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牙齒要來了,年內啟動臨床試驗

2020-11-27 中關村在線

雷鋒網消息,在科技部公布的首批「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獲批項目中,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唐志輝教授牽頭的「增材製造和雷射製造」重點專項項目「增材製造個性化牙種植體與頜面骨、顳下頜關節修復體的關鍵技術研發」位列其中。原本種牙的治療周期大約需要6到8個月,而通過3D列印技術,可以大幅降低治療周期,並且減少疼痛,降低成本。

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動物實驗,今年年底前將進入到臨床試驗。

日常生活中,總有人因為各種原因缺失牙齒。不論失牙多少,都要及時進行義齒修復。修復牙齒的辦法很多。主要有活動修復和固定修復兩種。活動修復相對來說價格比較低,對牙齒損傷小,但日常使用不方便,進食後需要清洗,而且容易鬆動不穩。固定修復患者感覺比較省心、好用,主要包括固定橋、種植義齒等修複方式,具體選擇哪種修複方法,要根據患者的口腔條件以及患者的主觀要求而定。

唐志輝教授說,最近幾年來,很多缺失牙齒的患者都優先考慮接受種植牙手術。與其他的修複方式相比,種植牙在外形上、功能上和感覺上更近似於天然牙。傳統的修複方式中,義齒沒有牙根,需要固定在其他的牙齒上,這就磨損其他健康的真牙。種植牙是將一根金屬釘通過微創手術種植到牙槽骨中,具有獨立的人工牙根,不需要磨損相鄰的真牙,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不可再生的真牙。從功能上來看,種植牙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復咀嚼功能,優於傳統活動假牙,同時還可以有效防止牙齒缺失後牙槽骨繼續萎縮。當然,人工種植牙修復也有一定適應範圍,需要專業醫師為患者進行口腔檢查,通過全口CBCT和血液常規檢查後,才可確定是否適合手術。患有出血性疾病、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症、精神病、內分泌疾病或接受頭頸部放射治療的患者,就不能做種植手術,需要等到患者病情穩定後,才能接受種植牙手術。

雷鋒網了解到,種植牙技術雖然聽起來很美,但目前在我國的使用狀況卻不夠普遍。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牙種植體使用量約為1800萬顆,而我國僅佔80萬顆,比例不足5%。業內人士分析說,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種植技術複雜,牙種植體市場長期被國外產品壟斷,價格高昂。現在一顆種植牙的手術費、種植體費用以及牙冠費用全部加起來價格約為1.6萬元左右。其中,種植體的價格佔比最高,我國目前所用的種植體中,90%以上來自進口。

很多種過牙的患者知道,拔牙之後需要等上兩三個月,等到牙槽骨完全長好才能種牙。種牙時,還要將長好的牙槽骨再鑽開,目前種植牙多採用錐柱狀種植體,種植醫生需要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治療流程,包括預備植牙孔、植入種植牙、埋入式癒合、二期手術、牙冠製作及戴入等步驟,治療周期大約需要6到8個月,醫生操作時間大約為8小時;伴有牙槽骨嚴重不足等情況複雜的患者,所需要的治療時間和費用還會進一步增加。

能不能讓患者在拔牙的同時,利用原本的拔牙窩直接種牙呢?看似簡單,但由於目前種植體也就是患者所說的人工牙根,都是統一標準件型號,尺寸相對固定,很難與患者的拔牙窩完全吻合,常需要配合植入骨粉和膠原膜。唐志輝教授介紹說,隨著3D列印個性化牙種植體的研發,採用新的3D列印製造技術,患者在拔牙後種植牙前,在醫院的口腔門診拍攝CBCT,然後將3D數據同步傳送到3D列印牙的實驗室,3D列印設備就會列印出與原來的牙齒一樣的牙冠和牙根。由於這顆牙齒與原來的牙齒一樣,因此,患者在種牙時既不需要額外植骨,也不需要再給牙槽骨打洞,製備植牙孔。患者感覺拔掉了一顆舊牙,同步「長」出了一顆新牙。對於患者來說,不僅創傷小、修復時間短,而且費用也將大大降低,種一顆私人訂製的「3D列印牙」費用預計在萬元以內。

唐志輝教授帶領的團隊目前已經完成了動物實驗階段。植入3D列印牙齒的動物狀況良好,沒有嚴重不良反應。按照計劃,今年年底左右,該項目將進入醫療機構的臨床試驗階段。進入臨床試驗後,這一技術首先在小範圍內試用,此後再進行批量生產和應用。唐志輝教授說,同樣是種植牙手術,傳統種牙技術相對複雜,需要牙醫掌握精密的技術,並積累較豐富經驗,技術的門檻較高。3D列印牙技術一旦廣泛應用後,由於3D列印牙是在拔牙後即刻種植,不需要用骨材料填補骨與植入體之間的空隙,普通牙醫經過簡單培訓就能掌握這項技術,將有更多基層患者能夠受益。

