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看待轉基因技術和產品?談「轉」色變不應該

2020-08-19 遮布科學

2014年12月,紐約一場辯論賽,受到了全球分子生物學界的關注,所有人關注的不單單是參賽選手,還有辯題。

此次辯論賽,邀請了13年「世界糧食獎」得主「羅伯特」和14年「布勞格農業科技傳播獎」獲得者艾莉森等生物學界的領軍人物,而這場腦力風暴的主旨,正是我們今天所要說的「轉基因」。

辯論中正方認為,農作物的起源,從根本上是一種基因層面選育的結果,例如曾經的玉米只是一種古代野草,是在人類一代代的選育下,才成為了今天我們常見的樣子。

而轉基因技術只不過是將時間進行了縮短,直接改造了生物基因,能很大程度解決糧食問題,且轉基因食物還未曾造成過任何安全事故,不應該聚焦在假想風險上

反方則認為,每一項基因工程技術都應該被單獨對待,轉基因技術改造的生物,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某種意義上屬於「外來物種」,而外來物種是否會對生態造成破壞,在短期內無法辨別,包括是否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等。

科學家們討論的問題,也正是當今普通大眾消費者們所擔心的問題,其主要原因是,轉基因技術對普通人來說太新了,新到根本不了解,然而人類對未知又永遠充滿著恐懼和好奇,所以談「轉」色變也不足為奇。

俗話說:「戰勝恐懼的方法就是面對它、了解它」,所以我們的第一步就從了解什麼是轉基因技術開始。

什麼是轉基因技術

眾所周知,基因可以通過表達,來決定生物的性狀,改變基因可以改變生物的性狀,而所謂的轉基因技術,是指將不屬於某一生物的基因和他現有的基因,在分子水平上進行重組,這種基因來源可以是人工合成的或其他生物的。

如果將一段基因看作是一條繩子,轉基因技術就是指,將繩子從特定處剪斷,然後續接上一截其他的繩子,從而形成一條新的繩子。如下圖

因基因決定性狀,所以當我們利用轉基因技術對某生物植入優勢基因後,該生物也會具有某種特定的優勢性狀,如農作物的抗蟲害,抗除草劑等等。

發展歷史

前面我們就曾說過,這項技術很新,所以歷史追溯不會太遠,分子生物學是在二十世紀中葉才被首次提出使用的,1953年DNA的結構和鹼基配對原則被發現,奠定了轉基因這一技術的理論基礎。

1972年美國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Berg,將不同的DNA片段進行了連接,並使重組基因在細菌中成功的進行了複製,這一實驗,也奠定了現代轉基因技術的實踐基礎,Berg也順利成為了基因工程技術大門的開啟人。

1973年首例利用DNA重組技術培育的大腸桿菌誕生,1983 年第一株轉基因作物——抗病毒菸草誕生。

而在上世紀末,美國成為了首個「吃螃蟹的人」,批准了轉基因作物的大批量種植,新的時代被開啟。

如今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五國已成為世界上排名前五的轉基因植物種植國,佔全球種植面積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不管是在產量、種類還是性狀方面都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狀態。

當然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轉基因技術就像一把雙刃劍,使用得當則惠澤人類,如若不然則可能造成超級生物

轉基因技術的兩面性

生態風險是轉基因技術最直觀也是需要最先面對的危害之一,1992年在聯合國發布的《生物多樣性公約》中被明確提出。

我們舉例來看,如加拿大的「GM油菜」轉基因作物,GM油菜是一種抗除草劑的作物,最初目的是為了提供方便,減少農田除草成本,其原理是種植戶可以直接在GM油菜農田中噴灑除草劑,殺死雜草,而GM油菜由於具有抗除草劑性,生長不受影響。

本該是一種惠民作物,但在2001年,科學家發現GM油菜,由於其繁殖速度快,抗除草劑等原因,正在變成其他作物農田裡的「超級雜草」,噴灑常規除草劑殺不死它,非常規除草劑會連帶作物一起殺死,超出了人類的控制。

同理「超級病毒」「超級生物」也是有可能出現的,其次,被改造基因是否會轉運到相容個體中也是不可控的,而對人類來說,通過轉基因技術獲得的新基因表達的新蛋白,會不會引起過敏,也很難做出評判。

就像上面所說,有利就有弊,轉基因技術對人類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如我國抗蟲棉花,在1997年到2000之間,就為我國帶來了3億多美元的經濟效益。

轉基因技術賦予的降低蟲害、抗旱、提高產量、增加營養、縮短作物周期等特性,對部分貧困國家來說,是可遇不可求的機遇,會讓糧食問題不再是制約國家發展的主要問題。

既然有利有弊,當下全球轉基因技術作物發展又處於一個什麼狀態呢?

