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出於對食品安全的擔憂,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關注與爭論越來越多。著名的央視記者崔永元與網紅學者方舟子,曾就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進行了一場針鋒相對的爭論。他們在微博上數輪過招,雙方約2000萬粉絲紛紛站隊「助陣對罵」,一時煞是熱鬧。
所謂轉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GMF),就是通過轉基因技術(transgenic technology)將一種或幾種外源性基因片段轉移到某一種特定的生物體內,並使其有效地表達出相應的產物(多肽或蛋白質),此過程被稱之為轉基因。以轉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s)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
換句話說,轉基因食品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造基因構成的食品,包括轉基因植物食品、轉基因動物食品和轉基因微生物食品。
然而,轉基因食品因安全風險引發了民眾長久的懷疑和反對。至今,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依然沒有得到科學界的共識。
我國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辦公室2010年在其官網上曾刊出數起關於轉基因安全的國際事件。例如,Pusztai事件,斑蝶事件,加拿大「超級雜草」事件和中國Bt抗蟲棉事件,風險的存在是現實的。
那麼,關於轉基因食品,我們該持怎樣的態度呢,轉基因食品到底是「天使」還是「惡魔」?
從世界上最早的轉基因作物(菸草)於1983年誕生,到美國孟山都公司(Monsanto)轉基因食品研製的延熟保鮮轉基因西紅柿1994年在美國批准上市,轉基因食品的研發迅速發展,品種及產量也成倍增長,轉基因作為一種新興的生物技術手段,其不成熟和不確定性,使得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近20年來,全世界轉基因作物種植髮展迅速。2002年,全球轉基因種植面積為5870公頃,主要農作物有:抵抗昆蟲的玉米,抵抗殺蟲劑的大豆,抵抗病蟲害的棉花,富含葫蘆卜素的水稻,耐寒抗旱的小麥,抵抗病毒的瓜類和控制成熟速度的西紅柿。
2008年,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為世界第六位,作物包括棉花、玉米、西紅柿、抗除草劑油菜T45、木瓜和甜椒,抗蟲水稻「華恢1號」等等。現在,各大超市和大型賣場展示的轉基因食品琳瑯滿目。無論是否願意,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與轉基因食品的近距離接觸已難以避免。
2012年9月,法國卡昂大學(Universite de Caen Normandie)塞拉利尼(Gilles-Eric Seralini )教授在科學雜誌《食品與化學毒物學》上發表論文,公布了其團隊的研究成果,稱美國孟山都公司研製的一種轉基因玉米NK603餵養實驗鼠2年,結果發現50~80%的實驗鼠長了腫瘤,而且平均每隻長的腫瘤多達3個,而非餵食NK603的對照組老鼠中,只有30%患病。文章說,NK603是通過轉基因技術,使得其對草甘膦除草劑Roundup耐藥性的玉米品種。
實驗的雌性鼠中,幼鼠夭折和患病的比例特別高,死亡率是對照組的2~3倍,餵養了轉基因作物的雌性大鼠更容易長乳腺腫瘤,腦垂體功能更易受損害,致使其荷爾蒙平衡被打破。
而在接受實驗的雄性實驗鼠中,出現的主要健康問題是肝臟、腎臟和皮膚腫瘤,以及消化系統疾病,嚴重腎病患病率增加了1.3~2.3倍,肉眼可見的腫瘤數是對照組的4倍,同時腎臟功能受到長期的慢性損傷。
以上結果產生的原因,推測為轉入基因的過度表達導致了玉米蛋白質組的改變,影響了實驗鼠的內分泌環境,進而引發了病理作用。
文章作者警告:對轉基因食品的食用、農藥的制定必須非常仔細地進行評估,並通過長期研究以權衡其潛在的毒性作用。
這個報導在全球引起了巨大反響,人們對轉基因作物產生了恐慌情緒,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對該項研究結果持不同觀點,提出了質疑。一些歐洲國家官員也認為此結論「言之過早」。
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的David Spiegelhalter 教授對該項研究的方法提出質疑:「對照組數量太少,沒有合適的統計分析,無法成為有效的證據,並且報告的結果尚沒有得到重複驗證,使得業內人士很難接受這些結論。」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食品科學名譽教授Bruce Sasha則認為,這並不是一份單純的科學報告,而是一個精心策劃的新聞事件。人類和牲畜已經食用了很多年的轉基因穀物,但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項研究中提到的死亡率升高或患癌現象。
