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在熱休克蛋白gp96生物學功能研究中取得系列成果

2020-11-29 中國科學院

  熱休克蛋白gp96是細胞中表達豐度很高的一種分子伴侶蛋白,在多種新生蛋白摺疊與受損蛋白降解、病毒與腫瘤抗原呈遞和T細胞活化、損傷相關的分子模式(DAMPs)介導的天然免疫、引發抗腫瘤與抗病毒T細胞免疫,以及作為宿主因子調節病毒複製、驅動炎癌轉化和腫瘤發生發展等方面均發揮重要功能,該蛋白在進化中高度保守,基因敲除鼠胚胎致死,這些都提示gp96在正常生理與病理過程中均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孟頌東和課題組二十多年來一直堅持研究gp96免疫學功能和生物學功能,在國際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核心技術。通過臨床樣本質譜分析、免疫學實驗,證明gp96與來源於B肝慢性感染的肝癌的多肽直接結合,發現gp96在B肝病毒感染的肝癌中結合MHC I類分子限制性抗原肽,並對其結合的分子區域進行初步闡明,gp96蛋白N端是結合多肽的部位,為了解gp96激活T細胞的免疫機制奠定了基礎,揭示了腫瘤和病毒通過抗原呈遞的免疫放大機制,從理論上證實gp96作為通用T細胞疫苗佐劑的可行性。

  針對目前疫苗佐劑和gp96免疫學功能研究中存在的關鍵科學問題,系統查明gp96與抗原結合的結構基礎以及與MHC分子等抗原呈遞分子相互作用參與抗原呈遞的分子機制;通過分析gp96與病毒抗原、腫瘤抗原結合特性,發現一系列新型B肝病毒和流感病毒抗原表位,發現gp96-抗原複合物通過抗原傳遞鏈將結合的抗原呈遞給MHC I類分子的機制,為開發新型流感、B肝和結核疫苗提供依據,為設計光譜性流感疫苗提供理論基礎;發現組織幹細胞來源的gp96通過抗原呈遞活化癌胚抗原特異性T細胞,在腫瘤免疫防治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發現gp96Toll樣受體(TLR)相互作用對於T細胞活化至關重要;研究提示gp96可能選擇性活化效應T細胞和調節性T細胞(Treg),為開發新型治療紅斑狼瘡、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依據。發現gp96在腫瘤細胞中由內質網向細胞膜上位移,與細胞膜上HER2uPARER-α36等多種腫瘤抗原相互作用,揭示胞膜gp96作為肝癌、乳腺癌等腫瘤新靶點。建立了高效表達與製備有免疫學活性的重組gp96蛋白的技術,通過對蛋白結構與活性中心的分析,對其免疫學功能進行優化,並設計特異性抑制劑,擁有多項核心技術和發明專利。

  研究成果在Lancet, Molecular Oncology, Cancer let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Journal of Immunology, Journal of Virology, Scientific Reports等雜誌發表論文二十多篇,獲得1項美國專利和9項中國發明專利授權,並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項。與之相關的2個候選藥物已經開展中試生產、安全性評價等臨床前研究,預計在1-2年內開展臨床試驗。

  上述系列研究已經發表在專著Heat Shock Proteins in the Immune System 中的第七章:Roles, Mechanisms, and Opportunities of Heat Shock Protein gp96/grp94 in infections and Inflammation-Associated Malignancies。(Heat Shock Proteins in the Immune System, by Robert J Binder, Pramod K Srivastava. Springer, 2018.) 