全球轉基因技術應用現狀

自轉基因作物誕生到2015年,全球已經有28個國家允許生產和種植轉基因作物,在2013年,全球種植的80%的大豆都為轉基因大豆。而巴西等國家更是搭乘轉基因技術的航班,完成了由糧食進口國到出口國的轉型,且在減少農藥使用、降低貧困人口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都得到了顯著的成效。可以說轉基因技術為世界帶來了不一樣的發展。

在安全方面,世衛等國際組織,結合當下科技,建立了全面、嚴格的種植檢測規定,而我國在搭乘轉基因快列的同時,在2001年也頒布了相應的檢測標準,建立了相應的檢測中心,成功保障了我國人民的食品安全。

轉基因技術的未來

宏觀意義而言,轉基因技術是時代的產物,是科技水平發展的必經之路,不管是在生物學還是經濟學中,轉基因技術都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包括在環境保護方面,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對單個作物而言,轉基因技術能提高產量、降低蟲害、增加營養,對人口快速增長、糧食短缺的地區來說,是一門非常珍貴的技術。

因此,轉基因技術在未來社會發展中,將會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中承擔起重要作用。

結語

其實寫這麼多,無非是想讓普通消費者能了解轉基因技術,做出理性判斷。回歸到最初的問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我給出的答案是:在正規渠道下購買的產品,「轉」與「非轉」都安全,而在非法渠道購買的產品,就算是常規產品,安全性也無法得到保障。

理由:一是人與植物之間存在的巨大隔離,鑄就了第一道安全屏障,植物疾病不會傳染人類;二是我們市場上見到的轉基因產品,都經過了科學家無數次的驗證和國家無數次的安全檢測。

後言

我曾多次想寫點與轉基因技術相關的文章,奈何一直找不到出發點。

為誰寫?一直讓我很困惑,恰逢今日在超市,無意聽到某母女談「轉」色變的討論,讓我有了寫它的由頭,就是寫給普通的消費者。

希望我拙劣的表達,能讓大家在面對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食品時有些許理性的評價和選擇。

