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般!杭電教師在影響因子達31.583的Nature Photonics上發表論文

2020-12-06 騰訊網

近日,記者從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獲悉,該校電子信息學院彭亮副教授日前以第一作者第一單位在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學》)上發表題為「Transverse photon spin of bulk electromagnetic waves in bianisotropic media」的論文。

Nature Photonics屬「自然」子刊,是光學與應用物理領域最頂尖的期刊。其最新影響因子為31.583。「由於學科差異,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的頂級期刊,影響因子一般都在5以下,達到10的可謂鳳毛麟角。影響因子達到30的,在所有領域期刊上,都極少。彭亮老師的這篇論文,屬於絕對標誌性的成果。我也注意到,每年中國學者在Nature Photonics上發表的論文,不過10篇左右。」杭電電子信息學院副院長何志偉教授告訴記者。

據了解,彭亮副教授同時是該論文的共同通信作者,杭電電子信息學院王高峰教授、以及來自浙江大學和英國伯明罕大學等的研究學者為論文共同作者。值得注意的是,這位來自浙江大學的共同作者,正是以「隱身衣」研究紅遍網絡的陳紅勝教授,他也是彭亮的師兄。

自旋是光子的基本屬性之一,其表現為電磁波的電場或磁場量隨時間發生旋轉。通過操控光子自旋,可以實現光子的定向輻射、定向吸收、定嚮導波、極化檢測與轉換、模式選擇等,因而在光通信、光晶片、光器件等方面具有潛在的廣泛應用。

在本項工作中,研究團隊首先將等離子體激元表面態的波動行為與均勻媒質中的體態波動行為進行數學形式上的映射;對具有橫向自旋的電磁場所具有的對稱性的嚴格分析,從理論上證明了引入磁電正交耦合是在互易、無耗媒質中激發標準橫向自旋光子的唯一途徑;並通過實驗驗證了相關結論。其次,研究團隊通過散射實驗論證了橫向自旋光子體態的自旋動量鎖定特性,見圖1所示。再次,研究團隊創新地提出,若兩種均勻媒質的光子體態具備相向的橫向自旋屬性,則在這兩種媒質的交界面上將出現橫向自旋相抵消的現象,進而激發出無自旋特性的線性極化邊界態,這也是首次發現的無自旋的電磁波表面態,見圖2。深入研究表明,通過調整兩種超構材料的平面內取向,可有效調節橫向自旋抵消的程度,從而對表面態的色散實現操控,如實現零折射率導致的魯棒傳態。

圖1. a,橫向自旋光子體態的散射實驗示意圖;b,橫向自旋光子體態對入射光子態表現出強的自旋選擇性。

圖2. a,兩媒質邊界上的自旋抵消與線性極化邊界態;b,自旋抵消調節與邊界態的色散調控。

據悉,彭亮來自杭電電子信息學院王高峰教授領銜的微納器件與微系統團隊,近三年來,該團隊主持國家級項目共23項(其中國家級重點項目4項),省部級重點項目4項,發表Nature Photonic、Nano Energy、Advanced Science、Laser & Photonics Reviews、IEEE Transactions等國際一流期刊論文72篇,授權發明專利9項。由於在產學研方面卓越的貢獻,團隊負責人王高峰教授2018年獲得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個人)。