記者了解到,3D列印技術目前已經在醫療上廣泛開展臨床試驗。而且,已經成功研發出3D列印椎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等產品。在不遠的將來,將有更多的患者能夠用上私人訂製的牙齒、關節等「部件」,人體「零部件」的維護保養將變得更加個性化。雷鋒網

相關焦點

  • 瑞德西韋全球啟動臨床試驗;燈具品牌Gantri發布玉米材料3D列印檯燈...
    在截至去年12月底的第三財季內,Burberry銷售額同比增長1%至7.19億英鎊,扣除匯率變動則增長2%,同店銷售增長3%。瑞德西韋全球啟動臨床試驗當地時間2月26日,吉利德科學公司在官網宣布啟動兩項三期臨床研究,以評估瑞德西韋在治療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成人病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從今年3月開始,這些研究將在主要分布在亞洲以及全球其他確診病例較多的國家的醫療機構展開,入組約1000名患者。該研究將評估兩種靜脈注射給藥時間下的瑞德西韋的效果。
  • 全球首例人體內基因編輯臨床試驗啟動
    Sangamo於11月15號公布啟動全球第一例人體基因編輯臨床試驗,其藥物SB-913是基於第一代編輯技術ZFN的AAV基因治療藥物。
  • 【3D專委會】會員單位第七元素牙齒材料與3D列印技術結合實現產業化落地
    第七元素是一家3D列印生物醫用材料及口腔應用的公司,成立於2019年,創始團隊由來自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漢堡大學國際知名院校的海歸、科學家團隊,與來自愛爾眼科連鎖集團、華潤鳳凰醫療集團國內運營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組成。
  • 創想三維3D列印技術顛覆義齒牙模傳統鍛造工藝,效率提升十倍
    牙齒脫落後想要口腔恢復原來的正常的咀嚼功能,因此配裝假牙就成為了非常必要的補救措施。要想快速無誤的製做一顆精美舒適的假牙,從製做牙模到鑄造、打磨、鑲嵌,需要經過近十道工藝而且要有五年左右豐富經驗的老師傅花上五至七天時間才能達成。
  • 3d列印價格為何這麼高
    3d列印一直都是人們心中的願景,希望其能實現許多無法實現的東西,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中,如果能列印心臟、腎等器官該是多麼令人欣喜的事。但是3d列印的面世並沒有帶給人們預期的喜悅,引得人們好評如潮,反而引發了人們的吐槽,說我明明能花很少的錢到市面上去買一個東西,為什麼要花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錢去3d列印一個呢?
  • 直接「列印」出骨組織,科學家開發的這款新型生物墨水,厲害了
    Gaharwar說,發展替代骨組織可以為患有關節炎、骨折、牙齒感染和顱面缺陷的病人創造令人興奮的新療法。生物列印技術需要充滿細胞的生物材料,它們可以像液體一樣通過噴嘴流動,但幾乎一沉積下來就會凝固。這些生物墨水需要同時作為細胞載體和結構成分,要求它們高度可列印,同時提供一個穩定的、對細胞友好的微環境。然而,目前的生物油墨缺乏足夠的生物相容性、印刷性、結構穩定性和組織特異的功能以將這項技術應用於臨床前和臨床應用。
  • 壞掉的牙齒有救啦!3D列印幫你修復大白牙
    浙江大學科研團隊研發出一種神奇仿生藥水,只需在牙齒上滴兩滴,48小時內缺損的牙齒就能「長」出牙釉質。近日,該成果開始從實驗室走向3D列印技術,將實現對各種牙齒疾病的精準修復。浙大的研究團隊,將這種神奇的藥水滴在人工齲齒表面,然後放入模擬的口腔唾液環境中。隨著時間的等待,牙齒的表面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 內分泌科臨床試驗項目啟動會
    13Apr啟動會苯甲酸阿格列汀項目2020年4月13日,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申辦的臨床試驗項目啟動會在內分泌科會議室順利召開。會議時間:2020年4月13日地點:內分泌科會議室主持人:蔣成燕參會人員:內分泌科相關人員,申辦方,SMO公司,GCP辦公室人員會議內容:(1)蔣成燕主任介紹參會人員
  • 美國科學家開發新型生物墨水,能直接「列印」出骨組織
    這項技術的一個應用可能是設計針對病人的骨移植,這一領域正引起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的興趣。通過傳統的治療方法處理骨質缺損和損傷往往是緩慢和昂貴的。Gaharwar說,發展替代骨組織可以為患有關節炎、骨折、牙齒感染和顱面缺陷的病人創造令人興奮的新療法。生物列印技術需要充滿細胞的生物材料,它們可以像液體一樣通過噴嘴流動,但幾乎一沉積下來就會凝固。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最近,Nova菌就遇到了許多男生吐槽自己的腎問題,想和小菌交流看看是否能夠來一次換腎,-_-||其實,利用生物3D列印技術進行腎臟器官的列印已經不是夢了。相較於國內,國外器官列印啟動時間早,經驗愈豐富,今天Nova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截止目前國外腎臟器官列印的最新進展。為什麼選擇3D列印器官?
  • 九芝堂(000989.SZ):子公司藥品研發啟動臨床試驗
