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作物困局求解:是新物種還是生態魔鬼

2020-11-29 騰訊網

  在一群人看來,「它」不過是一個新的物種,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是一個危害人類健康的魔鬼;

  在一群人看來,「它」是解決糧食危機、減緩氣候變暖的良藥,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的背後存在著利益集團不可告人的滅絕人性的巨大陰謀。

  無論是在科學領域,還是在政府決策、商業實踐和公眾參與領域,「它」都是引發各種觀點激烈碰撞的「罪魁」。

  「它」,就是轉基因。

  轉基因優勢「不可忽視」?

  「目前在生命安全領域,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在國內,很多問題還沒有搞清楚。轉基因技術是繼續發展,還是有限制地發展,現在還是一個有爭議的焦點和敏感問題。」環境保護部國家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王捷處長說。

  4月28日至29日,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在京舉辦了「生物安全國際論壇」。這已是自2003年以來召開的第四次「生物安全國際論壇」,會場上仍是爭議不斷。

  用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薛達元的話說,兩天的論壇,似乎只在一個方面達成了共識,那就是:轉基因技術雖然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它具有科學上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決定了轉基因生物的商業化生產和規模應用具有一定的風險。轉基因問題需要長期的跟蹤研究和實踐,才能最終得出一些相對比較科學、準確的認識。

  最先「放炮」的是朱禎。他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也是轉基因技術和應用堅定的支持者。

  朱禎主張大力推廣轉基因技術的一個最主要的理由就是中國的糧食問題。朱禎認為,要解決未來的吃飯問題,必須突破傳統技術,採取新技術、新方法。而轉基因技術為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重要途徑,有助於解決未來對糧食的需求。

  「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4.5億,按照目前我國糧食產量的增長幅度,要滿足未來的需求缺口很大。」他說,我國在雜交水稻育種領域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為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近十年來我國水稻單產一直徘徊不前,畝產在430公斤左右,單靠傳統育種已很難有大的突破。

  朱禎以轉基因棉花為例稱,我國轉基因抗蟲棉業已實現產業化,2008年我國抗蟲棉種植面積佔棉花種植面積的72%,國產抗蟲棉面積佔其中的91%。1999年至2008年期間,我國抗蟲棉累計推廣了2.2億畝,減少農藥使用量80%以上,年節省農藥4.5萬噸,平均每畝增收節支220多元,總共經濟效益高達400億元人民幣,遠遠高於同期我國對轉基因研發的投資強度。

  植保(中國)協會給記者提供的一份題為《轉基因作物的環境效益與生物安全》的報告顯示,自1996年至2009年,全球種植的轉基因作物總共減少農藥使用量9.39億公斤有效成分。如果歐洲50%的玉米、油菜、甜菜和棉花使用轉基因品種,農藥每年的使用量將減少1450萬公斤(即有效成分440萬公斤)。用藥面積將減少750萬公頃,節約2050萬升柴油,從而減少73000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這份報告還顯示,轉基因作物的使用,不僅可以增加作物產量,耐除草劑作物還將使得免耕農業成為可能,這是發展可持續農業的重要手段之一。免耕意味著將種子直接播入土壤而不需要預先翻耕除草。不進行翻耕能夠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從而節約用水。而由於減少了農業機械的使用,能夠減少石油燃料的使用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植保(中國)協會以阿根廷的經驗為例稱,耐草甘膦大豆(GTS)給阿根廷的農民和環境都帶來了益處。首先,農民可以大量使用免耕技術。阿根廷是全球領先的應用免耕技術的國家之一,其免耕面積達到1900萬公頃,佔全球免耕面積的20%。根據對當地農民調查的數據,生物技術使得有毒化學品的使用量減少了50%。

  南京師範大學韓成、鍾文輝兩位學者的研究也顯示,田間和溫室條件下,轉基因水稻溫室氣體排放水平在大部分生長階段均顯著低於親本水稻排放水平;產甲烷菌、甲烷氧化菌和氨氧化微生物(氨氧化細菌和氨氧化古菌)的群落結構和數量也具有短暫的差異。相比於親本水稻,轉基因水稻(明恢63-Bt)能夠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並導致功能微生物的群落變化。

