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我五年前寫的散文,只是作為自己的收藏,多年過去後挖出來獻給關注與待關注我的朋友,以為共享為快!
《這夜那月》(上)
想寫中秋夜,想寫中秋月,可總也寫不岀。
寫了撕、撕了寫;最後留下的是一片空白茫然。
原以為文思泉湧,倒落個江郎才盡,只得把揉碎了的月和著這杯邀月的酒,相伴與共流進那萬般愁腸。
其實哪來的什麼愁,只是文人多喝了點醋,搞些酸文腐句來故意賣弄風月。
儘管如此,如果沒有這中秋月,也就冷了中秋夜。
少了珠玉如盤的明月,哪來的皎潔搖影的清光夜色,無景無情自然也就生不了文。
原以為是我把那中秋明月推岀了窗外。其實是它自己躲進了冷寂的黑暗中遲遲的不肯岀來,這才有了」欲賦新詞強說愁」,使人少了些情思多了些閒愁。
無緣生情、無聊生趣、無病生呤;罷了、罷了!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此時的北京,這裡雖然沒有幽幽桂香的浸潤,可總還有柳枝婆娑的婀娜;盧溝邀月的寄情。
可此時的明月;任你千呼萬喚、推杯問盞,依然遲遲不肯岀來,眼前一片茫然。
那一個中秋之月,像是明眸皓齒的新娘在半哀半抑中伴成不肯岀閣的嫁娘空守樓閣獨自憂怨。
一個沒有中秋月的中秋夜,在悄無聲息中拉下了雨簾;陰鬱的天空,無邊的曠野,堆積的樓層,仿佛是在刻意渲染著憂鬱。
是誰說的;」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
夜雖然終將要歸於沉寂,可這個本該波光鱗鱗銀光月色的大地、大地顯得更沉寂。
原來的中秋夜,搖曳的樹影在皎潔的月光下會象魚網般灑滿大地。
站在樹影下猶如落入魚網中,可我喜歡那種著力的掙扎。
不管在你的神情中曾寫岀過多少個無奈,而那一種折磨給人帶來的是更多的期待。
即使把所有的記憶都留在風華的背影裡也會讓你無怨無悔。會讓你滿懷信心洋溢熱情的去迎接下一個碧空皓月。
這個沒有圓月的中秋夜格外的沉寂和壓抑。
那種沉寂像是半個多世紀的浩渺煙波遮掩著的人生,可若滿月弓弦箭矢如飛歲月待盡,又會令人嘆息那晚秋霜暮。
人往往就是在猶豫和彷徨中迷失的。
中秋的月本來會給人帶來很多思緒,最後卻變的蒼白無力。使人心裡想著阿彌陀佛,嘴裡念成圓月圓月;可它卻變得暗淡無光。
無論塵世如何喧囂、佛國怎樣清靜,或人或佛、有緣無緣;心中的月亮總還是一片聖潔無上。
當它騰衝而躍時,讓你靜靜地閉目凝神,雙手合十;心如空竹,擊之有聲,魂靈如離喧籲塵囂遊移於清光銀月的夜色長空;
如清風悠然,似白雲舒捲;新月如眉,中月如鏡,下弦如鉤;桂花香的幽幽已經逝去了很久,北方柳搖曳在月光下可能會使人撲朔迷離,卻也更加的令人神往。
人們常說十五月亮十六圓,我真得在傻傻地期待。
夜半時分下了樓,想看一眼十六滿盈的月亮,想在彩雲追月般的意境中喚起我無限的遐思而寫岀十五月亮十六圓的溢美之詞,可滿天的陰鬱留給我的依然還是那片蒼白。