相關焦點

  • 述評|如何看待關於轉基因的分歧與爭議?
    如何認識轉基因問題?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從科學精神的角度做了解讀。在2020第五屆騰雲峰會上,韓啟德院士以轉基因、新冠疫情為例,向在場觀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引發媒體的廣泛關注。
  • 農業部:理性看待轉基因 理性選擇轉基因產品
    只要一提到轉基因,就會觸動國人敏感的神經。誰要替轉基因說幾句話,就會被渲染和炒作,甚至會招來謾罵和人身攻擊。在這樣的公眾認知環境和輿論環境下,我國轉基因技術開發應用面臨巨大阻力。    轉基因工程育種技術是建立在雜交育種技術基礎之上的先進育種技術。其主要原理是:把決定某個品種特定遺傳屬性的目標基因進行標記並篩選出來,通過一定的技術處理和技術(顯微注射、基因槍等)手段再轉移到另一個品種中,並使被轉基因的特定遺傳屬性在轉入品種中表現出來,實現基因重組培育出目標新品種。
  • 不局限轉基因話題,客觀評價崔永元和方舟子
    但是,萬萬沒想到他帶了陳一文做顧問,這個水變油民科老頭真是小崔的衰神。紀錄片採訪了7個支持轉基因的科學家和29個反對轉基因的各行各業的人。小崔說要「讓人們真實全面地了解轉基因在美國的情況」,但是事實上總是先短時間採訪一個挺轉專家,然後採訪3、4個反對者來反駁專家觀點,這種刻意安排只能說是「志在宣傳轉基因危害的紀錄片」,完全喪失了一個記者應有的中立理性。
  • 紫土豆、紫胡蘿蔔、紫玉米等,是轉基因的嗎?為什麼「談紫色變」
    紫土豆、紫胡蘿蔔、紫玉米等,是轉基因的嗎?為什麼「談紫色變」 而疫情期間則更是暴露出食品安全的諸多問題,而每當我們看到因食用劣質不合規食品而遭受病痛的折磨,勢必會陷入萬分痛楚。 其中「轉基因食品」更是在輿論中發酵的如火如荼,關於轉基因的傳言很多,有挺轉派、反轉派、中立派,有些甚至聽起來很恐怖,那麼轉基因到底是什麼呢?
  • 石蕊:是時候給轉基因「正名」了
    轉基因食品可謂是「生不逢時」。在對轉基因食品不甚了解的情況下,許多人對它產生本能「憂慮症」。其實,縱觀各有關轉基因的是非爭端,不外乎支持者和反對者各持的兩種觀點。支持者包括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認為轉基因這項技術能夠增產增收、減少成本,在土地日益緊張和農村勞動力缺乏的形勢下對解決我國糧食問題意義重大。
  • 新技術讓電鍍不必再談之色變?
    此外,電鍍汙泥是電鍍廢水處理後的「終態物」,產生量雖比廢水少得多,但由於廢水中的重金屬大多轉移到汙泥內,並會通過植物鏈進入到人體,損傷肝臟和神經系統,因此危害性更大,被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單中的第十七類危險廢物。「人們『談電鍍行業色變』,就是因為電鍍重金屬的嚴重汙染性。目前已成為全球三大工業汙染之一。」鑑定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金鑑明強調。
  • 轉基因:中國該拒絕還是該發展?
    世界糧食獎基金會特別肯定了三位得獎人在培育高產優質、抗病蟲和極端氣候影響的農作物新品種中的突出貢獻,稱其技術使全球1.7億農民受益。   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在基因農業時代,無論支持還是反對、喜歡還是害怕,轉基因技術及其產品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當前仍有很多人談轉基因色變,反對轉基因。
  • 我們該如何冷靜看待轉基因?
    轉基因技術也是這樣,我們要讓他們執行才知道哪裡不好哪裡好,一直取得進步。這很重要。如果民眾一直反對,不接受,那麼連執行的空間都沒有。比如綠色和平組織在英國把試驗田毀掉,科學家真的是非常沮喪。我們需要科技來幫助糧食的生產。但現在最大困難是民眾的接受度,民眾不願意接受,連實驗的機會都沒有。南都:各國各地區在轉基因的研發、應用上是有差異的,臺灣地區是怎樣的現狀?
  • 如何讓農民不再「談硝色變」?
    考慮到生產過程的安全,以及施用不當所造成的亞硝酸鹽中毒,一些生產商和農民「談硝色變」,硝基肥在國內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而與此同時,國產硝基肥卻遠銷海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日前,在由中國化工報社與山西省交城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硝基肥高質量發展產業行動—硝基出口肥料推廣應用研討會」上,來自農業主管部門、科研院所、硝基肥龍頭企業、硝基肥料外貿商和一線銷售渠道的近150位代表,圍繞硝基類出口肥料的技術創新、應用效果和市場前景展開研討。
  • 【果殼網專訪】四位科學家的轉基因圓桌談(中)
    我只是覺得,歐盟不喜歡某種東西,不代表中國也必須不喜歡它。我同意大部分媒體是致力於提供正確報導的,也有故意要作惡的媒體,比如我參加過的奧茲醫生秀(Dr Oz Show),那是一次不愉快的經歷,但那不是典型經歷。就我個人來說,我希望為全球農業提供更好的作物和動物,這是我的志向所在。而我需要技術來達到我的目標。因此,我對於傳播關於技術的真實故事也懷有熱情。