  轉基因番木瓜也是在中國推廣較為成熟的品種。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長永在2009年7月,採用調查表形式,在廣東省廣州市萬頃沙鎮(少部分客戶來自橫瀝鎮)開展了有關轉基因番木瓜社會經濟影響以及當地農民對其認知水平的初步調查,共訪談農戶91戶,涉及3種轉基因番木瓜和6種傳統番木瓜。

  王長永告訴記者,調查結果表明:轉基因番木瓜畝產比常規番木瓜約高11.5%。轉基因番木瓜種苗成本(元/畝)比常規番木瓜低27.2%。王長永說,儘管每株轉基因番木瓜種苗市場價要比常規番木瓜高出2~3倍,但由於轉基因番木瓜種植密度低於常規番木瓜,所以,轉基因番木瓜種苗每畝成本反而低於常規番木瓜。

  商業化之難

  基因是決定物種生命現象的最基本因子,是最基本的遺傳物質。轉基因,也稱生物技術,就是將某生物物種基因分離的基因片段,植入另外一個生物物種的基因組,從而部分改變該生物物種的性狀,實現人類某種目的的現代高新科學技術。

  轉基因作物,就是將轉基因技術用於人類傳統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麥、蔬菜、果樹等,從而人工加快遺傳育種進度,其出發點是減少農藥使用,減少環境汙染,或提高作物水分、養分利用效率。

  自1994年美國FDA批准第一個轉基因食品——轉基因番茄商業化種植以來,目前,轉基因作物已達120種左右,世界上轉基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已佔到世界總耕地面積的2%。

  在我國,目前也出現了棉花、玉米、大豆、水稻等多種轉基因作物。以轉基因生物為食物或為原料生產的食品已越來越多地走上人們的餐桌。2009年年底,農業部向華中農業大學研製的兩種轉基因水稻頒發了安全許可證書,中國因此成為第一個實現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的國家。

  獲得證書的是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轉抗蟲基因水稻為「華恢1號」及雜交種「Bt汕優63」。證書自2009年8月17日起,有效期為5年。據此,這兩個水稻品系將可以在湖北省境內成規模種植。

  今年3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華中農業大學採訪時,有關人員提供給記者的一份資料稱,「轉基因作物將成研發趨勢,首頒安全證書是邁向商業化第一步」。

  這份資料稱:「與外界備受爭議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業內專家們的備受鼓舞。對於中國水稻育種界而言,首張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無疑是振奮人心的。專家們一致認為,轉基因作物的研發和生產,是科技發展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被認為是雜交水稻育種權威科學家。據了解,在超級稻育種方面,謝華安育成了「II優明86」等4個超級稻品種。華中農業大學獲得安全證書的品種之一「Bt汕優63」所用的父本「汕優63」就是謝華安在1981年選育出來的。

  謝華安曾表示:「國家此次發放兩張安全證書,是轉基因水稻邁向商業化的第一步,是一件大好事。全國各地的科學家跨區域合作,攜手做了很多工作,轉基因水稻的種植有著非常良好的基礎。」

  但據記者了解,獲證兩年來,華中農業大學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步伐並不大。該校彭少兵教授告訴記者:「按理說拿到證書後,3年左右就可以實現商業化了,但目前已經兩年多了,商業化基本上沒有啟動,一個主要的方面就是公眾對此的反應。」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此前就明確指出,證書的頒發有點「偷偷摸摸」。據說,頒發證書的消息是一家外國通訊社最早發現的,這一消息被放在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主辦的網站上,混雜在《2009年第二批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准清單》中,通常不易被人注意到。

  「轉基因技術產品商業化的最終承受者是廣大公眾消費者。公眾不僅應具有對轉基因生物產品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而且還應具有轉基因作物安全管理的參與權、監督權和法律訴訟權。」在論壇上,雲南思力生態替代技術中心研究員周玖璇指出,我國轉基因作物相關管理條例和管理辦法中,並沒有涉及公眾知情和參與轉基因作物安全管理的條款。在轉基因作物安全管理的實施進程中,公眾參與的權利被忽視了。

  「鑑於我國已成為世界首個批准轉基因水稻產業化的國家,而水稻是我國大部分地區的主糧,一旦發生安全性問題,將毫無疑問影響到國家和民族的安全。」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何俊民說。