    格隆匯 1 月 12日丨九芝堂(000989.SZ)公布,2020年7月6日,公司合併範圍內子公司九芝堂美科(北京)細胞技術有限公司(「北京美科」)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天壇醫院」)、昆翎(北京)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昆翎醫藥」,即原方恩(北京)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名稱已變更為昆翎
  • 鍾世鎮院士團隊骨骼3D列印進入動物試驗階段—新聞—科學網
    若不是最近做了一個小手術,老人會堅持步行,提前10分鐘來上班。 他的學生———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黃文華教授,此時正在3D列印研究所內看著一臺高精度印表機,一層一層列印著一根純骨質、不夾雜金屬的脛骨。另一個學生———歐陽鈞教授,則在同一棟樓的廣東省生物力學重點實驗室內進行一次力學測試,對比列印骨骼和真實人體骨骼的抗壓差距。
  • 肯德基宣布與3D生物列印公司合作,3D列印人造肉你會吃麼?
    肯德基官宣與3D Bioprinting Solutions公司組建生物實驗室,試圖率先在可食用3D生物列印技術做出突破。該計劃利用雞肉細胞和植物材料通過3D列印技術製造非天然肉製品。肯德基認為,通過3D生物列印技術製作生產雞塊會比傳統方式更加衛生和環保,根據美國相關研究論文顯示通過細胞培養生長出肉類相比養殖雞可以減少廢氣排放和能源損耗
  • 臨床試驗 I 淺析臨床試驗的 ALCOA+原則
    ALCOA原則是美國FDA於2007年在《臨床試驗中應用計算機系統的技術指導原則》提出的,在2016年更新ICH-GCP E6(R2)中也提出臨床試驗原始數據應符合ALCOA原則。提示:目前臨床試驗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back dating, 比如隨訪病歷未在隨訪當天完成、化驗單評估日期在列印或出報告日期之前、藥物回收發放記錄未在當天完成、數據錄入時間早於研究者籤字時間 或 數據錄入未在項目規定的時間窗內完成 , 研究者及CRC都應注意數據實時記錄的要求,以保證採集的數據是及時的、準確的。
  • 卡內基梅隆大學開發在10秒內識別冠狀病毒的3D列印傳感器
    中國3D列印網9月29日訊,卡內基梅隆大學(CMU)的研究人員3D列印了一個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在大約10秒內識別Covid-19抗體。該技術是使用增材製造系統供應商Optomec的專利氣溶膠噴射印刷(AJP)工藝生產的,可以使臨床醫生立即準確地檢測是否有人感染了冠狀病毒。
  • 對3D列印技術的原理及其在骨科的應用發展進行概述
    3D列印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重要技術,近30年來發展迅速。3D列印技術有異於傳統的削材及鑄造技術:不僅使產品的物理結構發生變化,還能根據個性化需求定製,實現材料與病變部位的完全匹配,同時可攜帶細胞及生物活性微球進行骨缺損部位的原位列印。這些特點決定了該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廣州團隊的新技術,研究3d列印骨頭,原材料是骨粉和生物膠水
    不過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在上個世紀80年代時,就發明了內固定金屬器材,而且逐漸的進入了臨床,使用這種器材不需要很久的癒合時間,因為它可以幫助患者進行骨骼結構重建,從而使得康復的時間會大大的縮短。然而需要生產這個器材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受到傳統工藝的限制,只能生產一些規則形狀,或圓或方,內固定金屬器材,因此不能夠滿足各種不同患者的需求。不過相信大家也都看到過3d列印骨頭的新聞,所以這也不算是一種什麼新技術,但是在廣州就有一支研究團隊正在研究一種特殊的3d列印骨頭技術。
  • CLINICAL TRIALS《臨床試驗》中文版啟動會順利召開
    為推動中國臨床研究的持續和高水平發展, 2018年12月9日,CLINICAL TRIALS《臨床試驗》中文版啟動會在北京隆重召開。
  • 基因編輯人體臨床試驗將在美國啟動
    美國一家基因編輯公司近日宣布,將啟動一項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治療某種遺傳性眼疾的臨床試驗(視覺中國/圖)美國一家基因編輯公司近日宣布,將啟動一項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治療某種遺傳性眼疾的臨床試驗,相關申請已被美國監管部門接受。據悉,在這一臨床試驗中,基因編輯的對象是先天性黑朦病患者眼睛裡的感光細胞,這是一種體細胞,而非生殖細胞。體細胞的遺傳信息不會遺傳給下一代,所以不涉及倫理道德問題。
  • 2020年中國3D列印材料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金屬3D列印...
    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爆發期經過30多年的發展,3D列印技術不斷完善,目前已形成了3D生物列印、有機材料列印、金屬列印等多種列印模式,我國3D列印材料仍以工程塑料為主。2019年7月,主營業務為金屬列印的鉑力特在科創板上市,前瞻預計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的爆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