澳洲阿德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植物功能基因組教授Mark Tester也對此項研究結果表示懷疑,稱轉基因技術在北美被用於食物已經超過10年,人口壽命仍在穩定增長。
與此同時,法國農業部官員表示,得出有關結論確實「為時尚早」,但同時表示,實驗使用的玉米主要用作動物飼料,「因此不必過於恐慌」。
而此種轉基因玉米研製者,孟山都公司未立即作出正式回應。公司的法國發言人表示,由於需要對研究報告進行評估,嚴肅評論為時尚早,但已有的300多篇動物食用報告證明,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同樣安全。
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對現代農業、醫藥、食品等領域都產生巨大影響,並為解決全球人口膨脹、糧食危機、資源緊缺及能源危機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途徑。尤其在農業領域,短時間內就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例如,轉基因作物因其極好的對抗惡劣環境和抗蟲害能力的特性,極強的土地利用率,高產量,反季節,多種元素的複合營養價值甚至口味,以及其高科技的特徵,帶動了全球巨大的經濟效益鏈條,並高效運轉著。
既然轉基因食品有如此多的優點,為什麼社會各界還是擔憂呢?
在轉基因生物的研發過程中,將人工分離和修飾的基因片段導入到生物基因組中是常見的方式,隨著目的基因的表達而引起生物體性狀的改變,產生自然界原本沒有的「新」物種。
生物學家坦言,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都是在自然選擇條件下經過億萬年的進化而形成的,而轉基因技術實現了人為的選擇,各種高產、抗蟲、耐藥的糧食作物相繼出現,它們打破了自然平衡,更打破了各種生物間的生殖隔離。每種生物的基因組都具有其整體性與排他性,但被人為導入的各種外源性基因破壞了這種整體性。基因組的改變直接導致了其下遊的基因轉錄、翻譯等步驟和變化,進而影響到蛋白質組的構成。
但目前的技術在基因導入的關鍵步驟上還難以做到風險的有效控制,在獲得所需性狀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意外。例如,轉基因Bt-176玉米原來作為一種抗蟲玉米推廣,但由於其外源性抗蟲基因的表達而導致了Bt毒素的積累,最終導致一批以該玉米為飼料的奶牛死亡。
對蛋白質組的影響只是一個方面,另外,轉基因生物同時也會汙染傳統作物、破壞生物鏈的完整性,對整個自然環境將產生未知的風險。
美國媒體曾經報導,發現有兩種轉基因玉米的種植會傷害蝴蝶生存,對生態安全的威脅程度已經超出可接受的水平。阿根廷轉基因大豆的推廣導致當地原始品種大豆無法種植,高劑量農藥使其他糧食作物無法生產,進而使得大面積土地不能耕作。
因此,對轉基因產品風險的現實擔心絕不僅僅是杞人憂天。
隨著轉基因作物及產品的大面積推廣,其安全性的爭論愈發激烈,進而對各國政府的政策取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美國作為轉基因作物的先驅,正在改變其寬鬆的轉基因政策,「農業恐怖主義」概念的提出更是直接將轉基因技術當作主要攻擊手段來防範。美國禁止小麥主糧的轉基因商業化。
歐盟更是早在20年前便制定了較完整的從轉基因微生物、轉基因食品到飼料等各個領域的管理法規,從可追溯性、標籤、與傳統作物共存等方面嚴加防範,避免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潛在危害。
日本、俄羅斯對轉基因作物則採取更嚴格的限制,目前尚未批准任何轉基因作物的商業種植。俄羅斯頒布法律,嚴控轉基因作物在俄羅斯境內銷售。日本禁止進口作為主糧的轉基因大米。
我國也已制定了相應的政策與法規,以保障轉基因食品的安全,規範轉基因食品的研發和生產,強化風險評估的審查,先後頒發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和《新資源食品管理辦法》。明確轉基因食品必須貼特定標籤,以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然而,轉基因技術則是把雙刃劍,人類在滿足於轉基因食品優良品質的同時,或許也要為新物種潛在的危害付出代價。
轉基因食品,是「天使」或許還是「惡魔」。試問,我們在這場賭局中持有怎樣的王牌?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