相關焦點

  • 轉基因作物的生態與健康風險
    我演講的題目和海報上的題目不太一樣,我想得稍微學術一些,重點介紹「轉基因作物生態與健康的風險」。目前轉基因技術引起更大的問題是對生態環境的威脅和對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今天講七方面內容:一是看問題是怎麼產生的?
  • 眾說紛紜——轉基因
    前法國轉基因安全委員會成員——塞拉利尼轉基因一旦涉及到開放環境中的食品和飼料的話,問題就會截然不同。因為它是在一個開放的環境,露天的環境,這類研究對我們的生態環境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 轉基因作物究竟是什麼?有什麼優勢和危害?
    所謂轉基因作物,是指科研人員在實驗室中通過對作物基因進行修飾的辦法培育出的具備新特徵的作物。通俗點講,就是在一種作物的基因裡加入我們認為有利的基因,移除不好的基因,從而得到所謂的品質更好的作物。僅從現在的數據和理論上來看,轉基因作物帶來的好處肯定是不小的,無論是抗病性、抗蟲性作物,還是耐貯存的作物,對於農民,絕對是絕佳的選擇,因為省工,省力,省錢!
  • 31轉基因違背自然?你一定吃過,紅薯就是天然的轉基因作物
    有些人認為轉基因違背自然,可能是基於兩種模糊但錯誤的認識,一是認為物種的基因是不能動的,二是認為「轉基因是跨物種的基因轉移」,突破了生物屏障,聽起來很可怕。從進化的常識來說,生物自身基因的改變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這是生物能適應自然選擇的基礎,也正是有基因的改變,才有了生物的多樣性。
  • 含「轉基因」的作物安全嗎?
    轉基因作物從陌生,到前幾年的爭論和恐懼,再到最近幾年的火熱,人們漸漸地認識到了轉基因這項技術對於保證人類的糧食安全和提高經濟作物供給等方面的強大優勢。美國50%以上的轉基因玉米和大豆內銷、75%的加工食品含有轉基因作物成分。歐盟和日本年均轉基因產品進口量接近2000萬噸。
  • 轉基因作物是否安全?是否有技術能力監管?
    答:如果不立法禁轉,所有生物都會被轉基因變成新物種被利益團體壟斷(掠奪農民的種子主權),並假冒非轉基因食品高價銷售。問5:難道執法部門不監管?答:沒有技術能力監管。問6:為什麼?答:新冠病毒有沒有找到源頭?!自然源?人工源(嵌合病毒即轉基因病毒)?
  • 種植轉基因植物會破壞生態環境嗎?
    通常所說的轉基因植物是指人為的將目的基因轉移到植物體內,使植物獲得新性狀或新功能的一種生物技術。轉基因是科技進步的產物,從1856年奧地利科學家孟德爾揭示了生物遺傳因子的遺傳規律到1982年利用轉基因技術獲得了全球首例轉基因菸草,轉基因技術所取得的成就,凝聚著幾代科學家的心血。
  • 轉基因食品,是「天使」還是「惡魔」?
    例如,轉基因作物因其極好的對抗惡劣環境和抗蟲害能力的特性,極強的土地利用率,高產量,反季節,多種元素的複合營養價值甚至口味,以及其高科技的特徵,帶動了全球巨大的經濟效益鏈條,並高效運轉著。既然轉基因食品有如此多的優點,為什麼社會各界還是擔憂呢?
  • 轉基因作物利弊專家談:我們對生物安全的認識越來越清楚
    專家表示,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培育新品種屬於新事物,對此出現爭議和質疑是正常的。有關轉基因技術的討論,應該以科學理性的態度來進行。在呼籲政府高度重視和積極支持這項工作的同時,也希望科學家和媒體通過多種形式,主動向公眾傳播現代生物技術、食品與環境安全等方面的科學知識。
  • 被「妖魔」的轉基因|什麼是轉基因作物?能靠外觀判斷嗎?
    【編者按】自從1983年第一株轉基因植物問世以來,轉基因技術的前行就伴隨著巨大的爭議。如今已有數十種乃至上百種轉基因植物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誕生,涉及作物種類包括木瓜、大豆、玉米、茄子等。然而在全球範圍內,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概念認識卻廣泛受到陰謀論和政治群體的影響。與所有技術一樣,轉基因技術在應用時需要嚴格的論證和政府的監管。儘管各國政府的監管方式有所不同,對轉基因的科學理解卻早已達成共識。澎湃新聞整理了國內相關學者的科普演講,為公眾簡述轉基因是什麼、研究的必要性,並對轉基因常見誤解進行解答。本篇為該系列的第1篇。
  • 隆平高科布局轉基因,中國轉基因作物路在何方?
    轉基因技術,是指提取特定生物體基因組中的目的基因或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並將其轉入特定生物中,與生物本身的基因組進行重組,然後從重組體中進行數代的人工選育,從而獲得具有穩定表現某些特定遺傳性狀的個體。轉基因該技術可以使重生物獲得人們所期望的新特性(如抗蟲性),培育出新品種。