相關焦點

  • 急性微生物感染能抗腫瘤
    摘要:研究發現,熱休克蛋白本身能作用於多種模式識別受體,進而產生炎症因子,這會進一步刺激殺傷腫瘤的T細胞的生長,發揮抗腫瘤的作用。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歐盟藥監局已經批准利用熱休克蛋白gp96自體免疫治療黑色素瘤、腎癌、腦瘤等多種腫瘤。
  • PTRS:熱休克蛋白結構功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3月25日,英國皇家學報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雜誌出版了以Assembly chaperones in health and disease為題的專刊,重點報導了在熱休克蛋白、二硫鍵異構酶等分子伴侶結構功能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
  • 微生物所創新之路——微生物 高科技 大產業
    微生物研究所現在擁有一支包括微生物資源、工業與應用微生物技術、病原微生物與分子免疫三大領域的國內一流的科技創新隊伍,整體科技創新水平不僅位居全國生物學研究機構前列,而且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這些成績的取得都無不得益於二期創新試點。
  • 熱休克蛋白調控機制與疾病
    2019年8月8日,我校生物&醫學午茶會(Henan University,Biweekly BioMed Seminar,簡稱「HU-BBS」)第四期如期在基礎醫學院6樓錄播室舉辦,胡延忠博士應邀作了題為「熱休克蛋白調控機制與疾病」的精彩報告,生命科學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和醫學院所屬學院、附屬醫院和重點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近50人參加會議並進行了熱烈研討。
  • 極端環境微生物生命特徵及環境適應機理項目取得系列成果
    研究極端環境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學特點及適應機理,對於揭示生物起源的奧秘和發展的規律、闡明生物多樣性形成的機制和動力、認識生命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與地球化學變化之間的關係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將大大促進極端環境微生物資源在生物技術產業中的利用。
  • 近期,山東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在植物科學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近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這些成果發表在《植物細胞》《植物生理》等植物研究領域知名期刊上。根尖分生區幹細胞的不斷分裂分化保證根的持續生長。前人的研究表明,轉錄因子PLT及SCR介導的信號途徑在根分生區發育中起關鍵作用,根中不同濃度梯度的PLT1分別影響細胞分裂分化,但對其上遊轉錄調控機制及PLT1濃度梯度的維持機制尚不清楚。
  • 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麼呢? 《中國科學報》: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  微生物所副所長錢韋(法人代表):微生物所是打過「非典」型肺炎(SARS)和流感病毒感染戰役的一個研究所,算是經歷過戰鬥的「老兵」。本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微生物所積極響應黨中央和國家的號召,按照中科院的部署,盡全所之力,全力投入。
  • 清華在國際上首次證明熱休克蛋白90α為腫瘤標誌物
    該項研究的成果發布會於當天上午在清華大學主樓舉行。全國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程津培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和冷泉港亞洲執行長季茂業分别致辭。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教授、抗腫瘤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羅永章介紹了熱休克蛋白90α腫瘤標誌物的發現及定量檢測試劑盒研發,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副院長石遠凱介紹了熱休克蛋白90α定量檢測試劑盒臨床研究。
  • 【中國科學報】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還在繼續蔓延,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微生物研究單位,疫情發生以來,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麼呢?  就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該所領導和參與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
  • 生物物理所等在STING蛋白結構與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5月10日,國際著名免疫學雜誌Immunit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志傑、程根宏(海外團隊)、張榮光課題組在重要天然免疫系統信號分子STING結構與功能研究方面的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發表在Nature上,引起天然免疫領域學者的廣泛關注。總之,近年來有關STING的大量研究報導表明了該分子在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重要性。同時,不同課題組間某些研究結果的不一致性更加激發了人們對STING進行更深入探討的熱情。
  • 「科學網」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微生物所副所長錢韋(法人代表):微生物所是打過「非典」型肺炎(SARS)和流感病毒感染戰役的一個研究所,也算是經歷過戰鬥的「老兵」。本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微生物所積極響應黨中央和國家的號召,按照中科院的部署,盡全所之力,全力投入。微生物所的科研攻關團隊,承擔了病毒溯源、變異模式、關鍵蛋白結構解析、抗體和疫苗等方面的研究任務,同時配合中國疾控中心,做好數據信息支撐任務。
  • 酵母菌絮凝基因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這顯示了微生物在汙水治理方面的巨大威力。 科學家發現一種絮凝基因,把它轉入到具有汙水處理作用的菌種中,再將得到的菌株用於廢水處理,會更容易產生沉澱,從而大大加快汙水處理效率。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持續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博潤研究團隊對酵母菌絮凝基因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系列成果。
  • 第六節 熱休克蛋白
    第六節 熱休克蛋白   熱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指細胞在應激原特別是環境高溫誘導下所生成的一組蛋白質。   HSP首先是在果蠅體內發現的。
  • 揭示熱休克蛋白和細胞黏著結構應激保護機制
    小分子熱休克蛋白的主要功能是維持蛋白穩態從而幫助細胞在脅迫條件下存活。之前的研究已顯示小分子熱休克蛋白和細胞黏著結構在更高等的生物中也存在密切聯繫,但是對細胞黏著結構在應激保護中的具體作用機制卻知之甚少。
  • 科學網— 揭示熱休克蛋白和細胞黏著結構應激保護機制
    本報訊 蘇州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張惠敏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在線蟲表皮上皮細胞中持續性高表達的小分子熱休克蛋白
  • 熱休克蛋白Hsp12可穩定細胞膜
    不同於其他的熱休克蛋白,細胞溶膠中非摺疊的Hsp12可摺疊成螺旋結構從而對細胞膜起穩定作用。 研究者曾在單細胞模式生物啤酒酵母(S. cerevisiae)中證實在壓力下Hsp12的表達增高,因Hsp12具有抗壓力保護功能及分子量小等特徵,故將其分類到熱休克蛋白(HSPs)家族。然而慕尼黑研究員近日證實Hsp12在結構上和功能上完全不同於任何其他的熱休克蛋白。
  • Cell 子刊:熱休克蛋白充當癌症惡化的保護傘
    2016年2月22日 訊 /生物谷BIOON/ - - 早在35億年前,原核生物中就出現了熱休克蛋白。熱休克蛋白在細胞裡面的表達量很高,能達到細胞內總蛋白的1%。在腫瘤細胞裡面,其表達量更高能達到6-7%左右。
  • 「滴血驗癌」的熱休克蛋白,竟有這些用處!
    事實上,熱休克蛋白一直是癌症研究中熱點,不僅是很有希望的癌症治療靶點之一,也可作為癌症診斷、治療和判斷預後的良好監測指標。 那麼,熱休克蛋白和癌症是怎麼扯上關係的呢? 其實想想也能明白,熱休克蛋白在機體中的作用非常基礎且重要,腫瘤自然也和熱休克蛋白脫不開干係。事實上,科學家們很早就發現,腫瘤細胞中的熱休克蛋白濃度非常高,並且,這些熱休克蛋白正是腫瘤細胞自己分泌的。
  • 熱休克蛋白90α測肝癌厲害在哪
    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血漿Hsp90α用作肝癌標誌物,試劑盒已獲批在臨床中使用。  清華大學10月19日宣布,該校羅永章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證明,腫瘤標誌物熱休克蛋白90α(Hsp90α)可用於肝癌患者的檢測,試劑盒已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在臨床中使用。
  • 安徽農業大學趙劍課題組在大豆和茶樹代謝生物學領域取得系列成果
    大豆種子含有高達30-40%食用蛋白和20%左右的食用油脂。中國近幾年進口大豆量繼續攀升從6千萬噸到近一億噸。但古四倍體大豆的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難度大,進展緩慢。安徽農業大學趙劍團隊一方面開展茶樹黃酮類等特徵性次生代謝研究,也在國家重點研發和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繼續支持下,開展與大豆營養品質形成機理相關的大豆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並在近2年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先後發表1篇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1篇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3篇Plant Journal, 和1篇Journal of Experimen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