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至27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重慶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前瞻性、系統性地擘畫了重慶的發展藍圖,凝聚了全市上下奮進的力量。(劃重點!重慶市委五屆九次全會許多新提法值得關注)會議通過的《決議》更是首次提出,「展望2035年,重慶進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的宏偉目標。在我們看來,該目標站位高遠,定位精準,催人奮進,解決了長期以來重慶在全球城市建設領域缺乏清晰目標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中國從積極融入到參與引領全球化,使得經濟體量靠前的中國內地城市,開始放眼世界,提出建設全球城市的目標。比如,上海提出到2035年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廣州提出到2035年建成「活力全球城市」;深圳擬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都提出2035年全面建成「泛歐泛亞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早在2013年武漢就超前謀劃到2049年建成世界城市」;鄭州提出到205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城市」……
那麼,重慶進擊全球城市過程中有哪些底氣和優勢?
一、中國經濟「第四極」與全球城市
早在18世紀後中葉,德國詩人歌德就將羅馬和巴黎稱為世界城市,因為當時的歐洲就是世界中心。而英國也曾以「日不落帝國」的身份,將其首都倫敦推向了全球城市這一寶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取代年邁的英國而成為了世界新的主宰,紐約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公認的「世界經濟首都」。1960年代以後,伴隨全球第三次產業轉移,以日本經濟崛起為開端,以及亞洲「四小龍」騰飛,全球城市的重心開始向亞太地區轉移,亦帶動東京、新加坡、香港、首爾等城市的進擊。由此可見,世界經濟重心在哪兒,哪兒就會誕生全球城市。這也意味著,隨著近年來中國取代美國、歐盟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發展引擎,必然會導致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躋身於全球城市行業。
而近年來中國一線城市的強勢表現也恰好印證了這點。比如,近日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發布《2020全球城市指數報告》顯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全球排名分別為第5、第12、第63、第75位,與去年相比排名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北京首次取代香港歷史性地進入前五。此外,今年8月,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GaWC)發布最新一期世界城市排名中,四大一線城市悉數入圍一線Alpha等級城市。其中,上海、北京同為Alpha+,廣州和深圳入選Alpha-。儘管上述兩大全球城市排名體系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不過中國城市迅速崛起卻也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實。
事實上,早在2018年GaWC《世界城市名冊2018》報告主要編寫者、GaWC副主任本·德拉德與凱瑟·佩恩就注意到了這個趨勢。他們指出,世界城市布局已向亞太地區傾斜,同時,隨著更多中國城市加入其中,世界城市或將邁入「中國世紀」。
如果說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在全球城市排名表現搶眼,是中國海權崛起真實寫照的話,那麼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意味著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為代表的中國內陸地區將接過東南沿海的「接力棒」,成為「陸海統籌、東西互濟、南北互動、內外聯動」紅利的最大受益者,從而為內陸城市集體躋身全球城市行業埋下了伏筆。
關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獨特優勢,10月1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有個專門論述。會議強調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突出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用兩個關鍵詞來概括上述論述就是「雙循環」與「第四極」。
為什麼中央會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如此高的寄予厚望呢?我們在《從成渝地區打造「第四極」看成達萬高鐵的意義》一文中,談到了中國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所做的區域布局,包括「兩河三線四極六廊」。這其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既是中國經濟「第四極」,又是長江黃金水道(一河)和京昆經濟走廊、西部陸海新通道(二線)的交匯點。不僅如此,成渝地區還將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中歐班列等出境出海大通道對外與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六大經濟走廊實現有機銜接。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一帶一路」的倡議深入推進,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落地實施,歐盟對東亞及東南亞的經濟依賴程度會持續提升,在助推中國與歐盟籤署自貿協定及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同時,處在「兩河三線四極六廊」關鍵交匯位置的成渝地區還有望藉此成為歐亞大陸的重要門戶樞紐、世界級城市群。在此過程中,作為成渝地區雙核之一的重慶進擊全球城市,自然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詳見:新陸權時代中國推動歐亞大陸經濟整合,重慶機會來了!)
二、西部陸海新通道與全球城市
去年8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為重慶進擊全球城市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卡福智庫首席經濟學家王福德看來,全球城市的兩個核心就是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具有控制力和影響力。控制力不單是對全球戰略性資源和產業的定價能力,更體現在對「鐵公機」和港口等特定地緣、戰略性通道的佔領,進而獲取使用、收益和再分配的權力。如果說控制力是「硬實力」那麼影響力就是「軟實力」,既有文化、輿論之力,又含組織、制度的能量,還表現為創新和治理的貢獻,更在於城市的國際交往力,包括吸引力、輻射力等。
11月17日西部陸海新通道省際協商合作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在重慶召開
我們結合王福德的定義來看《總體規劃》能給重慶帶來什麼?一方面《總體規劃》賦予重慶建立跨地區、跨部門的政府間溝通協調機制、牽頭組建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通道公共信息平臺及貨櫃共享調撥體系等的職能。而西部陸海新通道與中歐班列、長江黃金水道既是重慶及西部地區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基礎,又是中國推進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重要抓手,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重慶被中央賦予通道運營中心等職能,有力地地提升其在全球資源配置和通道控制方面的能力。
另一方面,根據《重慶日報》報導,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主要負責落實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省部際聯席會議議定事項,以及與協調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國際合作、省際合作、區域合作等有關事項,不難想像,隨著運營中心的成立以及省際合作機制的建立,再加上當前中國政府正在積極推動瀾湄合作和中國-東協東部增長區合作與陸海新通道的對接,這意味著重慶將代表整個西部地區,參與到中國與東協等區域的國際對話中去,勢必會提升其國際交往能力。而重慶建設中西部地區國際交往中心也將有了著落。
三、重慶因勢利導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中外研究表明,生產性服務業是支撐國際化大都市,特別是全球城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其發達程度既是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能力和階段的標誌,也是整個城市集聚高端要素、控制高端資源,實現高端功能的具體體現。紐約、東京、倫敦、香港等全球城市都是生產性服務業最為發達的城市。國內的北京、上海等在全球排名靠前的一線城市也是生產性服務業的佼佼者。
生產性服務業直接與製造業相配套,本身並不向消費者提供直接的、獨立的服務,但它依附於製造業而存在,貫穿製造過程的上中下遊各環節。按照百度百科的定義,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具體來看,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貨物運輸、倉儲和郵政快遞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生產性租賃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與培訓服務,批發經紀代理服務等。
由於種種原因,目前重慶服務業發展還存在著相當不足。統計顯示,2019年重慶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僅為53.2%,與全國平均水平大致相當。其中,重慶生產性服務業佔服務業比重略超50%,與國內先進地區動輒6、70%的佔比,差距還比較明顯。不過,隨著當前多項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戰略的疊加,再加上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突破和廣泛應用,以及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等,這些為重慶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
與此同時,近年來重慶為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還出臺了多個文件。比如,去年11月和今年4月重慶分別出臺的《重慶市現代服務業發展計劃(2019—2022年)》、《新形勢下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均對全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引。
今年4月重慶還專門召開了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擘畫了全市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藍圖。會議提出,到2025年,重慶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55%以上,生產型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增加值佔比達到65%左右,初步建成國家級現代服務經濟中心。重慶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在更好地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戰略的同時,還將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從而為其進擊全球城市提供了重要條件。
本文由重慶馬路社(ID:cqmalushe)原創,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