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紐約一場辯論賽,受到了全球分子生物學界的關注,所有人關注的不單單是參賽選手,還有辯題。
此次辯論賽,邀請了13年「世界糧食獎」得主「羅伯特」和14年「布勞格農業科技傳播獎」獲得者艾莉森等生物學界的領軍人物,而這場腦力風暴的主旨,正是我們今天所要說的「轉基因」。
辯論中正方認為,農作物的起源,從根本上是一種基因層面選育的結果,例如曾經的玉米只是一種古代野草,是在人類一代代的選育下,才成為了今天我們常見的樣子。
而轉基因技術只不過是將時間進行了縮短,直接改造了生物基因,能很大程度解決糧食問題,且轉基因食物還未曾造成過任何安全事故,不應該聚焦在假想風險上。
反方則認為,每一項基因工程技術都應該被單獨對待,轉基因技術改造的生物,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某種意義上屬於「外來物種」,而外來物種是否會對生態造成破壞,在短期內無法辨別,包括是否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等。
科學家們討論的問題,也正是當今普通大眾消費者們所擔心的問題,其主要原因是,轉基因技術對普通人來說太新了,新到根本不了解,然而人類對未知又永遠充滿著恐懼和好奇,所以談「轉」色變也不足為奇。
俗話說:「戰勝恐懼的方法就是面對它、了解它」,所以我們的第一步就從了解什麼是轉基因技術開始。
眾所周知,基因可以通過表達,來決定生物的性狀,改變基因可以改變生物的性狀,而所謂的轉基因技術,是指將不屬於某一生物的基因和他現有的基因,在分子水平上進行重組,這種基因來源可以是人工合成的或其他生物的。
如果將一段基因看作是一條繩子,轉基因技術就是指,將繩子從特定處剪斷,然後續接上一截其他的繩子,從而形成一條新的繩子。如下圖
因基因決定性狀,所以當我們利用轉基因技術對某生物植入優勢基因後,該生物也會具有某種特定的優勢性狀,如農作物的抗蟲害,抗除草劑等等。
前面我們就曾說過,這項技術很新,所以歷史追溯不會太遠,分子生物學是在二十世紀中葉才被首次提出使用的,1953年DNA的結構和鹼基配對原則被發現,奠定了轉基因這一技術的理論基礎。
1972年美國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Berg,將不同的DNA片段進行了連接,並使重組基因在細菌中成功的進行了複製,這一實驗,也奠定了現代轉基因技術的實踐基礎,Berg也順利成為了基因工程技術大門的開啟人。
1973年首例利用DNA重組技術培育的大腸桿菌誕生,1983 年第一株轉基因作物——抗病毒菸草誕生。
而在上世紀末,美國成為了首個「吃螃蟹的人」,批准了轉基因作物的大批量種植,新的時代被開啟。
如今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五國已成為世界上排名前五的轉基因植物種植國,佔全球種植面積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不管是在產量、種類還是性狀方面都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狀態。
當然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轉基因技術就像一把雙刃劍,使用得當則惠澤人類,如若不然則可能造成超級生物。
生態風險是轉基因技術最直觀也是需要最先面對的危害之一,1992年在聯合國發布的《生物多樣性公約》中被明確提出。
我們舉例來看,如加拿大的「GM油菜」轉基因作物,GM油菜是一種抗除草劑的作物,最初目的是為了提供方便,減少農田除草成本,其原理是種植戶可以直接在GM油菜農田中噴灑除草劑,殺死雜草,而GM油菜由於具有抗除草劑性,生長不受影響。
本該是一種惠民作物,但在2001年,科學家發現GM油菜,由於其繁殖速度快,抗除草劑等原因,正在變成其他作物農田裡的「超級雜草」,噴灑常規除草劑殺不死它,非常規除草劑會連帶作物一起殺死,超出了人類的控制。
同理「超級病毒」「超級生物」也是有可能出現的,其次,被改造基因是否會轉運到相容個體中也是不可控的,而對人類來說,通過轉基因技術獲得的新基因表達的新蛋白,會不會引起過敏,也很難做出評判。
就像上面所說,有利就有弊,轉基因技術對人類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如我國抗蟲棉花,在1997年到2000之間,就為我國帶來了3億多美元的經濟效益。
轉基因技術賦予的降低蟲害、抗旱、提高產量、增加營養、縮短作物周期等特性,對部分貧困國家來說,是可遇不可求的機遇,會讓糧食問題不再是制約國家發展的主要問題。
既然有利有弊,當下全球轉基因技術作物發展又處於一個什麼狀態呢?
自轉基因作物誕生到2015年,全球已經有28個國家允許生產和種植轉基因作物,在2013年,全球種植的80%的大豆都為轉基因大豆。而巴西等國家更是搭乘轉基因技術的航班,完成了由糧食進口國到出口國的轉型,且在減少農藥使用、降低貧困人口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都得到了顯著的成效。可以說轉基因技術為世界帶來了不一樣的發展。
在安全方面,世衛等國際組織,結合當下科技,建立了全面、嚴格的種植檢測規定,而我國在搭乘轉基因快列的同時,在2001年也頒布了相應的檢測標準,建立了相應的檢測中心,成功保障了我國人民的食品安全。
宏觀意義而言,轉基因技術是時代的產物,是科技水平發展的必經之路,不管是在生物學還是經濟學中,轉基因技術都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包括在環境保護方面,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對單個作物而言,轉基因技術能提高產量、降低蟲害、增加營養,對人口快速增長、糧食短缺的地區來說,是一門非常珍貴的技術。
因此,轉基因技術在未來社會發展中,將會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中承擔起重要作用。
其實寫這麼多,無非是想讓普通消費者能了解轉基因技術,做出理性判斷。回歸到最初的問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我給出的答案是:在正規渠道下購買的產品,「轉」與「非轉」都安全,而在非法渠道購買的產品,就算是常規產品,安全性也無法得到保障。
理由:一是人與植物之間存在的巨大隔離,鑄就了第一道安全屏障,植物疾病不會傳染人類;二是我們市場上見到的轉基因產品,都經過了科學家無數次的驗證和國家無數次的安全檢測。
後言
我曾多次想寫點與轉基因技術相關的文章,奈何一直找不到出發點。
為誰寫?一直讓我很困惑,恰逢今日在超市,無意聽到某母女談「轉」色變的討論,讓我有了寫它的由頭,就是寫給普通的消費者。
希望我拙劣的表達,能讓大家在面對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食品時有些許理性的評價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