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RS:熱休克蛋白結構功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2-05 生物谷

3月25日,英國皇家學報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雜誌出版了以Assembly chaperones in health and disease為題的專刊,重點報導了在熱休克蛋白、二硫鍵異構酶等分子伴侶結構功能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孫飛課題組與柯莎課題組分別在該專刊上發表了關於熱休克蛋白sHsp16.5和Hsp70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小熱休克蛋白(sHSP)是分子量介於15-30kD的普遍存在的一類蛋白。當一些錯誤摺疊的蛋白或受損蛋白可能發生聚集時,小熱休克蛋白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時,它還可以組裝成分子伴侶,調節肌動蛋白,微管等高聚物在細胞中的裝配。其關鍵殘基位點的突變,會導致人體白內障,心肌病等疾病的發生。當外界溫度發生變化時,小熱休克蛋白會對溫度變化產生熱應激性,從而導致其結構隨溫度動態變化。這就給小熱休克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挑戰性。

Ure2p是釀酒酵母的prion狀態[URE3]的蛋白決定因子,由N端無規則結構的prion決定域和C端具有GPx和GRX等酶活性的類GST球形結構域組成。Ure2p可以在體內外聚集形成富含beta摺疊結構的澱粉樣纖維,導致釀酒酵母的prion狀態,這種特殊的狀態可以傳播到子代細胞,目前已發現包括Hsp104、Hsp70和Hsp40在內的多種分子伴侶參與調節Ure2p澱粉樣纖維的形成以及其相關prion狀態的傳播。Ure2p是一個很好的用於研究澱粉樣疾病的模型蛋白。Hsp70是生命活動必須分子伴侶,具有較為保守的結構和功能,由N端具有ATP酶活性的核苷酸結合域(NBD)、C端結合底物的底物結合域(SBD)組成和C末端輔助底物結合的蓋子結構域(CTD)組成,參與蛋白質摺疊、解聚,防止錯誤摺疊和聚集,與熱激反應和凋亡等多種細胞活動密切相關。Ssa1p是釀酒酵母組成型表達的Hsp70,其絕大部分結構仍未得到解析,其過表達能治癒酵母的[URE3]狀態。

孫飛課題組關於sHsp16.5的研究成果(封面文章)是與英國Durham大學的Roy A. Quinlan實驗室及Ehmke Pohl實驗室合作完成。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技術,解析了野生型小分子熱休克蛋白MjHSP16.5及其突變體R107G(人類同源蛋白在該位點的突變與白內障、原發性心肌症密切相關)在不同溫度下其組裝24聚體的動態三維結構,發現R107G在60度下的組裝體結構與常溫相比,體積明顯變大,直徑增加1.2nm。而野生型MjHSP16.5組裝體並不表現出此特性。通過晶體結構分析發現,R107位點的突變破壞了該蛋白二體內的一對精氨酸-穀氨酸靜電相互作用,使得該蛋白α-Crystallin結構域柔性增大,容易在高溫下發生結構變化,從而使其組裝體結構膨大。膨大的組裝體可以表現出增強的分子伴侶活性,這一點得到了實驗的印證。該項研究證明了小分子熱休克蛋白中的一些關鍵位點變化可以影響整個組裝體結構的動態和穩定性,從而影響其分子伴侶功能。同時,該研究也展示了低溫電鏡技術在捕捉蛋白質分子動態構象變化方面的優勢。

孫飛課題組的助理研究員張豔博士完成了該項研究中的低溫電鏡數據採集和圖像處理分析工作,與英國Durham大學的Roy A. Quinlan教授共同為該文章的第一作者。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英國領事館舊金山/上海辦事處和英國BBSRC的資助。

柯莎課題組關於Hsp70的研究成果是與英國劍橋大學化學系Christopher M. Dobson院士的實驗室及劍橋大學納米科學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研究人員使用柯莎實驗室成熟建立的體外澱粉樣纖維形成方法研究了Ssa1p對Ure2p澱粉樣纖維形成過程的影響,發現Ssa1p能顯著延長Ure2p澱粉樣纖維形成的延滯期,無論核苷酸存在與否,抑制效果類似,如果去掉NBD,SBD仍能抑制Ure2p澱粉樣纖維形成,提示核苷酸對澱粉樣纖維這樣較大的底物結合的調節作用可能不明顯。最近,其他實驗室的研究成果顯示Hsp70和成熟蛋白這樣的較大的底物結合受不同核苷酸結合的影響不大,與此結果相映;此外,Ssa1p和它的輔分子伴侶Ydj1p對於Ure2p澱粉樣纖維的抑制作用並沒有明顯的協同作用,Ydj1p H34Q單獨和與Ssa1p一起,都顯示出相對於野生型Ydj1p減弱的抑制Ure2p澱粉樣纖維化的作用;雖然CTD的蓋子結構域不能單獨的抑制Ure2p的澱粉樣纖維化,但是如果不同程度截短CTD的蓋子結構域,SBD的抑制效應將隨著蓋子結構截短的增加而減弱,提示蓋子結構域輔助澱粉樣纖維底物與SBD的結合。

