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南、柬埔寨、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宣布限制或禁止糧食出口,香港等部分地區出現「搶購」糧食現象,中國是否會出現「糧荒」?缺糧、搶購、囤糧,一時間成為熱點。在國際疫情一天比一天嚴重,國際貿易受到嚴重影響的情況下,擔心糧食短缺,情理之中。但刻意造謠、無良傳謠,就很不地道了。不是缺德,就是缺心眼。
手中有糧,心裡不慌。糧食是民生之根,正所謂民以食為天。糧食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石,是國計民生之本,糧食安全關乎國家戰略、民生福祉。因此,確保糧食安全一直是國家優先考慮的大戰略。也正因如此,造謠者的關注點和企圖,讓人不寒而慄。缺糧的恐慌絕不亞於對新冠病毒的恐慌,弄不好會造成物價上漲、人心不安、社會不穩,甚至動蕩。因此,對造謠生事者應嚴厲打擊。
中國老百姓對於「糧荒、缺糧的感知主要來源於三個信源:一是中國每年進口大量糧食,國際疫情不知猴年馬月結束,一些糧食出口國限制或禁止出口了;二是大疫會不會影響農業生產,對庫存糧食有多少沒有底:三是謠言。
4月2日,商務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商務部消費促進司副司長王斌指出,201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201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6.64億噸,比2018年增加0.9%,創歷史最高水平,實現了「16連豐」。中國口糧年均消費量為2億多噸,2019年中國小麥、玉米、大米三大主糧庫存結餘2.8億多噸,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不進口也不會導致國內糧食供給短缺。中國糧食進口主要以大豆、粗糧等飼料糧為主,進口的大米、小麥分別只佔國內消費總量1%和2%,主要起到品種串換和調劑作用。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不進口也不會導致國內糧食供給短缺。因而無須集中批量購買在家中囤積糧食。
根據農業部相關信息分析,2020年糧食生產形勢總體向好,夏糧苗情長勢好於常年,豐收在望;早稻種植面積擴大,增產有基礎,秋糧收購價格提前確定、不斷提高。疫情期間,國家持續出臺扶持農業生產的政策措施,今年全年糧食豐收是大概率事件。
看到這些是不是吃了定心丸?
4月9日,筆者前往哈爾濱市新一百超市、道裏區鄉社街一家糧油店、道裏區安靜街夜市、道裏區新華街道新華社區,實地探訪糧油市場供應情況。現場和網傳缺糧、搶購情景大相逕庭。超市裡各品類糧食應有盡有,貨架堆放得滿滿登登,高中低檔糧油一應俱全。東北人喜歡吃的東北大米、優質的山東小麥粉、大豆油等品種充足。從購買糧油的消費者來看,人很少,沒有搶購囤積現象,價格也比較平穩。在糧油店,糧食碼垛狀況與疫情以前無異,主糧、雜糧、粗糧品種齊全,問及大米價格,據介紹50斤一袋的大米從批發商那裡拿貨,比疫情以前每袋貴5元,零售價稍有上調。符合市場調節規律,沒有大起大落,對生活沒有多少影響。在社區路邊,商販也有大米出售,價格適中。在夜市,更多的是蔬菜水果供應和消費,糧油店並不突出,也沒有排隊或多人選購的情況。
糧食也是有保質期的,儲存太久的陳糧容易失去原有的味道和營養。同時,由於自家儲存條件的限制,溼度、溫度、通風等無法控制,米麵容易生蟲,許多人家將生蟲的糧食倒掉,白白浪費,實際上增加了家庭生活開支成本,也造成社會資源浪費。更為可怕的是,由於糧食儲存不科學導致的黴變,其中黃麴黴菌危害最大,是第一致癌物。想想這些,你還會囤糧嗎?
中國在短短的兩個多月基本撲滅新冠病毒疫情,除了醫學、科學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強大的社會組織動員能力,而組織動員能力的有效發揮,核心是團結和信任,特別是信任。14億中國民眾憑著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主動配合,同心同德,才使得各項措施得以實施、得以收到成效。與國際上一些國家政府抗疫
言行相較,不由得不重新認識中國黨和政府人民利益至上宗旨,這個初衷一直秉持,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所以,選擇相信,選擇團結,仍是我們面對困難、面對問題的出路。而不是聽信謠言,人云亦云,衝擊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