個有爭議的焦點和敏感問題。」
  • 美國將釋放7.5億隻轉基因蚊子,是喜還是悲?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看到美國釋放7.5億隻蚊子,有些嚇人,更何況還是轉基因的?雖然美國離我們還挺遠,但蚊子的傳播速度和飛行能力也是很強的,想想也有些不寒而慄。據美國合眾國際社(baiUPI)19日報導,佛羅裡達州門羅縣蚊子控制區籤署了一個項目,將釋放約7.5億隻轉基因蚊子。這些蚊子產生的雌性後代在幼蟲階段就會死亡,不會長大到足以叮人和傳播疾病。佛羅裡達州政府和美國政府都已批准該項目。
  • 轉基因種業專題報告:國際轉基因種業發展歷程的啟示
    隨著公司管理能力的不斷提升和科技發展的進步,未來轉基因性狀的研發時間有望逐步縮短。我國轉基因發展簡史:病蟲害推動轉基因開放進程4.1.種植有抗蟲性的轉基因棉花,成了當時唯一選擇。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為代表的科研單位加快轉基因種子的研發。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郭三堆的項目於 1992 年啟動,1994 年技術研發獲得成功,1995 年獲得專利,1997 年抗蟲性轉基因棉花獲得安全證書,抗蟲棉被允許用於產業化生產。
  • 從轉基因食品到轉基因蚊子,生物技術是福是禍?|亮點研討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恩道爾就曾因在中國軟科學國際研討會上做了「一場新的鴉片戰爭:轉基因作物和世界糧食控制」的主題發言而轟動一時。更有甚者認為,轉基因就是一場滅絕人類的陰謀。那麼,為什麼人們對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輻射問題沒有如此強烈的爭議,更不會拒絕使用,卻對轉基因產品如此牴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