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雜就是牛下水,泛指牛肌肉骨骼外,可拋棄水中之意,但其實又可食用的內臟或器官部位。大概有牛腩、牛碎腩、牛(板)筋、牛皮、牛血、牛舌、牛肚(4個胃)、牛肝、牛腸、牛肺、牛膀(脾臟)、牛肝、牛腎,還有特殊部位如:牛蹄、牛天梯(上顎)、牛脆骨(氣管)、牛心頂(心臟血管頭)、牛荔枝(乳腺)、牛波子(睪丸)、牛鞭、牛歡喜等,未能盡列。
牛雜分上雜和下雜,上雜指價格較高食味更佳的部位,如牛腩、牛百葉、牛雙弦(或連,牛胃蒂部分,也是最厚的位置)。上雜沒有統一標準,各地也有不同觀點。上述三樣算是香港乃至廣東的看法,但也未能盡列。上雜價格高,通常不會出現在街邊小吃牛雜檔上了。
上雜之外,就是下雜了。看過香港的一個視頻,介紹執牛雜佬,從事的行當就是處理銷售牛的下雜,上雜和牛肉歸牛肉佬了。
下雜裡面也分檔次,廣州街頭牛雜店的醬燜牛雜。通常來說,主要是牛肺、牛腸、牛蒡等最便宜量大的部位。一般連牛肚都不會出現。到了入店上臺打煲的現燙牛雜串,就一般的下雜都會在場,牛肚當然是主角。而廣州地道小吃牛三星裡,就是牛心、牛肝、牛腰的組合,統統趁鮮,切成大薄片,大煲沸水裡燙到僅熟,口感食味也不錯。
豬雜當然也有上雜和下雜,且豬的上雜在廣東有些地方備受推崇,甚至吹到三元及第般天高,或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