  • 【用科學擊碎流言】美國人又不吃轉基因了?
    前不久,一篇名為《崔永元贏了:美國正式宣布轉基因有毒,為了家人仔細看看》的文章,又在網上和微信朋友圈流傳開來。這篇文章發出警告:美國人民「再一次」不吃轉基因食品了!看過這篇文章後,一些談轉基因色變的人開始奔走相告,說美國人都不吃了,可見轉基因的東西確實可怕。
  • 每日新報:「轉基因」植物 看顏色就能分辨(圖)
    新報訊【記者彭未風】如何判斷植物是不是轉基因,過去對普通市民來說一直是個難題。現在,南開大學一項最新標記技術有望破解這一難題,光看植物的顏色,就可判斷其是不是轉基因植物產品。近日,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寧寧教授和她的課題組所做的這項「新型可視轉基因篩選標記」技術在國際學界引起了關注,也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更為可貴的是,這種新的標記技術用的「材料」是公認對人體有益的「花氰苷」。
  • 四位科學家的轉基因圓桌談
    我只是覺得,歐盟不喜歡某種東西,不代表中國也必須不喜歡它。我同意大部分媒體是致力於提供正確報導的,也有故意要作惡的媒體,比如我參加過的奧茲醫生秀(Dr Oz Show),那是一次不愉快的經歷,但那不是典型經歷。就我個人來說,我希望為全球農業提供更好的作物和動物,這是我的志向所在。而我需要技術來達到我的目標。因此,我對於傳播關於技術的真實故事也懷有熱情。
  • 科普解讀:轉基因到底「轉」的是什麼
    縱觀近年來輿論場相關話題,我們可以發現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熱度和關注度持續走高。那麼,轉基因中所「轉」的基因來自何處?轉基因食品有沒有毒害?目前,人們對於基因「轉移」過程的科學依據缺乏了解,導致大眾對轉基因安全問題存在諸多疑惑。
  • 專論綜述 | 轉基因動物及其產品檢測技術研究進展
    摘要:為探索可靠、靈敏的轉基因動物及其產品檢測技術,從核酸檢測和蛋白檢測兩個方面,綜述了轉基因動物及其產品不同檢測技術的原理、特點及應用,提出了每種檢測技術的不足及今後轉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趨勢和研究方向。
  • 拒絕談「艾」色變,這些正確防「艾」知識請收藏!
    愛滋病如何傳播?愛滋病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其中,性傳播成為我國愛滋病傳播的最主要途徑。青年學生處於性活躍期,應學習和掌握性健康知識,了解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可能面臨的愛滋病感染風險,一旦發生不安全性行為要及時主動尋求檢測。為維護個人和家庭健康,在結婚和懷孕等關鍵時期,夫妻雙方應積極進行愛滋病檢測,少一分擔心,多一分安心。
  • 人民日報釋疑轉基因:到底「轉」的是什麼?
    我們吃的食品中有多少是轉基因的?轉基因技術到底「轉」的是什麼?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我們吃的食物有多少是轉基因的?  我國發放7種轉基因作物安全證書,「黃金大米」尚處實驗研究階段,豆腐、豆漿不含轉基因  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擁軍介紹,10月19日轉基因大米品嘗會使用的「黃金大米」是張啟發院士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產品,是將β—類胡蘿蔔素合成酶基因轉入常規水稻生產出來的,外觀呈金黃色。
  • 轉基因作物是否安全?是否有技術能力監管?
    微不足道:對於轉基因,我可以自問自答,普及一下簡單常識:問1:轉基因生物是否安全?答:安全等級Ⅳ,具有高度危險。問2: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食品哪個價格高?答:非轉基因食品。問3:價格相差多少?答:3倍左右。問4:我花高價購買非轉食品,會不會受騙上當買到假冒非轉食品?
  • 科學解讀公眾關注熱點:理性看待轉基因
    例如,抗蟲棉花就是將蘇雲金芽孢桿菌中的殺蟲蛋白基因轉移到棉花中,從而能夠專一性抑制棉鈴蟲發生,減少棉鈴蟲危害,減少農藥使用,實現穩產增產、提質增效;抗除草劑作物就是將抗除草劑草甘膦的基因轉入農作物,從而在使用除草劑(草甘膦)除草時就能夠做到只除草而不危及作物,既增加了種植密度,有效去除雜草,又能降低勞動強度和除草成本,從而提高種植效益。  4.國際上的轉基因技術發展態勢如何?
  • 童書「異性相吸」片段,引7千萬人關注:我們何時能不談性色變?
    在教育面前談性色變,在酒桌飯臺黃腔四起。一方面嫌孩子的性教育不夠,一方面又談性色變。關於性教育:家長早已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臺灣女作家林奕含的小說《房思琪的樂園》中,有這樣一段話:剛剛在飯桌上,思琪用麵包塗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