研究人員還藉助纖維形成動力學分析方法、石英微晶天平(QCM)、動態光散射(DLS)和pull-down等方法研究了Ssa1p和Ure2p及其成纖維中間產物的相互作用,發現Ssa1p能和Ure2p及其成纖維種子相互作用,濃度依賴性的減慢Ure2p澱粉樣纖維的延伸速率。該工作對於Ssa1p和Ydj1p抑制Ure2p澱粉樣纖維形成的機制提出了新的觀點。

柯莎課題組的博士畢業生徐麗瓊和助理研究員吳思博士共同完成了澱粉樣纖維形成實驗和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工作,作為並列第一作者,QCM和DLS實驗由英國劍橋大學化學系Christopher M. Dobson院士的實驗室及劍橋大學納米科學研究中心協助完成,柯莎研究員和其課題組的副研究員張紅博士共同指導了相關實驗的完成和文章結構的組織,作為並列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創新基金和英國皇家學會國際聯合基金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

Whole-genome sequencing to identify transmission of Mycobacterium abscessus between patients with cystic fibrosi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osephine M Bryant BSc a ?, Dorothy M Grogono MRCP b ?, Daniel Greaves MRCP d, Juliet Foweraker FRCPath b, Iain Roddick BSc f, Thomas Inns MSc g h, Mark Reacher FFPH f, Charles S Haworth FRCP b, Martin D Curran PhD e, Simon R Harris PhD a, Prof Sharon J Peacock FRCP d, Prof Julian Parkhill PhD a , Dr R Andres Floto FRCP b c d

Background

Increasing numbers of individuals with cystic fibrosis are becoming infected with the multidrug-

