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佔昌友課題組發現血液中天然IgM為葉酸結合蛋白...
過去的數十年,利用葉酸介導藥物靶向遞送研究層出不窮,並有多項成果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但至今無一例基於葉酸介導的靶向藥物獲批應用於臨床。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佔昌友課題組聚焦於關鍵血漿蛋白對藥物體內遞送過程的調控作用與機制,重新審視了血漿蛋白與葉酸修飾納米藥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對體內藥物性能的調控,取得新進展。
-
楊俊等膜蛋白的結構研究或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楊俊課題組連續兩篇論文被《德國應用化學》接收。該研究組應用魔角旋轉固體NMR技術揭示了磷脂膜對膜蛋白的結構以及澱粉樣蛋白聚集機制的影響。膜蛋白結構測定手段如X-射線晶體學和液體NMR很難在磷脂雙分子膜的環境下研究膜蛋白的結構,所以目前在PDB裡的絕大部分膜蛋白結構是在去垢劑的環境下測定的。但是在去垢劑的環境下的膜蛋白的結構是不是在磷脂雙分子環境下的真實結構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固體NMR因能夠在磷脂雙分子層的環境下解析膜蛋白的三維結構而成為證實膜蛋白結構真實性的重要工具。
-
首塊基於天然生物蛋白的硬碟存儲器問世
寫入數據後的蠶絲蛋白硬碟存儲器。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供圖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首次實現了基於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
-
...的膜蛋白(主要是G蛋白偶連受體和離子通道蛋白)結構與功能的...
)結構與功能的研究。 發展優化應用於膜蛋白結構研究的液體核磁共振脈衝序列,和相關的數據分析方法。 應用藥理學,生理學手段研究人類疾病相關的膜蛋白功能,結合結構生物學方法研究疾病相關的膜蛋白在人類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並試圖應用這些知識篩選,設計新的藥物。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小G蛋白Rho亞家族不可逆變構抑制劑
、復旦大學黨永軍課題組、哈爾濱工業大學劉川鵬課題組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劉博課題組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上在線發表題為Covalent inhibitors allosterically block the activation of Rho family proteins and suppress cancer cell invasion 的研究論文
-
蛋白醯化修飾調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譚敏佳課題組與華東理工大學葉邦策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蛋白賴氨酸醯化修飾在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代謝通路中的調控新機制,研究工作發表在8月Cell Chemical Biology(
-
PTRS:熱休克蛋白結構功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孫飛課題組與柯莎課題組分別在該專刊上發表了關於熱休克蛋白sHsp16.5和Hsp70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小熱休克蛋白(sHSP)是分子量介於15-30kD的普遍存在的一類蛋白。當一些錯誤摺疊的蛋白或受損蛋白可能發生聚集時,小熱休克蛋白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時,它還可以組裝成分子伴侶,調節肌動蛋白,微管等高聚物在細胞中的裝配。
-
非視覺阻遏蛋白與GPCR複合物的三維結構解析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餘學奎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叢堯課題組合作在GPCR跨膜信號轉導領域取得新進展——首次解析了非視覺阻遏蛋白(Arrestin2)與神經降壓素受體(NTSR1)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
研究解析酵母Shu蛋白晶體結構
酵母的Shu蛋白複合物,是由Shu1、Shu2、Psy3和Csm2幾種蛋白組成,它通過偶聯複製後修復與同源重組,維持了基因組的穩定性。
-
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DNA硫修飾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權威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子新團隊賀新義研究員和趙一雷教授在DNA硫修飾領域聯合領銜,與復旦大學甘建華研究員課題組共同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DNA backbone interactions impact the
-
上海藥物所等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
-
中國學者解析維持血糖平衡重要蛋白結構,助推糖尿病新藥研發
吳蓓麗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我們解析的蛋白是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CR),這種蛋白比較大,結構解析相對來說比較難,這項工作也是對去年5月份成果的深入推進。」此前的2017年5月,吳蓓麗課題組同樣在《自然》發文,報導了首個全長B型G蛋白偶聯受體晶體結構。
-
吳強組揭示染色質架構蛋白調控基因組高級結構的非對稱性阻斷機制
細胞構建正確有序摺疊的三維基因組需要大量的染色質架構蛋白,轉錄因子CTCF和粘連蛋白cohesin是哺乳動物中最重要的染色質架構蛋白,它們通過架構三維基因組的拓撲結構來調控基因表達和蛋白功能。三維基因組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主要研究染色質高級結構動態調控及生物學功能。
-
科學家揭示相關組蛋白甲基化活性的串擾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黃晶課題組首次揭示了染色質的核小體結構對組蛋白修飾酶MLL(Mixed Lineage Leukemia
-
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張冰課題組發現新的DNA修復通路
2020年7月28日,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張冰課題組在國際權威期刊《Cell Reports》上,發表了題為《LARP7 is a BRCA1 ubiquitinase substrate and regulates genome stability and tumorigenesis》的研究論文。
-
研究揭示擬南芥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13的結構功能
之前杜嘉木課題組和曹曉風課題組合作完成了擬南芥H3K4me3去甲基化酶JMJ14的複合物結構和功能,該研究於2018年發表在Plant Cell 雜誌上。該研究中,杜嘉木課題組和曹曉風課題組及孫大業課題組繼續合作,首先,通過體內和體外實驗分別證明了JMJ13是H3K27me3位點特異性的組蛋白去甲基化酶。
-
科學網—非視覺阻遏蛋白與GPCR複合物結構獲解析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餘學奎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
-
西湖大學:首次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26日,《自然》在線發表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盧培龍課題組與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等課題組合作的人工設計跨膜蛋白質的最新研究:《跨膜孔蛋白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該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華盛頓大學博士徐純福和盧培龍為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盧培龍研究員、華盛頓大學教授William A. Catterall和David Baker為該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此外,大阪大學、劍橋大學的多位研究人員也在該項研究中作出重要貢獻。
-
上海光源用戶在《自然》發表兩項蛋白晶體結構研究成果
這類葡萄糖轉運蛋白家族包含多個成員,其中科學家對GLUT1、GLUT2、GLUT3、GLUT4這四個蛋白研究最為深入,且證實與多種人類疾病的產生密切相關,如嬰兒癲癇發作、Fanconi-Bickel綜合症、糖尿病、肥胖等。但是目前科學界對這一類重要蛋白的結構信息知之甚少。顏寧領導的研究組一直將人體葡萄糖轉運蛋白及其在各物種中同源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作為主要方向。
-
生物物理所等在STING蛋白結構與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5月10日,國際著名免疫學雜誌Immunit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志傑、程根宏(海外團隊)、張榮光課題組在重要天然免疫系統信號分子STING結構與功能研究方面的合作研究成果。天然免疫反應是機體抵抗病原體入侵、保護自身的第一道防線。自2008年以來,關於幹擾素刺激因子STING(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又名MITA,ERIS或MPYS)通過引起I型幹擾素的產生激發機體天然免疫反應的一系列研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美國邁阿密大學醫學院癌症研究中心的Gle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