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遇難者「頭七」,悲傷之餘,追責亦不能停止。目前,瑞海公司貨場的倉庫中90%的危化品已經得到了確認,多個倉庫和區域「混搭」存放了700噸氰化鈉、800噸硝酸銨、500噸硝酸鉀以及其他20餘種危化品共計3000噸左右。「從常識上來講絕對不能放在一起的東西也被放在了一起,問題已經不需要用危化品方面的國家標準來界定了。」一位參與制定《危險化學品國家安全管理條例》的業內人士看過瑞海公司的存儲情況說,易燃物和有毒物「混搭」擺放「遠遠超出了安全範疇」。而根據瑞海公司員工對起火爆炸位置的回憶,起火爆炸的位置正發生在存儲有800噸硝酸銨、700噸氰化鈉並且「混搭」了硝酸鉀、苯二胺、二甲基苯胺的運抵庫。
倉庫庫存3000噸 含20餘種危化品
據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長牛躍光介紹,瑞海倉庫裡有氰化鈉700噸左右,還有硝酸銨800噸左右、硝酸鉀500噸左右,現場存放危險化學品3000噸左右。從瑞海貨場的布局來看,危化品分布在運抵庫、重箱區、中轉倉庫還有兩個危化品倉庫。
目前已知的儲存情況為:運抵庫存有硝酸銨、硝酸鉀、氰化鈉、對苯二胺、二甲基苯胺;重箱區存有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鈦、甲酸、乙酸、氫碘酸、甲基磺酸、電石;在中轉倉庫存有硫氫化鈉14噸、硫化鈉14噸、氫氧化鈉74噸、馬來酸酐100噸、氫碘酸7.2噸;兩個危化品倉庫則存有硝酸鉀、硝酸鈉、矽化鈣、硫化鈉、甲基磺酸、氰基乙酸、十二烷基苯磺酸等貨物。貨場內還有油漆630桶、火柴10噸、矽化鈣94噸。
一位參與制定《危險化學品國家安全管理條例》的業內人士對瑞海公司每一個區域內的化學品都做了分析。這位業內人士稱,不談數量,僅特性上看絕大部分都是易燃物。
「首先看運抵庫的硝酸銨、硝酸鉀是硝酸鹽類物質,易燃固體,受熱後會劇烈氧化,轉手就可成為炸藥。而對苯二胺、二甲基苯胺屬於氧化劑、有機過氧化物,也容易燃燒。」這位業內人士稱,重箱區內大多是烷烴類物質,是危險化學品中的易燃液體,而電石在遇水後強烈汽化會產生乙炔,一種可燃氣體,讓燃燒更加劇烈。此外,甲酸、乙酸、氫碘酸是有機酸,也是可燃液體。
另外幾個倉庫和區域的危化品都是易燃品。
易燃物劇毒物混放 爆炸會令毒物擴散
業內人士表示,瑞海倉庫裡的這些都屬於危化品,或易燃易爆,或有毒有害,本應該獨立倉庫保存,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瑞海公司明顯將這些危化品混放,「從常識上來講,絕對不能放在一起的東西也被放在了一起。」
運抵庫中有數以百噸計的硝酸銨、硝酸鹽和氰化鈉。「氰化鈉是劇毒物,不應該和易燃易爆物質放在一起。」業內人士分析說,如果硝酸銨燃燒爆炸後,就會把劇毒物炸到滿天飛,劇毒物擴散,對人體和環境都有很多損害。這次爆炸如此之猛烈,有毒物質爆炸後分布範圍如此之廣,可能正是由於最初混放所致。
在危化品一庫裡,可燃物又和硝酸鹽放在了一起,庫中的油漆分為很多類型,但是不管哪一類都屬於可燃物,油漆裡添加的稀料也是可燃物。在緊鄰危化品二庫的區域中有10噸火柴,如果發生撞擊可能會引起燃燒,量足夠大時就會引起爆炸,而火柴的周圍又放了易燃的矽化鈣。
這些危化品都應該獨立倉庫存儲,但瑞海公司明顯是混放。根據《危險化學品經營企業開業條件和技術要求》,庫存危險化學品應保持相應的垛距、牆距、柱距。垛與垛間距不小於0.8米。而據媒體稱,瑞海危化品堆垛之間的距離在0.4米至0.5米。對於這一點,這位業內人士表示,其實即使是0.8米,也並不是什麼安全距離,0.8米只是一個設計規範,一個巡檢通道的距離。「0.8米,你想想一個人站在寬0.8米的路中間,第二個人都過不去,這是什麼安全距離。」
最初起火爆炸地點恰是混放的運抵庫
連日來,記者對火災爆炸原因持續進行多方求證。瑞海公司當事人對起火爆炸位置的回憶以及事故原因的推測,和上述業內人士對瑞海公司危化品存儲混亂的分析吻合。起火爆炸的位置正發生在存儲有800噸硝酸銨、700噸氰化鈉並且「混搭」了硝酸鉀、對苯二胺、二甲基苯胺的運抵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