本文轉載自: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作者:程振偉。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青塔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苗泉在Nature Photonics上發表研究論文
    日前,Nature出版集團的《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學》)刊發了山東科技大學電子學院應用物理系教師苗泉與其合作團隊在X射線動力學研究中的科學發現。論文題目為:「Einstein–Bohr recoiling double-slit gedanken experiment performed at the molecular level」。
  • 東北大學教授在《Nature》子刊發表綜述論文,影響因子達17.728!
    9月2日,東北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劉麗君教授聯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Dana Farber腫瘤研究所Piotr Sicinski教授在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Cell Cycle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曹志林與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水稻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水稻三維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以及遺傳變異對三維基因組結構及基因表達的影響。
  • 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
    發表sci論文有一定的用途時,比如評獎、評職稱等,要滿足相應的評審標準要求,否則會導致發表的sci論文達不到目的。在提出的評審標準要求中,不少人對分區和影響因子一頭霧水,鬧不懂它們怎麼來的。本文就回答下關於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的問題。
  • 影響因子達6分 | 這本Nature旗下英文刊被SCI收錄
    2020年,獲得第一個影響因子6分!這樣的SCI期刊,我們一起來看看!npj Breast Cancer由Nature出版社發行,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pjbcancer/。
  • 發表高影響因子SCI論文的八個關鍵技巧
    貧乏期,所以在破五唯背景下,低影響因子SCI論文首當衝。其實,科技部文件中,特別強調了「鼓勵發表高質量論文。」我們特別贊成不能以SCI論文論英雄,畢竟很多職業讓發表SCI論文本身就是及其荒謬。但是老鐵,如果你的領域需要發表論文,千萬別被「破五唯」風潮下的「SCI論文無用論」所影響;這是和「讀書無用論」一樣的反智。
  • 一本免版面費EI期刊,審稿只需1個月,影響因子將達10分!
    、推薦一本免版面費的ESCI開源期刊,華東師範大學為創刊主編單位),這些期刊要麼是剛入選SCI資料庫,還未獲得首個影響因子,要麼是在SCI資料庫的後備隊中等待入選。由於目前尚未獲得影響因子,和同等級別的期刊相比,這些期刊的要求不會特別高。如果「投資」得當,未來發展不可限量!今天,我們繼續給大家帶來一本剛被EI和ESCI收錄的期刊:《Research》。
  • 【Nature發文】宣布改造影響因子,重塑期刊評價體系!
    Nature稱期刊影響因子這種量化從本質上來說,過於簡化,而且甚至在使用過程中還存在被濫用的風險。如果僅僅依靠期刊影響因子來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壞,而不注重這篇文章所帶來的潛在價值和引起的輿論影響,長此以往,這很容易導致一種病態行為。不得不說,期刊影響因子就是這麼一種「病態」量化指標。
  • 宏基因組 微生物組 微生態雜誌簡介及2019最新影響因子
    後臺回復影響因子,獲得2019最新完整版影響因子、中科院分區、精選本領域雜誌影響因子等詳細信息。綜合類綜合類就直接上CNS,也稱NSC,不熟悉這個新詞那應該還不算生物領域的同行。較去年相比,Nature上升2分,Science基本不變,Cell上升5分。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上,論文第一作者為馮海濤博士,寶雞文理學院是第一通訊單位,寶雞文理學院AIE中心名譽主任、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為論文通訊作者,這也是寶雞文理學院第一次以第一單位在高水平Nature子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 Nature發文,宣布改造影響因子,重塑期刊評價體系!
    正如在10年前那場演說中所預見的一樣,影響因子的合夥創始人Eugene Garfield曾將影響因子與核能相媲美。他說道:「我希望它能發揮出建設性的作用,但我也知道它也有可能會被濫用。」但現在,他說道,我從來都沒想到「影響因子」會引發如此大的爭議。知道Nature 的讀者都知道,期刊影響因子用來衡量過去兩年期間所發表論文的平均引用數。
  • 青年教師張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土壤細菌多樣性分布格局的潛在驅動機制10月27日,環境與規劃學院青年教師張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題為「Local community assembly mechanisms shape
  • 今年第一個影響因子果然達6分|Nature旗下英文刊剛被SCI收錄
    2020年,獲得第一個影響因子6分!這樣的SCI期刊,我們一起來看看!npj Breast Cancer由Nature出版社發行,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pjbcancer/。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西工大博士生在Science與Nature兩大雜誌子刊上發表重要文章
    即採用碳納米管/石墨烯複合薄膜與金薄膜作為不對稱電極對,帶電金納米顆粒作為活性層,利用兩個電極特徵電容值的差別,創造偏壓下的不對稱電荷分布,從而實現整流效應。同時,研究團隊將其集成到礦石收音機的檢波電路中,基於自製的發射、傳送裝置,實現了音頻信號的解調。
  • 北大腫瘤醫院流行病學研究室連續發表5篇SCI論文 累計影響因子達39...
    近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教授遊偉程領導的流行病學研究室科研工作取得了新進展,連續發表了5篇SCI論文,累計影響因子達到39.41,其中,在山東省臨朐縣胃癌高發現場開展的兩項幹預試驗分別發表在Gut和J Natl Cancer Inst雜誌上。
  • 醫學部教師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發表論文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藥學院教師方宇副教授撰寫的論文「China should curb non-prescription use of antibiotics in the community」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雜誌「Personal View」欄目正式發表。
  • 學術論文影響因子(IF)的前世今生
    如今SCI上發表論文累計的影響因子數已經成為大多數學校博士畢業的硬性要求。不過IF怎樣計算,SCI又是由哪個機構創建並且維護的,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發表過SCI論文的人都不了解。在多數人認知裡,這樣一個權威的論文收錄評價機構,應當是一個非盈利的學術組織。然而,事實是,SCI以及IF的運營機構卻是一家徹頭徹尾的商業公司。
  • 石大教師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文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國化學會志》)等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張利強副研究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影響因子12.353)上發表學術論文「Ceramic nanowelding」。該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種有效的焊接方案,不僅在環境透射電子顯微鏡中利用原位亞納米操縱探針實現納米陶瓷材料的精確焊接,還原位觀測了焊接點處在用納米操縱探針施加應力後的表現。
  • 多家醫院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
    該研究成果是瑞金醫院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發表論文,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馬碩博士和張陳誠醫師為共同第一作者,孫伯民主任與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袁逖飛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廣慈引智教授劍橋大學精神科Valerie Voon和英國鄧迪大學Douglas Steele為共同參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