相關焦點

  • 「滴血驗癌」的熱休克蛋白,竟有這些用處!
    人們最早發現,當細胞處於應激狀態(包括生理和環境損傷,如缺氧、高氧、紫外線、化學物質、病毒、手術、營養不良)時,就會大量的分泌一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就是熱休克蛋白。 這裡需要先科普一個小知識點:人體內的蛋白質是有各種各樣結構的,不同的結構保證了蛋白質不同的功能,進而確保細胞的功能正常。
  • 微生物所在熱休克蛋白gp96生物學功能研究中取得系列成果
    熱休克蛋白gp96是細胞中表達豐度很高的一種分子伴侶蛋白,在多種新生蛋白摺疊與受損蛋白降解、病毒與腫瘤抗原呈遞和T細胞活化、損傷相關的分子模式(DAMPs>)介導的天然免疫、引發抗腫瘤與抗病毒T細胞免疫,以及作為宿主因子調節病毒複製、驅動炎癌轉化和腫瘤發生發展等方面均發揮重要功能,該蛋白在進化中高度保守,基因敲除鼠胚胎致死,這些都提示gp96在正常生理與病理過程中均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 熱休克蛋白調控機制與疾病
    2019年8月8日,我校生物&醫學午茶會(Henan University,Biweekly BioMed Seminar,簡稱「HU-BBS」)第四期如期在基礎醫學院6樓錄播室舉辦,胡延忠博士應邀作了題為「熱休克蛋白調控機制與疾病」的精彩報告,生命科學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和醫學院所屬學院、附屬醫院和重點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近50人參加會議並進行了熱烈研討。
  • 揭示熱休克蛋白和細胞黏著結構應激保護機制
    小分子熱休克蛋白的主要功能是維持蛋白穩態從而幫助細胞在脅迫條件下存活。之前的研究已顯示小分子熱休克蛋白和細胞黏著結構在更高等的生物中也存在密切聯繫,但是對細胞黏著結構在應激保護中的具體作用機制卻知之甚少。
  • 科學網— 揭示熱休克蛋白和細胞黏著結構應激保護機制
    本報訊 蘇州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張惠敏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在線蟲表皮上皮細胞中持續性高表達的小分子熱休克蛋白
  • 熱休克蛋白Hsp12可穩定細胞膜
    不同於其他的熱休克蛋白,細胞溶膠中非摺疊的Hsp12可摺疊成螺旋結構從而對細胞膜起穩定作用。 研究者曾在單細胞模式生物啤酒酵母(S. cerevisiae)中證實在壓力下Hsp12的表達增高,因Hsp12具有抗壓力保護功能及分子量小等特徵,故將其分類到熱休克蛋白(HSPs)家族。然而慕尼黑研究員近日證實Hsp12在結構上和功能上完全不同於任何其他的熱休克蛋白。
  • 第六節 熱休克蛋白
    第六節 熱休克蛋白   熱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指細胞在應激原特別是環境高溫誘導下所生成的一組蛋白質。   HSP首先是在果蠅體內發現的。
  • 熱休克蛋白竟是攻克癌症難題的秘鑰之一?
    熱休克蛋白一直是癌症研究中熱點,不僅是很有希望的癌症治療靶點之一,也可作為癌症診斷、治療和判斷預後的良好監測指標,
  • 熱休克蛋白90α測肝癌厲害在哪
    應該說,每一次新的腫瘤標誌物被發現都會引起人們的強烈關注。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系教授羅永章介紹說,腫瘤標誌物是由腫瘤細胞合成、釋放,或由機體在腫瘤細胞作用下產生的、能夠反映腫瘤存在和生長的一類物質。通常,它在腫瘤患者體內的含量遠遠超過健康人,在腫瘤篩查、診斷、判斷預後、評價療效和高危人群隨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 Cell 子刊:熱休克蛋白充當癌症惡化的保護傘
    2016年2月22日 訊 /生物谷BIOON/ - - 早在35億年前,原核生物中就出現了熱休克蛋白。熱休克蛋白在細胞裡面的表達量很高,能達到細胞內總蛋白的1%。在腫瘤細胞裡面,其表達量更高能達到6-7%左右。
  • 科學家在抗癌活性先導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該屬植物富含結構變化多樣的對映-貝殼杉烷類二萜化合物(ent-kauranoids)。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普建新研究組從兩種該屬植物中發現了兩個具有潛在開發前景的抗癌藥物先導化合物(圖1),並在其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1.Isoforretin A通過靶向硫氧還蛋白1誘導活性氧介導的腫瘤細胞凋亡   硫氧還蛋白1的異常表達在腫瘤起始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腫瘤治療的一個新靶點。
  • 中國科大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2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量子創新研究院、化學物理系羅毅教授研究團隊研究員葉樹集小組在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方面取得進展
  • 熱休克蛋白與防癌早期篩查
    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312萬,因癌症死亡270萬人。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20年全球癌症新發病例將達到2000萬,因癌症死亡1200萬人。尋找到癌症治療和監測的有效手段是全世界眾多科學家為之努力的方向。 腫瘤標誌物是一類反映腫瘤存在的物質,在腫瘤患者體內的含量遠遠超過健康人群。
  • 小G蛋白家族新成員的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小G蛋白家族新成員的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9-04-23 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Ras癌基因蛋白是該家族的創始成員,基於序列和功能相似性的分析,主要分為六個分支:Ras,Rho,Rab,Ran,Arf和RJL。小G蛋白具有共同的生化機制,主要是作為分子二元分子開關發揮生物學功能。雖然在生化功能上與異源三聚體G蛋白的α亞基相似,但Ras家族蛋白主要作為單體小G蛋白發揮生物學功能。
  • 清華在國際上首次證明熱休克蛋白90α為腫瘤標誌物
    該項研究的成果發布會於當天上午在清華大學主樓舉行。全國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程津培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和冷泉港亞洲執行長季茂業分别致辭。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教授、抗腫瘤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羅永章介紹了熱休克蛋白90α腫瘤標誌物的發現及定量檢測試劑盒研發,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副院長石遠凱介紹了熱休克蛋白90α定量檢測試劑盒臨床研究。
  • Science:同期兩篇文章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結構與功能研究突破性進展
    徐華強課題組長期以來堅持GPCR受體結構與功能關係的研究,發展哺乳動物膜蛋白表達純化系統,對五羥色胺受體進行系統性研究,並於2012年初聯手GPCR結構學權威Ray Stevens,共同帶領上海藥物所博士工作人員蔣軼、美國Van Andel研究所博士後馬金鳴、Scripps研究所博士生王翀及Daniel Wacker,同時攻克了五羥色胺受體1B及2B的兩個亞型的激動劑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   中新網天津10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 寧波材料所在聚乳酸血液透析膜功能化改性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功能膜團隊劉富副研究員、薛立新研究員於2012年12月17日首次申請了聚乳酸中空纖維血液透析膜的中國發專利(201210547368.0),並於2013年1月30日由中國科學報公開報導。   近日,本課題組在聚乳酸血液透析膜的相容性改善方面又取得進展。首次報導了聚乳酸微孔膜表面肝素化工作。
  • 近期,山東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在植物科學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來源 | 山東農業大學近日,山東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在蘋果側根形成、植物生長發育、蘋果響應乾旱脅迫等調控機制方面取得多項研究成果,近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張彥和李廈團隊還綜合運用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以及遺傳學等手段,對轉錄因子參與胚珠發育過程的上遊調控機制進行研究,發現核輸入蛋白IMB4功能缺失導致胚珠珠被發育異常,進而影響胚囊發育,最終導致部分雌配子體敗育。
  • 人血漿熱休克蛋白90a成腫瘤標誌物新成員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周愛清報導:新型廣譜腫瘤標誌物人血漿熱休克蛋白90a,經江西省腫瘤醫院醫療技術管理委員會批准,檢測試劑及設備也已經通過器械科招標備案至核醫學科,可廣泛用於健康體檢、惡性腫瘤的輔助診斷及癌症患者的病情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