  • ISAAA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是轉基因作物增長主力
    人民網北京2月13日電(記者 趙竹青)2011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新增1200萬公頃,比2010年增長了8%。其中發展中國家增長率達11%,發達國家為5%,前者增速為後者的兩倍。這是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日前在其2011年轉基因作物年度報告中披露的數據。2011年,是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以來的第16個年頭。
  • 淺談轉基因
    簡而言之,就是把其他物種的基因導入特定的物種內使其具有它原本沒有的性狀。轉基因技術的有關應用目前已經出現在了在人類社會多個領域中,較為常見的包括了利用轉基因技術進行農作物的育種,利用轉基因技術生產疫苗,甚至是利用轉基因技術進行基因缺陷型遺傳病的治療等。現代的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史可以簡單概括一下。
  • 轉基因食品進入市民生活 專家稱或威脅糧食安全
    是認牌子,還是看用什麼作物榨的?  從今年6月1日起實施的新修訂的《食品標識管理規定》,要求轉基因食品或含法定轉基因原料的,必須在標識上標註中文標籤。不知不覺間,轉基因食品已悄然降臨。有人叫喊「魔鬼」來了,也有人看好。  究竟什麼是轉基因食品?圍繞著它的爭論是什麼?市民又是如何看待它的呢?
  • 聯合國組織研究稱轉基因作物汙染案例增加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4月15日報導,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跨國研究指出,食品和飼料受轉基因作物汙染比例漸增,這可能與生產和貿易的數量增加有關。然而,近半數國家表示,他們缺少查驗轉基因成分的有效工具。據報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日前在羅馬發表與轉基因作物相關的報告,這份研究向包含歐盟在內的193個國家發出問卷,回收率為39%。
  • 潭村調查之三:轉基因作物在農村「定居」的結果
    無論是對環境還是對人認為有害的比例總數為25.6%,而涉及自身安全即對人有害的判斷僅為16.7%,這部分農戶認為種植轉基因作物可能產生一定的威脅,少數有害的風險判斷對比多數不關心和安全的判斷,所以最後的結果是轉基因作物進潭村沒有引起農戶的反對或支持的反映。
  • 什麼是轉基因作物?能靠外觀判斷嗎?人能吃嗎?
    外觀並不能作為判斷一種作物是否為轉基因作物的因素。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教授盧寶榮,在日前由墨子沙龍於上海舉辦的「科學精神中國行」活動中表示,人們今天吃的很多食物並不是過去所謂純天然原始的物種食物,包括小西紅柿到大番茄的這種狀態改變,主要是由於基因發生了變化。如果基因不發生改變,新品種就不可能產生,這是千百年農業基本的理論。
  • 轉基因作物進入「成熟秋天」?—新聞—科學網
    據這位農民高級技師介紹,光是2010年秋季,他種植的164畝抗蟲棉,收入就達到16.2萬元。 對祖茂堂這樣的棉農來說,轉基因棉花豐實了他們的「錢袋子」。 據統計,從1997年到2016年,國內95%的棉花都應用了抗蟲棉,產量提高了10%。棉農總收入增加了1567億元(232億美元),平均每公頃(等於15畝)收入增加了2470元人民幣(366美元)。
  • 什麼是轉基因食品?
    從1983年轉基因菸草的問世,到1996年轉基因作物全球的商業化種植,基因工程為多個領域尤其是食品領域帶來了深刻的技術革命。轉基因生物是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形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們所需要的目標轉變。
  • 美洲帝王蝶因轉基因作物數量減少
    新研究發現,除了棲息林減少、極端氣候影響之外,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加也是帝王蝶數量銳減的原因之一。 據報導,帝王蝶數量下降的情況逐年嚴重,2013年在墨西哥過冬的帝王蝶,大約只有4400萬隻,比1999年減少了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